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型》這本書究竟講了些什麼?

時間 2021-05-09 16:28:11

1樓:故道白雲

上學期沉迷叔本華的時候自己乙個字乙個字打上去的,如果非要推薦一本雞湯,那我一定選這本書。

每天睡前應該逐一審視白天的所作所為

盡量日記

學會在社群中一定程度獨處,有想法不立即告訴別人,別人說什麼不當真,對別人不抱很高期望。

掐死嫉妒,想想比我們苦難更深的人

如果災難已然發生,不要想事情原本可能是什麼樣子,更不要想用什麼辦法可能避免這個事件

夜晚不適合沉思嚴肅事務,尤其是不愉快的事,早晨才算好時候,所以切莫晚起,莫做瑣事,莫事閒談

長問一件自己的事物如果不屬於自己,將會怎樣?,設想假如我們失去它們將會如何。

以自我約束預防外來約束

最大的滿足是有所創造

只要健康,就讓身體多伸張,多承重,讓肌肉適度緊張,但別讓神經與大腦緊張

人生在世一要謹慎小心,二要寬巨集大度

即使出於善意,也不要在談話中糾正別人

在動物中,冷血的才有毒

不要欠時間利息

慎思明辨, 絕不三心二意 ,絕不匆促草率

2樓:

1. 人要麼與痛苦鬥爭,要麼與無聊作戰。

物質生活得到了滿足,精神生活就開始感受到空虛,所以富人也不容易呀,各有各的苦衷,就不用羨慕其他人了。

2. 幸福是虛幻的,痛苦是真實的。

確實,沒有痛苦的存在,我們根本感受不到快樂,所以,人生不應以追求快樂幸福為目標,而應當以避免痛苦為目標。

我想那些通過賣身體器官買蘋果手機的人,應該對此條深有體會

3. 大多數人活到老才發現,年輕時候追求的快樂在經歷後並沒有那麼浮華,真正的快樂都是悄悄出現的,命運的轉折點,運氣的到來從來都不是大張旗鼓的。

4. 不用訂立多麼高遠的目標,活在當下

因為人的命運都會受當時的眼界,時運,人格的限制,往往老了之後,回首才會發現,自己走過的路哪條是對的,哪條是彎路

我覺得應該樂觀的想,大多數人都會跌跌撞撞走在真正想走的路上,眼前的溝坎只不過是暫時的,我們最終還是會憑內心的指引到達想走到的位置

5. 真正對自己有很高評價的人,不會在乎侮辱,往往是缺少相應能力的人在高調的炫耀

看到這裡我也有不少疑問

1. 叔本華認為獨處是真正的自由,孤獨對人倍加有利,乙個人的社交性與他的才智成反比,會不會有所偏頗?

馬斯洛可是將社交放在人類需求的第三位呀,而且歸屬感也是從社交中獲得的必需物,如果他是對的,那豈不是說大家都是庸人了嗎?天才也不見得都是孤僻的呀。

2. 書中原話「想想吧,大多數人都是低俗愚蠢的粗人,當你與這樣的人交談,你也只能變得和他們一樣庸俗」 。

感覺像智商崇拜,現代社會講求合作共贏,這種說法是不是有些偏激呢,把自己囚禁於自己製作的金絲籠裡,真的能獲得快樂嗎?

也許我是叔本華口中的庸人也說不定,精神世界不夠豐富,不能靠一己之力獲得幸福,要通過與他人的感情鏈結感受到快樂

3樓:賽安

想多了,沒啥負能量,基本上算是一本個人思想見解,連哲學書都算不上。既沒提出什麼理論,也沒有什麼論證過程,我就是當做精神共鳴,輕鬆愉快的啃完的

4樓:缺席

《人生的智慧型》就講了一件事:內在比外在重要,精神思想比物質生活重要。

無論是如何幸福生活,還是凡人命運的三個方面,這些不過是說明這一思想的表象。

而從這本書裡讀出了厭世、悲觀主義、人生虛無等等的人,這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你自己的厭世、悲觀主義、人生虛無在這裡放大了而已,並不是這本書裡所要說明的思想。

人的自身方面就是內在或精神思想的體現,而其他兩個方面是外在或物質生活的體現。至於那些非常細節的地方,不同意就不同意嘍,況且那些同意的地方,如果沒有幫助你認識到內在或精神思想的重要性,同意有何用?

