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頗具諷刺意味的故事?

時間 2021-05-09 13:08:51

1樓:

世界上最會玩庫茲涅佐夫級航母的國家,不是俄羅斯……世界上裝備最多蘇27系列戰鬥機的國家,不是俄羅斯……世界上裝備「終極側衛」戰鬥機最多的國家,不是俄羅斯……世界上玩125公釐坦克炮最出神入化的國家,不是俄羅斯……真正把俄羅斯夢想中未來戰鬥機造出來的國家,不是俄羅斯……全球擁有規模最大的重型海側衛艦載機部隊的國家,不是俄羅斯……把超音速反艦飛彈飽和攻擊玩的最溜的國家,不是俄羅斯……能拿蘇系航母在太平洋上玩航母戰鬥群集體飈車的國家,不是俄羅斯……中國造了一艘新的庫茲涅佐夫級,俄羅斯造不出來。中國裝備了700架左右蘇27系列戰機,俄羅斯規模只有一半略多一些。中國造了八個旅超200架殲16,是蘇35的接近三倍,而且殲16戰鬥力要強很多。

重海側衛現在只有中國大量保有,超音速反艦彈飽和攻擊現在中國已經玩出花了。

蘇系航母海上飈車更是只有中國能玩,俄羅斯本來想玩,但是航母出海饒了一圈,回去就炸的自己連修都沒法修了……

無論是技術還是輩分,俄羅斯現在應該叫我們二叔……

2樓:千尋百度

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

美軍:聖誕節前回家!

說實在的,我們絕大多數人也沒想到我們這麼頑強這麼能打。看看抗戰的時候那些知識分子寫的東西,再看看出兵北韓時,我們這邊的會議,真的只有少數人掌握了真理。

後來,蘇聯說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國人造不出原子彈。蘇聯解體後,美國人說美國的政治制度是歷史的終結,意思是只有美國的制度才能讓國家繁榮。再後來美國人常年宣傳中國崩潰論,意在打擊對華投資,結果……呵呵。

回頭看看歷史,再看看公知猖獗的那個年代,我們也沒想到我們這麼優秀啊,我們也想低調啊,奈何實力不允許啊,哈哈哈……

事實上,新中國建國後就沒打過敗仗,我們從未主動挑起過什麼戰爭,但總有二五仔上來踹門,一直覺得很憋屈,但回過頭一看,我擦嘞,五常什麼的都揍了一遍,終於還是混成了我們最討厭的列強模樣。

其實自新中國建國起,世界上最大的變局就是中國崛起,新中國突破了戰後格局,影響了冷戰走向,而且在接下來將牽動世界局勢走向。今天是百年未有之變局,但我們其實只是在回到五千年來的常態格局上而已,任何依據中國這兩百年的狀態來判斷中國的潛力,最後的結論其實都是很諷刺的。

3樓:東林侍讀

明萬曆五年(公元2023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按慣例應當停職回原籍守制;但此時的萬曆皇帝離不開張居正、張大人也離不開權位,於是君臣默契地演了一場「奪情」的好戲,簡單的說就是張居正再三請求回家守制、皇帝再三不許,既解決了問題、又不傷面子,可謂兩全其美。

按說萬曆是皇帝、張居正是內閣首輔,兩位權力最大的人聯手演戲,看戲的哪敢說三道四?但這個世界上就是有認死理的人,比如吳中行和趙用賢。他們倆乙個是翰林院編修、乙個是翰林院檢討(比編修還低一級),連「七品芝麻官」都算不上,卻偏要上書反對「奪情」,還明裡暗裡指責張居正是「貪戀權位」、不尊法度。

萬曆和張居正懶得囉嗦,立馬就命人把這兩個多嘴的翰林打得死去活來,並以此殺雞儆猴,看誰還敢提意見。

「猴」是嚇到了,但被殺的「雞」卻因此得享大名,朝野上下各種敬佩,此時還是宮廷講官的許國就是二人的「粉絲」之一。許國出生徽商家庭,家裡有的是銀子,於是送給吳中行乙隻玉杯、趙用賢乙隻犀角杯,杯子上刻的詞簡直把這倆人誇上了天。

如果故事到此為止,那最多只能算是許國「追星」,無甚意趣;真正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後張居正死了,吳中行和趙用賢復職公升官,聲望地位與日俱增。「偶像」得到重用,按理說「粉絲」應該開心才對;但此時已然身居高位的許國不僅沒有高興,反而給了二人「一星差評」,《明史》中明確記載了他吐槽二人的文字:

「昔之專恣在權貴,今乃在下僚;昔顛倒是非在小人,今乃在君子。意氣感激,偶成一二事,遂自負不世之節,號召浮薄喜事之人,黨同伐異,罔上行私,其風不可長。」

這段話說得非常重,其基本意思是說吳、趙二人自恃「名節」,結黨營私、妄議朝政,不把朝中大佬乃至皇帝放在眼裡。好在萬曆沒有偏聽偏信,否則就這一句話,這兩人只怕是又得挨一次廷杖了。

