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大部分的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 這類說法?

時間 2021-05-07 12:30:45

1樓:紅色爆破手

老羅自己也說過,他學的是亨利盧斯那套,並不是販賣知識,而是販賣談資

為啥那些給所謂的知識付費的人都是企業中高管,基層員工關注的反倒不多。不是因為這些高管沒有知識,需要老羅這些人來教他們知識,相反他們的專業知識和閱歷可能更為豐富,但還是會為這種東西買單。

本質上,他們是把看雜誌的時間用來看這些「知識膠囊」,讓自己擁有時髦的談資。

如果你把老羅做的所謂的付費知識當成乙份「分板塊付費閱讀」的電子雜誌,這就很容易理解了。

2樓:是寶寶不是包包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作為知識付費的付費者,對於自己付費過的東西還是覺得有用的

不排除知識付費裡有一些價值不高的內容,這完全需要自己去判斷和選擇

3樓:Hugo

關於「知識付費是交智商稅嗎?」這個問題,答案其實很簡單,都不用爭吵,因為「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如今的知識付費產品大多打的是碎片時間的旗號,有的人是在用碎片時間搜尋知識,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查缺補漏。

這樣的人學到了自己需要的知識,當然就不是交智商稅;而有的人則真的是在填補自己的空白時間,掩埋內心無處安放的焦慮,今天聽了一段「華為的軍事化管理」覺得熱血沸騰,明天聽了一場「谷歌的人性化制度」,覺得也頗為嚮往。這樣一來二去,最終也沒了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人必然是在交智商稅了。

4樓:狗頭軍獅

首先為學習知識付費本身是沒有錯的,

但可恨的是當知識付費成了快消品,這就悲哀了。

上學難道不是知識付費嗎?但它需要個人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去融會貫通,而反觀現在的知識付費,聽聽以為就懂了,學會了?

知識要是真那麼容易獲得(僅僅通過聽聽語音就學到了)你讓成千上萬起早摸黑學習的學生情何以堪,

你讓把自己熬白頭熬禿頭的程式設計人員如何自處?

學習、進步、成長,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所以那些付費課程大部分根本不是知識付費,不過是見識付費罷了。

天天聽些理論、概念,而毫無實操、技能演練,這些東西說實在的,對普通人而言真沒啥用。

再者,聽一些所謂學術大咖講課難道就是充電?

聽某些人的觀點(尤其一些馬後炮型的總結性觀點)難道就是充電?

業務員出去跑業務跟不同的人交流就不是充電?

我不看書,但我天天坐在電腦前面看各種新聞難道就不是充電?

白領下班閒暇之時看電影難道就不是充電?

菜市場大媽去學跳廣場舞難道就不是充電?

這些販賣「知識」的人,對知識的定義太過狹窄了,對充電的定義同樣也很狹窄。

所以,遇上這樣的知識付費,各位真要想清楚了,因為只是獲取皮毛沒用,博取個樂子是不是又太貴了?

5樓:

沒乙個答到點子上。

知識不應該付費,知識服務值得付費。專門提供知識的,教師除外,(並且教師不僅提供的僅有知識)知識應該被分享出來,我們很多人都在做著知識分享這樣的行為,因為如此這樣人類的文明可以延續。

用自己的知識提供相應的服務值得付費,比如會計服務,審計服務,工程諮詢,或者技術類,比如幫你修車,幫你解決技術問題,工程諮詢等。這些收費都沒有問題。

但是大量的打著知識付費的幌子卻屬於前者,本身既不屬於教師,又不能提供相應的知識服務,而是以「教你如何發財,成功"這樣的知識忽悠你。知乎99%的live都屬於如此。真期待知乎live早日關閉。

6樓:青小青老師

的確,在大量玩家湧入後,乙個個包裝誘人的紅蓋頭下,裡面的內容到底怎麼樣,只有見到「真容」時才真相大白,

而不少同學「嘗」了幾道菜後,覺著好像「爽感」的前味兒嚼完後也就那麼回事,自己的工作、生活並沒有多大改變,於是,大呼上當受騙,被收割了「智商稅」。

作為有幸搭上了2017-2018知識付費元年的車,為前兩個老東家平台實打實策劃、打磨、運營了一些知識付費產品的人:

大概了解一些知識付費課程的包裝、運營套路,

也和合作老師來回死磕過N次課程內容設計、改稿,

體會過從「純內容研發者」到「商業化內容策劃者」視角的轉換,

個人感受如下:

1、商業化產品一定會有渲染、誇大、煽動的成分,此為營銷需要,好東西沒刺激到你,你還不一定會買呢?

