佛教 道教的交集和區別在哪?

時間 2021-05-11 09:15:18

1樓:

沒有交集,說有的都是和稀泥。反正都是說不清楚的形而上,那就都一樣唄。生活中很多好好先生,老實人,最容易走上啥都一樣的和稀泥道路。

2樓:古點微燈伴青佛

都是屬於善行的修煉。假如佛教同道教一樣,收徒弟時,看資質,講緣分,看徒弟的天賦,天資,收一些資質高的人為其發展後輩,應該會和道教沒有區別。同樣會有傳承,有法脈。

可惜,佛教不區分人修煉的天賦,不注重這些,廣發其網,沒有質量的要求。可惜!!!

3樓:綿綿若存諾諾久長

交集在認識自然上,哲理性的東西太多了。

就好比我和你有再多的不同,終究會有認知的共同點。

區別在最終的追求,乙個生,乙個不生。

4樓:

佛教道教是不同的修法,目標也不同,乙個是成佛,乙個是成道;

佛教傳入中國剛開始一些詞彙還沒有完全翻譯完整就借用道家的一些詞彙,這階段屬於「格義佛教」後來鳩摩羅什完善了佛教詞彙之後,佛教就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佛道是不同的修行路,還是不要佛道同修,站在宗教團結的角度可以說三教合一,三教團結等等,但在個人修行上至少在初學階段還是分開學習。

5樓:莎比辣雞鹹魚

中國的佛教最可笑的是明明是從印度正統傳入,現在卻堅決反對印度佛教。本質上,因為正統的印度佛教弊端很多,裡面很多不合理的東西(可以說為習俗差距,會導致水土不服)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長期的女性地位低下,時到如今,還是如此。【佛教裡是有明確的對女性歧視的,中國本土化的佛教也一樣,只不過道理在自己手上,圓滑一點,什麼都說得通,信眾也能信服(悲哀)】。

但是不得不說,佛教的本土化是非常成功的(因為吃了好幾次癟),融合了很多派的說法想法,才有今時今日看似完美無缺的系統理論。

道因為是本土,就要簡單得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經典的一句就可以概括了,道法是崇尚自然的,敬畏天地,敬畏自然。裡面講究規則法則,道只是法則其中的一項。(這其中還是很明顯看出中國習慣性的中庸之道的,不會把自己的說法想法高於一切,留有餘地,這也就是很多人認為道的含量不夠佛的大,其實說白了還是中國式謙虛而已)

我不信教,但是裡面很多道理是可信的,其中我很佩服當初佛教的傳教士,沒有一定功底,是翻譯/寫不出中國文言文式的經典句子的,各種佛經的經典句子寫得很有韻味。不過我不喜歡佛教的一點就是,每次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出來,就搶功說自己早就知道早就說過了,這點和某個國家的厚臉皮有得一比,過分去迷,真的和精神鴉片無疑。

喜歡道的一點就是有世外高人般的孤傲,很多人也拿這點來打趣,道才是真正做到隨緣,包容力大,信就信,不信也不會強求,也不會用理論嚇你說服你,你遇到了什麼麻煩自然會去尋幫助。

(可能言論中對佛教過於不利,樹大招風這個道理我想都懂,現在佛教越來越大,高調的過頭了,你們現在去那些有名的寺院廟宇看看到底坑不坑?我不否定整個佛教,但是絕大多數都已經偏離得很厲害了。)

6樓:「已登出」

在中醫方面交集比較多一些。

比如陰陽五行方面……是中醫的理論基礎,可以看看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就能知道

區別主要是在頭部,道家有頭髮佛門無發。

7樓:火木

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

不當之處,切勿當真。

佛教:來啊來啊來信佛啊,佛法可渡天下眾生苦厄,可消前世果報業障,可見來世因緣際會。

道教:愛信信,不信滾,就是這麼傲嬌。

8樓:周周

記得幾年前路過都江堰的乙個小道觀,請教了一位道士。他:佛教講究慈悲,道家講究意念,他們都有個「」心」字。

關於不同,金剛經有句話也許可以解答,一切有為法,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以我粗蹩的理解,終極追求佛教是解脫,而道教是長生修仙。。

9樓:悟禪

佛教為太極左邊,道教為太極右邊,兩個教各自的宗旨信仰與信徒之間產生共鳴,然後信徒根據自己智慧型的領悟深度和緣份選擇站隊。共同維護著乙個穩定的平衡度

10樓:普照

太極和空性是乙個意思,太極和空性都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有,同時又什麼都沒有,一念分別,陰陽就出現,陰陽和太極不一不二。。。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到三這個階段,就是道教的八卦,佛教的六根了,知見立知,六根形成了,我的概念出現,我和外界對立統一,根塵相偶,萬物出焉,根就是自己,塵是外界,相對相偶,到了三這個階段,再繼續往外求,六道輪迴就開始了。。。所以佛教有反聞聞自性,塵既不緣,根無所偶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道教的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

大體是乙個意思。。。

11樓:

二者的區別上面已經有許多人解釋過了,我來介紹一下兩者的相通之處。

我讀《金剛經》和《道德經》的時候發現,釋家道家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

正面引述兩家的經典來說明這個現象: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佛祖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佛祖說:「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佛祖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老子說:「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

佛祖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佛祖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老子說:「故常無慾,以觀其妙。」

佛祖說:「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老子說:「報怨以德。」

佛祖說:「解怨結真言。」

兩個教差不多誕生於同乙個時期,以當時的條件老子與釋迦牟尼不可能見過面。二者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應該是殊途同歸吧。

