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認為惠能的 本來無一物 要比神秀的 時時勤拂拭 要高明?

時間 2021-05-08 21:41:42

1樓:琛裡琛氣的咩

說說我的理解。

神秀的原句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樹是釋伽牟尼頓悟成佛的地方,這邊指代的就是智慧型的意思,塵埃可以說是人世間的煩惱。

這裡的神秀把智慧型和煩惱分開,意思是修行之人不應該被塵世間的煩惱所連累,因此要「時時勤拂拭」,即遠離世俗的煩惱,但問題正隨之而來。

如何理解「不悟本性,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簡單來說就是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呢?這邊就要說到乙個佛性的概念,我們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裡講的就是乙個頓悟,而頓悟的前提是你要有佛性,有佛性你才能夠頓悟。

誰能拿起屠刀?人人都能;誰能立地成佛?人人都有可能,前提是能夠放下屠刀,

佛教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佛性,這就是為什麼佛說眾生平等的原因。乙個人即便鋃鐺入獄、殺人成癮,犯下滔天罪過,你也不能輕視、瞧不起他,因為他身上還有佛性。

梵文的Buddha其實是覺悟者的意思,翻譯過來成了佛陀,從它的原意看來其實也表明了這一層意思:人人皆可成佛,只不過在於覺悟了否。佛是覺悟了的眾生,而眾生是還未覺悟的佛。

有人要問了,說這麼多和問題有什麼關係?關鍵就在這一點。

神秀作的偈把智慧型和煩惱分開,認為兩個是對立物,但其實不論是智慧型還是煩惱都來自本心,可以說煩惱等同於智慧型。

人世間的煩惱和智慧型是同一的,修行不是對煩惱的拒絕,而應該是把煩惱當作「菩提」。

神秀表達出的意思是修行之人應該遠離眾生煩惱,這說明神秀只停留在了小乘佛教裡,即神秀關心的是自我的解脫而非超度眾生。這也就是弘忍法師為什麼說神秀是「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而再來看惠能的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實後世完美化了惠能作的偈。弘忍法師對惠能的偈也是不滿意的,之所以選中了惠能,是因為弘忍認為惠能已經站在了悟道的「門檻」上,悟性是高於神秀的,所以才有了:

次日祖(五祖)潛至碓坊,見能(慧能)腰石舂公尺,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

公尺熟也未?慧能曰:公尺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金剛經》裡有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這裡的弘忍法師認為惠能的已經到了前半句的境界。「無所住」,所住即住相,可以看作是塵世的留戀,這裡粗略的翻譯一下:只有做到對塵世間的事物無所執著,才可能領悟佛性。

這裡的「心」也就是佛性的意思。只要能做到這一點,人人都有可能悟道成佛,這也再次表明佛教「眾生是佛」的觀念。

但這裡有個問題是,住空相也是住,這裡的惠能就是住在了空相上。惠能的偈之所以被認為比神秀的好,因為惠能沒有把悟道修行與遠離塵世掛鉤,而領悟了智慧型與煩惱是同源的,能夠把眾生的煩惱當作自己的煩惱,也即「煩惱即菩提」。而惠能的問題就是要把這一空相給再「空掉」,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我無法解釋空相,但可以拿淨相舉例,淨相裡,一種愛憎分明的觀念本身也是一種病態,因為世界本來便不是非黑即白的。而且以我個人理解,不論所提倡的善究竟是不是善,如果覺得與善相對即是惡,那麼這裡也就會有輕視的意思,與佛教的眾生平等觀念是格格不入的。修行之人修的不是乙個空寂,而是要把眾生的煩惱看作是自己的苦惱,這才是大乘佛教的大悲憫,只做到了出世是不夠的,出世之後還要入世。

而這大悲憫是惠能所有的。

2樓:桃源悅也

我覺得五祖把衣缽傳給惠能而不傳給神秀,未必是肯定惠能的成就比神秀高。

惠能的偈子裡境界拔得很高,但偈子作得好未必能說明問題。空談玄學並不難,因為佛教的教義早在佛陀時期就已經很明確了,涅槃的好(無處惹塵埃)大家都懂。惠能懂得,神秀肯定也懂。

難的卻是用功實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神秀能直接指出修行的方法(時時勤拂拭),反而是難能可貴的,對眾生更有價值的。

3樓:清香白蓮素還真

高明嗎?如果到了本來無一物的境界,其實自己也沒有什麼高下的分別。

如果無物,你勤不勤拂拭都可以,只不過拂的時候只是身去做而已,心不住於這個拂

先以拂入門,入了之後再破這個入,破之後還要不落於斷滅相,這個人適合普通人的方法;六祖根器好的,直接就能不住於相而生心。

還有,真的有無物和拂拭嗎? 名無物也。

4樓:沈莫言

我倒覺得兩人其實都很優秀【。】神秀是世俗意義上的優秀,惠能是「修道」意義上的優秀【。】

可能因為評判標準是「得道」,是出世,所以比起神秀那個標準的「三好學生」答案,惠能這四句虛無到了骨子裡,一聽就是只有遁入空門修得都四大皆空了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所以就贏了【。】