許國的態度為什麼發生了180°大轉彎?這事說穿了也沒啥稀奇,無非是屁股決定了腦袋而已:張居正「奪情」時,許國不過是有虛名無實權的小官,那自然是書生意氣、指點江山,對敢於正面硬懟朝中大佬的吳趙二人敬佩不已;而若干年後,許大人的屁股已經挪進了朝廷中樞,對批評者特別是吳趙這樣有名望有地位的批評者自然是越看越不順眼,恨不得親手砸了當年的杯子。

4樓:鹽選推薦

于謙之死,史書稱「天下冤之」。忠臣血灑刑場,當初禍國亂政的太監王振,卻得到了英宗長久的懷念……

正統十四年,8 月 23 日,錦衣衛指揮使馬順,被朝堂上憤怒的文武百官們,活活打死了。

有個叫王竑的給事中,覺得還不解恨,生生從馬順身上咬下了一塊肉。空氣裡到處瀰漫著讓人反胃的血腥氣。

自永樂爺遷都以來,明宮裡還從未有過如此血腥而瘋狂的場面。

這一切,都是因為 8 天前,傳到京城的那個震動天下的訊息:

「皇上被蒙古人抓走了!」

一、蒙古鐵騎下的大明

就在乙個月前,年僅 22 歲的明英宗朱祁鎮,浩浩蕩蕩地帶著 20 多萬大軍,誓師出征,定要與入寇的蒙古太師也先拼個你死我活。

兵部的最高長官,尚書鄺埜大人,也在隨行之列。所以,京城中兵部裡的日常事務,就由於謙這個左侍郎留守處置。

不過,即便是鄺埜,在隨駕的百官中,都算不上一等一的人物。畢竟當年跟著永樂爺南征北戰的大將英國公張輔等數十名重臣都在軍中。

如此高規格的御駕親征,史書裡很少見。

將星雲集之下,本以為能穩操勝券,但沒有人能想到,朱祁鎮會和幾百年前的宋朝徽欽二帝一樣,轉眼間就變成了敵將手裡的玩物。

皇上是王振陪著長大的,不看僧面看佛面,便答應大軍折回。結果這麼一繞,就和蒙古人撞上了。

就這樣,幾十萬大軍被困在土木堡,連水都沒的喝,熬了幾天,全都癱了。蒙古人見時機已到,開始像砍瓜切菜一樣地殺人。

皇上成了俘虜,跟著出征的 50 多名朝廷重臣與皇親國戚可就沒這麼好運了,幾乎全死在亂軍之中,屍體都找不到。大軍一哄而散,死的死,逃的逃。

二、危如累卵的京師

作為兵部的掌門人,于謙此時憂心忡忡。

親征大軍潰散,只剩 10 萬人馬鎮守的京城已似風前之燭。更何況,早自宣宗皇帝時,京營便疏於操練,如今即便是青壯年的漢子們,有些連血都沒見過,刀都拿不起來,能指望他們守城嗎?

光靠殘餘的這點兵將,等蒙古人到了,只怕都不需要他們出力,用刀架著皇上,吼個兩嗓子,九門軍馬哪個敢守城的,還不是只能乖乖開城迎降?

真到了那一日,別說城裡百姓的生命,怕是整個大明社稷都保不住了。早就聽說蒙古大汗脫脫不花一心盼著早日重回「大都」,光復元朝基業呢!

于謙知道,無論如何,京城絕不能拱手資敵。一旦北京失守,門戶洞開,蒙古人有了糧草金銀,挾天子以令諸侯,何人可當?

可,這事卻不是于謙乙個人能說了算的。雖然現在兵部的掌門人是他,但於謙回京任職也不過一年光景。

在這個無數達官顯貴聚居的皇都,于謙不過是一位新來的住戶罷了。你有什麼資格要我聽從命令呢?

京師裡的許多人自有主張。既然難守,難道還不能撤?晉宋兩朝南渡,國祚皆綿延百餘年。東南乃天下財賦中樞,在南京靜觀其變,以圖來日,又有何不可?

這麼想的人,也敢這麼說。甚至於,他們還將還都南京的提議,冠上了天命的色彩:

「昨日臣等夜觀天象,主南遷也。」

于謙看了看御座前的郕王朱祁鈺,發現他也在盯著階下的群臣,眼裡滿是驚慌。說來,郕王生母出身低微,自己也不受父親重視。好不容易這次皇上御駕親征,任命他這個皇弟留守京師,與百官共商國是,卻又碰上這樣數百年一遇的慘劇。

他今年不過 21 歲啊,卻要承擔著這副江山之重。

于謙知道,一旦南遷,自己便是萬死難辭其咎的千古罪人。他沒有選擇,也萬萬不能逃避。

于謙正準備開口辯駁,耳邊卻響起一句渾厚的聲音:

「先帝太宗將陵寢建於此地,便是為了明示子孫不再遷移!」說這話的,是身為四朝元老的胡濙胡尚書。

這朝堂上站著的所有人,加在一起可能都沒他老人家這輩子去的地方多。當初永樂帝懷疑建文君藏匿民間,便派胡尚書花了 10 餘年時間,遍行天下州縣尋訪其行蹤。

大明的土地,或許每一處,都有胡尚書腳步丈量出的痕跡。他自然無法容忍,數十年來經過的大好河山,易主別國。

「提議南遷者,當斬!如今之計,唯有召集天下精兵,死守京城!」于謙扶住了胡尚書的臂膀,他那老邁的身軀,今日卻不知怎的,就連簡單的觸碰都有無限的張力,簡直像要將生命最後的力量都迸發出來。

于謙又何嘗不是一樣。

「於侍郎所言,正該如此......」不知怎的,剛剛一片死寂的紫禁城,好像落起了雨點,且越來越大。

在這九重宮闕中,千龍吐水的聲響,從來最吸引人,但此刻都沒有壓過朝上主戰的呼聲。南遷的聲音,終於靜默了下去。在蒙古人殺來之前,于謙算是贏了近在咫尺的「敵人」。

其實,于謙並不鄙視提議南遷的同僚們,恐懼是人之常情。再則,若是京城果真沒有一點堅守的希望,那誰也不希望朝廷陷進這個泥沼裡。

可眼前的形勢,鹿死誰手,尚不可知。京軍固然不可靠,但蒙古人也並非朝夕即至,大明還有時間。于謙需要的,只是乙個能號令天下的大義名分。而擁有這樣權力的人,並沒有現身在朝會之上。

她此時正在宮闕的深處,靜聽著外面的風吹草動。

三、走向幕前的後宮

「先帝的陵寢都在京城,一旦南遷,太后您難道忘了南宋的舊事嗎?」

看著眼前滔滔不絕說著宋朝靖康之恥歷史的太監李永昌,孫太后的心意終於堅定:

「傳旨,命郕王總攝百官,處理大小庶務。」

皇帝身陷囹圄,太后自然便成了整個皇室的領導者。此時的大明王朝,名義上一切的權力,都屬於這個深宮之中的年邁女人。20 年前,是她用盡手段爭寵,逼宣宗的原配胡皇后「讓賢」,爬上鳳位。

20 年後,也是她將兒子的寶座交了出來,命運輪迴,實在令人咋舌。

說到底,孫太后不過是乙個幾乎沒有政治經驗的女人。宮鬥再如何殘酷,在仁宣之治的盛世背景下,也見不到多少刀光劍影。更何況,她的婆婆張太皇太后,一直到 7 年前才去世。

這次,是孫太后人生中第一回被推到大幕前。得知蒙古人的殘暴後,她的第一反應與朝堂上的南遷派別無二致。是逃還是守,遲疑不決的孫太后決定詢問太監李永昌的意見,這才有了李永昌侃侃而來宋室舊聞。

郕王得到代管朝政的資格,這便意味著朝臣可以像往常對待皇帝一樣,向郕王頂禮膜拜,聽其差遣,帝國權力頂峰的空白被重修填補了。就在郕王攝政數日後,于謙受郕王之令,正式接掌兵部尚書之職。

而孫太后緊接著需要做的還有一件事。

歷史上有哪些悲涼的故事?

悲涼的事太多,我說一件我知道的。小縣城北邊有一對夫妻,男人是秀才,後來做了私塾先生,平時幫村里的人寫寫字。女人個子不高,但是特別能吃苦,一年四季都扎在地里勞作。她拼命苦啊,過了很多年,終於掙來了一大塊地。很快來了一批人,收走了所有的地。用半輩子掙來的地,不屬於她了。再後來,大家日子都很難過。沒有糧食...

歷史上有哪些打臉的故事?

據 邱吉爾回憶錄 記載 二次大戰時,邱吉爾針對梵蒂岡的偏袒納粹的傾向,對史達林表達了擔憂,只相信軍事實力的史達林不屑地反問 教皇有多少個師?1979年6月10日,約翰 保羅二世教皇為100萬人做了彌撒,萬人空巷。他似乎真沒幾個師,但是這是人民的力量 把人民的力量寫進國歌的蘇聯,似乎忘了人民 只記得飛...

歷史上有哪些伯樂識馬的故事?

寧南左侯 1 紅巾賊 當年,潁泗之地,一群暴民起事,如火如荼,江淮湘楚之間,赫然烽煙四起。三年後,定都開封的大宋遣兵數十萬,三路出軍,誓師北伐。西路北伐軍中,有個碭山縣出身的小卒,紅巾軍十萬西路軍中,他是無名鼠輩,跟在元帥白不信 大刀敖 李喜喜後面衝鋒陷陣,三克潼關,兩渡黃河,佔漢中,圍鳳翔,當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