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中稱秦國國君為秦公,秦伯等。這兩種稱呼存不存在微言大義的情況?或者就是等級區別?

時間 2021-06-01 14:53:20

1樓:

先秦時期是有明確的爵位等級的,這點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左傳之中就多次提到這個了。

◇僖公十五年

【經】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公如齊。楚人伐徐。三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盟於牡丘,遂次於匡。

公孫敖帥師及諸侯之大夫救徐。夏五月,日有食之。秋七月,齊師、曹師伐厲。

八月,螽。九月,公至自會。

這個是原文,而像這樣的片段,左傳之中還有許多。

個人左傳是一本比較講「原則」的書,對於爵位以及出場排名先後都是有所依據的,這一點在左傳本身也有記載。

另外左傳對於人物的稱呼也是極講究的,恕我直言,我讀左傳的時候只見過稱秦伯,不知秦公出處在哪?還望題主貼個原文。

像題主所說的情況也有,不過不是秦國的國君,而是楚國的國君。左傳時稱楚子,是稱楚王,如楚武王、楚平王等。

而楚國的王乃是自稱,這是眾所周知的。

2樓:Xiuquan Yu

我傾向於認為先秦時期是沒有明確的爵位的。我懷疑即使到了東周,也沒有明確的五等爵位,當年分封的時候,這玩意都不存在,到後來就更沒有了,因為國家之間的地位是根據親戚關係和實力,一直在變動的,西周時期又經常有建立新的封國。至少到孟子時,諸侯自己已經不知道了。

我感覺周朝的分封爵位和西歐封建有很大不同,那就是大家全是親戚,諸侯的高低貴賤以親緣分,而非以爵位分,叔伯肯定比兄弟高貴,假設天子的大伯二叔和偶痘痘同時得到分封,不需要爵位就能明確明確高低貴賤。一起到了下一代,就是天子的堂叔和堂弟,也很明確。如果大伯家的君主換的太快傳了三代,偶痘痘又續命成功,偶痘痘就成了長輩。

大伯的孫子,即使爵位高,你也不能比你族叔尊貴,否則不合禮法了,如果此時天子只傳了一代,連天子也要叫聲叔伯呢。爵位本意為了明尊卑,這就失去功能了。所以此時爵位就算有,但是也有點雞肋。

因為尊卑關係常變動,所以後來這種模糊的等級可能沒有形成制度。再後來大家互相打起來了,就靠國家實力的拳頭說話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秦公的公只是尊稱,秦國國君的地位一直都比較低,如果有爵位,秦公是絕對弄不到公爵頭銜的。微言大義,一般認為左傳是有的。

五霸的霸,其實就是大伯二伯的伯,是乙個字,意思是諸侯之長,諸侯都是遠親,不是叔伯兄弟,就是母舅外戚,和白鹿原似的,天子是族長,現在族長年輕,不給力,就找個給力的當大伯,當大舅,親戚們都聽他的。這本質還是在親緣關係裡打轉,是家裡的事。

如何分析左傳中魯隱公之死?

偶爾心碎 魯隱公要做什麼?做周公。為什麼要做周公?或許在春秋初年,周公輔佐成王的事蹟已經成為傳奇,成為神話。尤其是是在魯國,這件事的影響更大。隱公會被這樣的歷史影響,是很自然的事。而且,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春秋初年發生什麼?由於半個世紀的史料匱乏,我們只能想象。周王室淪喪,二王並立,戎狄入侵 在這樣乙...

左傳中為什麼那麼多正夫人名姜

臧大為 鄭武公什麼時候的事情?西元前700年,先秦,太久遠了。差不多3000年前的事情。那個時候的姓名系統可跟現在不一樣,文字都還沒有統一,各國自己的文字。你不能套現在的文法。姜即是名,也是乙個姓,是先秦非常普遍的姓名。不能從字面理解意義,這裡是表音的。意思大約是 神是仁慈的 類似英文中的簡 喬安娜...

《左傳》中為何隻字不提孫武與《孫子兵法》?

祁老五 我看到一張說法,覺得挺靠譜的。就是孫武其實就是伍子胥,史記中記載孫武的主要事蹟 謀略,對楚作戰指揮 在左傳中對應的都是伍子胥,左傳年代非常接近,這樣重大的事件,不會出差錯。如果孫武不重要,但其實相關記載更不重要的人也出現,再說這麼大的事作戰的謀劃也該有記載。國語也沒有記載孫武。現在先秦書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