5樓:WY峰

總結「人生的智慧型」就是如何盡量稱心,快樂地度過一生的藝術,也就是「幸福論」。

第一章:基本的劃分

1.人的自身,最廣泛意義上屬於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和其他占有物。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這可以理解為: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為名譽、地位和名聲。

對我們的生活幸福而言,我們的自身個性才是最重要和最關鍵的,因為我們的個性持久不變,它在任何情況下我都在發揮著作用;它有別於我列出的第

二、第三項好處,儲存這些好處只能聽天由命,但自身個性卻不會被剝奪。

第二章:人的自身

乙個人的自身是什麼,他的自身擁有到底為何,他的個性及其價值,才唯一直接與他的幸福有關。

第三章:人所展現的表象

第四章:建議和格言

第一部分:我們對待自己的態度

如果乙個人具備非凡的個性,對自己的生命計畫有乙個大概的了解,能夠比任何一切都更有效地增強自己的勇氣、振作、鼓足信心,激勵自己行動起來,避免走彎路。

第二部分:我們對他人應採取的態度

在這世界上生存,具備一定的預見能力和寬恕能力合乎我們避免受到傷害和損失,後者則為我們免除了人事紛爭和吵鬧。

第三部分:我們對於命運和世事的發展所應抱持的態度

人生的際遇、歷險,獲得的幸福或者遭受的不幸儘管千差萬別,生活仍然就像糖果一樣:儘管糖果的形狀千奇百怪、顏色多種多樣,但都是由同樣的糖果漿做成。

第五章:人生的各個階段

不同時期的現時此刻相互之間的差別在於:在生命開始的時候,我們前面是長遠的未來;但在生命臨近結束時,我們卻看到了我們身後走過的漫長的過去。在年輕時候,我們誤以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和有影響的事件會大張旗鼓地露面和發生。

到了老年以後,對生活所做的回顧和考察卻告訴我們,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悄無聲息、不經意地從後門進入我們的生活。

6樓:招待所服務員

叔本華對其哲學雞湯似的總結是關於所謂「生命智慧型」的幽默、戲謔和嘲諷,塔列郎梅菲斯特式的謊言說辭。只有對普通讀者的感性教導價值沒有對深入者的理性解決之道所有書都沒有叔本華也不相信人類的哲學、理性認識能力能夠提供什麼所謂解決之道,他認為人能否得救的關鍵取決於內在天性。

寫這本書真的純粹是在騙大部分傻乎乎的讀者然後衝銷量的,叔本華的一切論著以高度的抽象與真實的經驗揭示了嚴肅到極致以至於顯得有些誇大的真相,解題思路和盧梭馬克思如此一折,不同的是後者側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枝節問題並給出了真誠的解答,叔本華作為哲學真正人本性的在性轉向的第一人,本質上只是診而不醫、斷為絕症,功業留給祁克果尼采維根斯坦這些前赴後繼的後人以身殉道,,,,,這個過程還在繼續

7樓:Dwin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叔本華之悲觀,源於童年時代的家庭環境,叔本華之宿命,源於對自由意志的強烈認同,叔本華之虛無,源於對世界本質的神秘感召,消極者見其消極,積極者見其積極。

世界瞬息即逝,痛苦和歡樂亦然,不要為此悲傷,也不要為此歡喜,因為,這無關緊要~

8樓:KenMake

誠如大家都知道的一樣,《人生的智慧型》是一本深刻而對人生有指導意義的佳作。我不建議所有人看此書,說個個人觀點這是一本給男人看的書。書中較多觀點在我看來是大男子主義,比如講述性別名譽時,作者非常的肯定男人在社會中的絕對領導地位,繼而派生出一系列觀點。

9樓:十一根弦

摘抄了部分關於孤獨的內容,叔本華真的是我這種孤兒選手的知音

首先,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乙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乙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社交聚會要求人們做出犧牲,而乙個人越具備獨特的個性,那他就越難做出這犧牲。