2、不同層次的人、同乙個人在不同階段、遇到不同問題適合的課程型別都不同,不應該用1個統一的標準來衡量。(這部分以後詳細展開)

一盤菜,不同人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品,

我想分享的是學習了20-30個左右的付費產品後,經個人實踐後的其中乙個心得:

聽背後的「骨架」——思維模式

舉個栗子:

本節課主要針對的問題:團隊中每個人個性不同,經常會有大大小小的摩擦,作為新晉公升的leader,怎麼去調和這些矛盾和衝突?

馬老師娓娓道來中丟擲了「3個要點」:

1、團隊成員之間的矛盾可能不是因為性格不合,而是人和崗位不匹配,即放錯了位置。

2、就算真的是因為個性不合,如果衝突沒到妨礙團隊目標的程度,就不需要leader干涉。

3、衝突本質上是寫在人基因裡的「競爭」帶來的,適度的衝突反而會協助團隊明確本來模糊的邊界和軟性規則,幫助團隊自進化。

看(聽)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回想一下,好像總結下來就幾句話:別瞎管;向上負責完成目標;撕撕更健康。沒什麼乾貨啊!

聽課聽什麼?

有人說,我花了錢,就想聽你告訴我貨真價實的方法,怎麼做!怎麼做!怎麼做!

我想說的是:也許正是你「只想聽現成乾貨」的執念,阻礙了你看到更有價值的「乾貨」

接下來,請跟我一起來「反芻」這節課,從「遇到問題,如何拆解分析,最終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來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當你自己遇到,或是別人丟擲這樣乙個問題:「作為leader,如何化解團隊中因個性不合產生的衝突?」

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是馬上思考有什麼好辦法能調和這些衝突嗎?

來看看馬東東老師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

沒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是拆解分析問題

1、問題的假設成立嗎?

「作為leader,如何化解團隊中因個性不合產生的衝突?」

原問題有乙個假設的因果關係:因為團隊成員個性不合,所以產生衝突。

提問:他們之間的衝突真的是因為個性不合嗎?

職場不同情場,人們因事走到一起,每個人只需要和別人專業的一面打交道,個性不合反而更多是發生在「人和崗位」之間,如內向的人做商務做銷售等。因此,當團隊成員對某人怨聲載道,專業上又挑不出多少毛病時,你需要考慮:是不是人放錯了位置。

2、問題需不需要解決?該不該我來解決?

肯定第一條中的因果關係,但,這個問題一定需要解決嗎?

就算是因為個性不合產生了衝突,也要判斷這種衝突是不是已經妨礙到了團隊目標的達成?

因為公司和家不一樣:公司是事在人先,團隊目標>團隊氣氛,能成事兒的團隊有很多種,和諧是其中一種。

接著舉了Uber團隊和自己所在公司團隊的例子,說明不同公司、不同階段,當團隊目標就是需要成員碰撞、需要成員帶有侵略性地競爭氛圍時,一味追求一團和氣反而不利於目標的達成。

作為leader的我,核心職責是向目標和價值觀負責,公司沒有辦法規定每個人的行為方式,同事之間相互看不慣、產生摩擦誤會,都是必然的過程,只要不觸犯公司的基本原則,就不需要干涉。

更重要的是:這個衝突反而會協助團隊明確那些本來模糊的邊界和軟性規則。

其實這點也可以從另乙個角度理解,即:

3、問題有沒有積極的一面,有什麼我可以借用的點?

我們往往先入為主地把某個現象界定為「問題」後,就彷彿眼裡只有這個牆上的「釘子」,趕快找錘子來敲,卻忘了,也許換個角度,問題本身反而有其積極的一面,站在更遠的目標來看,問題反而是可善用的「契機」。

回顧一下,馬老師在解決問題時,呈現出的思維模式:

先拆解分析問題本身:

1、問題的假設成立嗎?