12樓:花知春

佛道儒三者完全一樣的,只是被利益集團利用,被誤傳誤導。

佛教觀點,道問因,儒求果,佛為因果之統一。

道教觀點,佛是無,儒是有,道是無有之統一。

儒教觀點,佛為君,道是臣,儒是君臣之統一。

13樓:不想填

「大慶法王西天覺道圓明自在大定慧佛」與「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元都寶境萬壽帝君」是堂兄弟

14樓:章寒

冬蟲夏草,是大補。

從發展上講,佛家借助了道家的東風得以傳播的順利宗教的排它性造就了補品的食用方式

小鋼炮打粉還是含著吃就看你心情了

15樓:

問:「儒、釋、道三教同異如何?」

師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機者執之即異。總従一性上起用,機見差別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同異也。」

16樓:

交集就是佛教包容性太強了,抄襲了一些道教的說法,然後讓人一看,哇,果然兩者好像,且多悖論,只要繞進去那個圈子,用圈子裡的理論來解釋圈子,發現什麼東西都可以解釋的通。

17樓:

曾經我也很困惑,也在道教和佛教中搖擺,但後來看了《悟真篇》,也算有了點收穫。

釋老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煉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其習漏未盡,則尚循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要樞,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

這是兩者的異同。

是以彌勒菩薩《金剛經頌》雲:饒君百萬劫,終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術誘其修煉,次以諸佛妙用廣其神通,終以真如覺性遣其幻妄,而歸於究竟空寂之本源矣。

這是兩者的次第。

此後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

這是紫陽真人的觀點。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18樓:悟同而棲

道教是修己,吸收天地之精華為己用,曉天地萬物之法則,從出世走向入世,修煉是由外而內的。所以道士多數都很瘦。

佛教是度人,布施一切法財身為眾生,破所有我相眾生相,從入世走向出世,修行是由內而外的。

所以和尚多數都很胖。

道家講悟道,佛家講成佛。道家講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佛家講心無所住,而行一切善法。

佛道兩家恐怕是唯一在乙個國家沒有過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的宗教,因為佛道相互融合,相互借鑑,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家觀世音菩薩,也是道家的慈航道人。

也正是因為兩家博愛的教義和思維:正是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只要人持善念,做善心,信不信我沒關係。

19樓:默章

道畢則如如不動。

如來,何義?如來即是如去。如來而如去,便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自不入輪迴,因無輪迴種子,無所謂輪迴。道佛,最終的圓滿,就是免輪迴。

若入輪迴,就是修行尚未圓滿,至於不圓滿的原因會有很多,未必和發願有太大關聯,當然它可能是其中乙個。但道畢大圓滿時,已然無所願求。

不想看這些佛道相爭的東西了,唉。

20樓:yo yo

一僧一道一儒緣,同入心空及第禪。似水流源滄溟瀇,日月星辰共一天。本來大道原無二,奈緣偏執別談玄。了心更許何誰論,三教原來總一般。

21樓:

佛教:今生要忍耐,來生得幸福

道教:我要長生不死!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漢末張角造反就拿五斗公尺教造的反,五斗公尺教是現在道教正一教的前身

22樓:豆曉雷

佛道可以衝突,也可以不衝突。

黃帝內經中有句話:「智者察同,愚者察異。」看相同的自然不衝突,看不同的自然會衝突。

道德經經也講「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守母自然不衝突,守子衝突是必然的,所謂和而不同,母同子異,根源一樣,但術卻不同。

在下非智者,但尊古訓,嘗試找出一些相同的,看看能否給題主一些啟發。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中說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這段是說,人之所以不清淨,根源在於有慾望。

六祖壇經中「"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說的就是遣欲,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塵埃及慾望。

接著,「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這段是要是人沒有慾望之後,看這一切都是空的了。

可惜了神秀大師作偈時,還處於遣欲的境界,一直沒有成功的遣欲,否則就能明白六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了。六祖還講「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自性可不是就是在遣完慾之後,真靜時才能知道的嘛,所以不見自性著,為自性上有灰塵蒙蔽,所以凡人依神秀大師的偈子修行去拂拭掉這些灰塵,亦能見性。

再下去,「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壇經中「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祖師已經到達遣完慾而真靜的狀態,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正所謂,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既不著相,也不著空,空也是相,不著空想,空也是空。這不是佛經中經常教我們修行時要注意的麼?

還有,「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這段是說,啥也不想得到,就能啥也得不到,而這就是得道。

最後,「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這和金剛經中「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住相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就包括佛教和道教一些修行法門上仔細去看,其實從根源上都不衝突,只是到了術的操作層面,可能會不太一樣。

誰能說佛祖說的涅槃和道家講的長生不是一回事呢?

如何區別道教和佛教的手勢?

吳玄熙 道教問候 朝拜採用抱拳禮,也叫做 作揖 兩手互抱對側拇指,左手抱右手結太極陰陽印 左手為善手,取抑惡揚善之意 對祖師行禮,抱拳置於額前 對親友問候,則置於頜下 對師長揖禮,則抱拳鞠躬90度。 看了樓上答案怒答。首先,道教與佛教都是宗教且各有千秋,但是樓上的這麼對比是否有失公平而且跑題甚至有貶...

電影和生活的區別在哪?

電影裡面的故事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電影往往會朝著人們的預期方向發展。比如乙個人他是主角啊,掉下山崖然後獲得了什麼密集再然後就是報仇雪恨。電影會昇華乙個人物的特點,無限放大乙個人物光環。而現實生活中人就是那麼平淡無奇,就是那麼普普通通。偶然性遠遠大於必然性。 judy 怎麼說呢,感覺其實這個問題其實涵...

confuse 和 puzzle的區別在哪?

Georgen in daily conversation,you can equate these two.they are not differentiated by their superficial meaning if you want to go deeper confused a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