在獨處的時候,乙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箇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乙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

進一步而言乙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如果乙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否則,跟與己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並被奪走自我,而對此損失他並不會得到任何補償。

因此,所謂「上流」的社交聚會,其劣,處不僅在於它把那些我們不可能稱道和喜愛的人提供給我們,同時,還不允許我們以自己的天性方式呈現本色;相反,它強迫我們為了迎合別人而扭曲、萎縮自己。具有深度的交談和充滿思想的話語只能屬於由思想豐富的人所組成的聚會。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會中,人們對充滿思想見識的談話絕對深惡痛絕。

所以,在這種社交場合要取悅他人,就絕對有必要把自己變得平庸和狹窄。因此,我們為達到與他人相像、投契的目的就只能拒絕大部分的自我。當然,為此代價,我們獲得了他人的好感。

但乙個人越有價值,那他就越會發現自己這樣做實在是得不償失,這根本就是一樁賠本的買賣。

大致說來,乙個人只能與自己達致最完美的和諧而不是與朋友或者配偶,因為人與人之間在個性和鹿與方面的差異肯定會帶來某些不相協調,哪怕這些不協調只是相當輕微。 因此,完全真正的內心平和和感覺寧靜——這是在這塵世間僅次於健康的全高無上的恩物——也只有在乙個人孤身獨處的時候才可覓到;而要長期保持這一心境,則只有深居簡出才行。

孤獨的壞處就算不是一下子就被我們感覺得到,也可以讓人一目了然; 相比之下,社交生活的壞處卻是隱蔽的:消遣、閒聊和其他與人交往的樂趣掩藏著巨大的,通常是難以彌補的禍害。 青年人首上的一課,就是學會承受孤獨,因為孤獨是幸福、安樂的源泉。

據此門知,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從一切事物當中體會到自身的人才是處境最妙的人。

除此之外,乙個人的自身擁有越多,那麼,別人能夠給予他的也就越少。 正是這一自身充足的感覺使具有內在豐富價值的人不願為了與他人的交往而作出必需的、顯而易見的犧牲; 他們更不可能會主動尋求這些交往而否定自我。平庸的人卻恰恰相反,他們喜好與人交往,喜歡遷就別人。

這是因為他們忍受別人要比忍受他們自己更加容易。此外,在這世上,真正具備價值的東西並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受人注意的東西卻往往缺乏價值。 每乙個有價值的、出類拔萃的人都寧願離群索居一一這就是上述事實的證明和結果。

促使人們熱衷於與人交往的,是人們無法忍受孤獨和在孤獨中。 他們內心的厭煩和空虛也驅使他們到外地旅行、觀光。他們的精神思想欠缺一種彈力,無法自發活動起來; 因此,他們就試圖通過喝酒以獲得刺激,不少人就是由此途徑變成了酒鬼。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這些人需要得到持續不斷的、來自外在的刺激一一或者,更準確地說,通過與其同一類的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取最強烈的刺激。一旦缺少了這種刺激,他們的精神思想就會在重負之下沉淪,最終陷進一種悲慘的渾噩之中。

孤獨為乙個精神稟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 第一,他可以成為自己;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第二點彌足珍貴,尤其我們還記得社會交往所意味著的束縛、煩擾甚至危險,拉布葉說過:

「我們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們無法獨處」。熱衷與人交往其實是一種相當危險的傾向,因為我們與之打交道的大部分人道德欠缺、智力呆滯或者反常。 不喜交際其實就是不稀罕這此人。

乙個人如果自身具備足夠的內涵,以致根本沒有與別人交往的需要,那確實是一大幸事; 因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來自與人交往,我們平靜的心境一一它對我們的幸福的重要性僅次於健康一一會隨時因為與人交往而受到破壞。 沒有足夠的獨處生活,我們也就不可能獲得平靜的心境。