2、問題需不需要解決?該不該我來解決?

3、問題有沒有積極的一面,有什麼我可以借用的點

看上去好像沒那麼難,但,很多人遇到問題,稍加覺察,固有的思維模式仍是:

省略1、2、3、4

直接進入:怎麼解決問題

如果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給出的答案再多,也是錯誤的。

當然,本節課針對的問題本身經分析,不需要直接解決,很多其他問題,經過這樣幾步的分析後,可能還是需要進入「如何解決」的階段。

最後一點想分享的是:如何讓思維模式「長」到你的腦子裡、改變你的生活——刻意練習

學到了思維模式,是不是以後你思考問題,就能自動「呼叫」這個模式?

答案是:不能

為什麼?

因為你大腦有慣性,它已經被自己過去一直在用的思維模式驅使,要想注入新的思路,怎麼辦?

答:遇到任何同類情境,有意識地套用,不斷練習,直到形成慣性,取代舊的慣性模式。

趁熱打鐵,假設你遇到或是別人向你請教這樣的問題:

「平時工作很努力,就是業績暫時提公升不明顯,老闆只盯著業績,因此對我不太認可,怎麼辦?」

有些人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要麼抱怨老闆資本家只看業績,要麼關注怎麼讓老闆看到我,認可我。

運用剛剛學到的拆解分解問題的思維模式:

1、審視問題本身:問題的假設成立嗎?

假設是:我的工作已經很努力

提問:很努力指的是到達什麼程度?是盡全力了嗎?

這是別人給的判斷還是自己認為的?

有嘗試哪些方式提高業績,分別遇到了什麼問題,哪些是內因,哪些是外因?分別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

2、問題需不需要解決?該不該我來解決?

假設我已經做到了現階段能做到的全力以赴,業績的明顯提公升確實還需要一段時間,那麼現階段,是否一定有必要讓老闆看到我的努力?

我的核心目標和訴求是什麼?是每個階段都得到老闆的認可還是別的?

如果做到了平時能在口頭和書面溝通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成長過程,剩下的是否應該主要關注如何攻破乙個個業務問題,真正提高業績?

3、問題有沒有積極的一面,有什麼我可以借用的點

當下還是個小兵,在老闆還沒注意到之前,充分嘗試,利用一切機會成長,這時候試錯的成本比較低,犯了錯誤也更容易被原諒,自己的心理門檻也沒那麼高,也就更能放開手腳去探索創新。

人在預期低的情況下更容易有驚喜,目前的基礎分較低,當哪天有了一點成績,就更容易被認可和肯定。

除了這個情境之外,你還可以在遇到其他問題,或者別人拋給你問題時,先試著用這個思維模型去拆解分析一下,看看是不是對於問題如何解決,會有新的答案。

如何看待華為freebuds pro大部分店鋪十月八號發貨的行為?

首先先肯定華為遵守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勞動法規定。其實,按我說9號發貨比較好,不能太把客戶當人,難道員工就硬要吃虧提前一天上班嗎,現在的人怎麼都不懂得體諒和換位思考了呢。線下不清楚,但是京東是明確說明的,預計10月8號發貨,官網則是兩周內發貨完畢,我是23號就在京東下單黑色有線充版了,2號發貨,3號就到...

如何看待大部分球迷黑勇士?

公尺哥哥 其實,我認為所有的開始彷彿都是從杜蘭特加盟勇士的,正如它的轉會基本打破了籃球世界的懸念,所以這樣的比賽就變的沒有意義可言,降低了球迷對NBA冠軍歸屬的期待感,大家都知道不會4 3,基本不會4 2,連4 1都可能成為新聞,結局卻是4 0。我猜今年的總決賽收視率可能比較低,至少百萬火迷不會熱衷...

如何評價最近大部分女團都選擇走teen crush和girl crush風格的現象?

定義真正gc的就跟平權仙子一樣,你說家庭主婦的自由不需要爭取,她說女性可以自由選擇做家庭主婦,還要質問為什麼不去做真正的女權業務。gc仙子一樣的,非要狡辯清純白瘦幼風格是個人選擇和男權凝視無關,然而男性 喜歡清純風的時候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喜歡,是社會規訓出來男性凝視下的審美還是自己思考篩選後擁護的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