5樓:小然

個人認為『身是菩提樹』境界更高

1.』身是菩提樹『可以模擬成唯物主義,更加務實。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切從實際出發;

2.『試試勤拂拭『講究勤勉,不做假大空的事情,『菩提本無樹』則有一種耍小聰明的感覺;

3.』身是菩提樹『表明做事應當強大自己,所謂一力降十會,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什麼奇巧淫技都不足為道;

6樓:瓦啦

別聽那麼多原因

都是廢話

覺得高明是因為北秀那支沒了

後繼無人了

就像佛教地位,中國歷史上沒有幾次佛教有全國唯一大宗教的時候,畢竟古代是中華帝國不是中華佛國。

7樓:淡定

人世間煩惱比作塵埃。

神秀則認為要時時刻刻擦拭。這把你和外界隔絕了,認為外界是要清除的。

慧能是針對這句,慧能的我並未完全理解,但層次更高。境界實在未到,無法解讀,只能有種開悟,不可說。

佛家主張普敬,不能輕視他人,要度化眾生。

8樓:「已登出」

我站神秀。

本來無一物,確實是更符合佛家空的理念。

但是,對更多的大眾而言,他們堪不破,他們只能做的就是如神秀大師所說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9樓:正知苑

本來無一物,已經契入佛性(彼岸)。但不是望文生義者以為的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有相的是幻相,無相的才是真有。真有雖真有,卻「渾沌」無一物(無相無別無起無作不生不滅……)

時時勤拂拭,還在凡位修道(此岸)。雖尚在凡位,但勤勉精進的修行比起那些只知鬥機鋒抖機靈的頑空見者,顯然更可能證道成聖……

10樓:孤行殿

個人淺顯的理解。。時時勤拂拭是修道,本來無一物是證道。當然本質上無高下之分,就如同不會有高中生看不起初中生一樣,只是乙個過程。

11樓:Anvil

這個涉及到佛教自身的一些問題了。佛教誕生於印度,當時的印度已經有了婆羅門和沙門兩大類宗教,佛教主要對沙門進行的改革,不可避免的遺留了一些沙門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吸收了婆羅門的思想,而這些理念和釋迦牟尼的理念是不同的,但佛教畢竟是個複雜的組織,所以各種思想就這麼雜七雜八的混合著傳下來了。

這個時候就能看出慧能的厲害了,他只旁聽幾年,就能分清哪些是釋迦牟尼原本的思想,哪些只是附會到佛教中的,神秀就差一些。具體就體現在這首佛偈裡。我試著解讀一下,釋迦牟尼的觀點很明確,大家常說的輪迴並不存在,那就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你再怎麼修行,也沒有什麼下輩子,也沒有什麼享福的下輩子,有錢有勢照樣煩惱。

你還不如看破這一切,就這麼簡簡單單輕輕鬆鬆快快樂樂的過一輩子,得不到的就得不到,生老病死該來就來,不要太執著。你看,這樣是不是慧能就顯得高明多了。

12樓:小島主

因為南派禪宗最終超過北派禪宗,成為禪宗主流。那為什麼南派超過北派呢?因為什麼都沒有比時時勤拂拭更簡單,至少看起來是這樣。

13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六祖講:諍與道相違。這個諍是加「言」部的,不是那個鬥爭的「爭」,是加「言」部的,意思就是:悟到不究竟的人,就會有諍,就是語言就會衝突;

悟到究竟的人,他就享受這分寂滅,諸法本不生、本不滅,哪有東西可以衝突?

哪有東西可以否定別人?哪有東西可以肯定自己?諸法本來就空的東西,是一體的東西,是絕對的東西。

14樓:正性離生

對空有這個概念的辯證一直是佛學主流話題。小乘我空法有大乘我空法空或者中觀的八不中道,都是圍繞著法的有和空做文章。

那麼為什麼說六祖壇經裡面慧能比神秀厲害。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這是乙個有的概念。

4句偈的意思我個人理解大概就是就是勤修戒定會,降服貪嗔痴的意思,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乙個意思。而這個是最傳統、正規的教法。你能說神秀說的不對嗎?