柏那登·德·聖比埃的話一語中的,並且說得很美妙: 「節制與人交往會使我們心靈平靜。 」因此,誰要是在早年就能適應獨處,並且喜歡獨處,那他就獲得了乙個金礦。

當然,不是每乙個人都能夠這樣做。 正如人們從一開始就受到匱乏的驅趕們聚集在一起,一旦解決了匱乏,無聊同樣會把人們驅趕釗一塊。

有時候,人們在談論乙個獨處的人時,會說這個人不喜歡與人交往,這樣的說法就猶如當乙個人不願意深夜在邦地森林行走,我們就說這個人不喜歡散步一樣。---然後,隨著歲月的增加,他會得出這樣的見解:在這世上,除了極稀少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

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這話說出來雖然讓人不舒服,但安吉奴斯還是不得不這樣說:孤獨是困苦的;但可不要變得庸俗;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正如賀拉斯所說的, 「在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完美無瑕。 」印度的一句諺語說: 「沒有不帶莖柄的蓮花。

」所以,獨處雖然有著諸多好處,但也有小小的不便和麻煩。 不過,這些不便和麻煩與跟眾人在一起時的壞處相比卻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乙個真正有內在價值的人肯定會發現孤身的生活比起與他人在一起更加輕鬆谷易。

但是,在孤獨生活的諸多不便當中,乙個不好之處卻並不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 正如持續呆在室內會使我們的身體對外界的影響變得相當敏感,一小陣冷風就會引致身體生病:同樣,長期離群索居的生活會使我們的情緒變得異常敏感,一些不值一提的小事、話語,甚至別人的表情、眼神,都會使我們內心不安、受傷和痛苦。

相比之下,乙個在熙攘、繁忙當中生活的人卻完全不會注意到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

如果乙個人出於對別人的有理由的厭惡,迫於畏懼而選擇了孤獨的生活,那麼,對於孤獨生活的晦暗一面他是無法長時間忍受的,尤其正當年輕的時候。我給予這種人的建議就是養成這樣的習慣:把部分的孤獨帶進社會人群中去,學會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獨。

這樣,他就要學會不要把自己隨時隨地的想法馬上告訴別人; 另外,對別人所說的話千萬不要太過當真。他不能對別人有太多的期待,無論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對於別人的看法, 他應鍛鍊出一副淡漠、無動於衷的態度,因為這是培養值得稱道的寬容的乙個最切實可行的手段。

雖然生活在眾人之中,但他不可以完全成為眾人的一分子;他與眾人應該保持一種盡量客觀的聯絡。這樣會使他避免與社會人群有太過緊密的聯絡,這也就保護自己免遭別人的中傷和侮辱。 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 後者在灼傷自己以後,就一頭紮進寒冷的孤獨之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鬼谷子這本書到底說了些什麼?認真去學習這本書有沒有用

皇兄之劍 劍釋鬼谷子 損兌法靈蓍 損兌之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合格呢?像靈蓍一般精準無誤可以給人以足夠的指示才可以。損兌 損兌者,損悅也,人有損則怒,人有益則悅,故損悅者,損益也 這種方法是用來作為機遇和風險十字路口上的決斷基礎和和決斷指示的 機危之決 天下萬事萬物都有其真正適合的規律,這種規律決定了...

如何評價《佛祖都說了些什麼 》這本書?

christina 不是太關心佛祖都說了些什麼,如果想知道也是因為好奇或者是出於研究的目的,如果從覺悟的角度來說,你也可以覺悟,其實學習本身就是讓人走向覺悟,現代的學科這麼多,如果從覺悟的角度來說只能是比古人更容易。 心得 林欣浩寫的 佛祖都說了些什麼 這本書通俗易懂,將佛教歷史信手拈來,不啻為佛教...

《夏天 煙火 我的屍體》這本書究竟想表達什麼?

這本書說的是小孩子殺人,但其實說的未必只是小孩子。他在描述一類人,一類極端自私的人,這種人對於犯罪這件事沒有絲毫愧疚感,沒有道德感。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反對廢除死刑的理由。在我看來這種人不存在改邪歸正重新做人這種邏輯,他們會覺得,啊,這次被你們抓到是我不走運,如果我的細節做得再完善一點就不會被你們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