完全正確呀。

那麼我們在看慧能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這是乙個空的概念。

或者說是斷掉了我執甚至法執的乙個境界。怎麼說呢?可能這樣解釋比較好。

以戒定慧三學打必須,神秀在戒的階段,因戒生定會,而慧能直接就在定慧的階段了。所以慧能的偈明顯比神秀高階。但是都沒錯,只是level不一樣。

再加上慧能是在神秀的基礎上拓展,類似慧能diss神秀,而神秀不能diss back。所以慧能比神秀高明。

ps:六祖壇經不能稱作經,只有佛陀宣說的才能叫經。後者對佛法的解析只能稱作論。

六祖壇經更像是慧能本生故事。但是,六祖壇經可以說得上是漢傳佛教最經典的一部著作了,其中對般若系思想的解讀是相當高的了。相比於其他比較科幻的經典來說,非常值得一讀,包括風動幡動這樣的公案也是出自此經。

ps2:六祖壇經最神奇的地方是即使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也能從中受益得到一些心理上增益,讓人更豁達、淡泊。相比般若系的法華經以及金剛經,他更通俗易懂,可以作為入門書籍上手。

15樓:紅豬

禪宗分兩北兩派,惠能自己其實並不認為頓宗比漸宗高明。但是他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而頓宗就是適合根器高的人修行的法門,而漸宗則是根器低的人修行的法門。

話是這麼說,但是誰會覺得自己根器低呢?再說了,漸宗根器低不說,修行還苦,「時時勤拂拭」多累啊,相比頓宗,大喊一聲:月在青天水在瓶,你就悟了。

所以說,現在北宗禪沒落了,一談禪宗,就是頓悟。

中中國人修佛,實在是有自己的特色:禪宗也好,淨土也好,都是方便法門,短平快,速成班。

16樓:覺醒

1禪宗的達摩祖師說他的法只能傳承六代,然後就沒得修了,到慧能這是第六代。然後禪宗法空了,再無可修。為什麼呢,因為啥都沒有了,一切都是空,還修啥,沒得修了。

禪宗就是鑽死胡同,抱個空字當寶貝,到現在禪宗還抱著「空」不放。所以禪宗修的境界是到羅漢果位就封頂了。

2真正的修煉界認為禪宗修的是木頭樁子。往那一坐,就乙個空字,啥也沒有,啥也不想,就跟個木頭一樣。所以他們只能做到自己解脫,就是羅漢果位,叫自覺覺者。

這是真正的禪宗。當然木頭樁子是形容,其實是金剛不動的意志,誰也動不了他,也叫金剛羅漢。

3羅漢果位之上是菩薩果位,就是乙個人修煉到空境之後,回望眾生感覺眾生非常苦,出現了慈悲之心,菩薩就不是剛硬的感覺,展現出大慈悲的救苦之心。菩薩就比羅漢的功德要大,果位要高。

4菩薩果位之上就是如來果位。慈悲心出現之後,對眾生有了救渡之心,普天之下,眾生的喜樂苦難身感同受,就如同自己一樣,眾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眾生的樂就是自己的樂。這樣一來,性質就變了,眾生即是我,我即是眾生,開啟了圓覺妙法境。

原來一切即是如來智慧型德相,本我無二,這就是如來果位。

5如來果位之上還有正覺。如來佛如恆河之沙,無量無計,那麼如此多的如來佛,是否也是同體本我無二。果然如此,如此一來開啟了二重如來境。到達此境發現同等境界的生命也是同樣的多。

6天外有天,佛外有佛,大不見外,小不見內。佛法無邊,浩瀚無際,不知始終。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先苦後甜才是好的?

丁瀟 一棵樹過早開花結果便不會再長高了價值有限 反之扎根數年厚積薄發便可後人乘涼成材棟樑 千金難買少年窮少年得志往往容易敗家年輕手鬆無德難承載財 才華 先苦後甜包含著道家思想,苦和甜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味道,然而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相傳這個詞是古人從茶道中悟出來的,剛開始泡的新茶較濃,味苦,後來反覆沖泡後...

為什麼大家都認為只有活著才是最美好的?

一般人認為活著才是最美好的原因可以概括為兩個要點 1.恐懼。表層上是對死亡的恐懼,內在上是對未知的恐懼 2.追求。不管是追求好的壞的,虛的實的,只有活著才能去追求。至於把活的機會讓給自己在乎的人,從前面半句話中你可以看出,讓 說明讓出的人是認為活著比死了更為美好,而且基於一般人的本能 習慣和社會的共...

大家都認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木桑 大約來這人間走一遭,看看這個世界,感受風,感受雨,嚐遍酸甜苦辣鹹,去各個地方看看瞧瞧,感受不一樣的感受,等自己真的快樂自由看清楚一些東西的時候,大約這個問題也不會再打擾到自己,當然每個人或許都不一樣,但總有為之而努力的事 須彌山南辛無尤 每個人都是出生,成長,生子,生病,死亡,如果就此了結,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