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共情能力越弱了?

時間 2021-06-03 01:50:56

1樓:OVOppp

是的,我也有這種感覺,因為以前不那麼理智,只憑自己的情緒喜好來判斷,可以很敏感的感覺到別人的喜怒哀樂,長大之後因為更加理智了覺得別人的情緒想法和我無關而更加冷漠無情了。

再說乙個吧,小時候我看見那些在街邊乞討的人,內心都會十分難受,然後想他到底為什麼會這樣。還會把自己的零用錢給出來一點。現在呢看到那些人,內心毫無波瀾,甚至還有有些厭惡。

可能這就是長大吧

2樓:煙影很美

不是呀, 越長大共情能力越強, 我個人覺得.

比如小時候看到了路邊賣冰棍的大爺: 想吃 --> 買買買現在看到路邊賣冰棍的大爺(當然現在沒有了): 好辛苦好可憐 --> 節省點, 不吃了

人的年紀越大, 越能經歷過多的艱辛和痛苦, 越能共情一些人, 比如: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但是成年人負擔太多: 你雖然很難, 但我也不容易, 我就不當聖母了, 奶粉錢還沒著落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種感覺.

3樓:彌弭

應該不是共情能力弱了,而是年齡越大看過、經歷過的事情越多,對越來越多的事情的看法變了,覺得很多東西都沒必要這麼矯情,覺得很多事情都是很正常、是應該經歷的。

4樓:家蒙政

有句俗話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全看利弊。

當你年齡增加時,你覺得共情力並不能給你帶來直接利益的時候,你就不自覺的放棄這麼做了而已。

畢竟成年人本來就太累太忙,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大家都變得功利化而已。

5樓:渣客

上個月底騎車回程路上,看到一位老人吃著饅頭坐於十字路口行人路一角,置一白布寫親人癌症需十幾萬。

我以為我看到這些還會有一絲惻隱之心,但卻發現自己十分漠然,內心真的毫無波動。我感覺不是我不會有憐憫之心,而是這些事已經見的太多,自己是無能為力的,反而自增煩惱。

就像上面答主所言,理智蓋掉了很多,甚至我們可以選擇不再去換位思考去體會他人的情緒

6樓:家楨

共情能力,怎麼說呢,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雖然惻隱之心和共情能力並不相同,但是作為一種能力,我並不認為會減弱,而是你還拿不拿它出來用。

《水滸傳》中有這樣乙個場景,說是林沖妻子被調戲,林沖回家的時候是大白天,本來家附近應該是有些熱鬧的,而那一天所有人家的門都關了,寂靜得可怕。你以為是這是作者故意借場景來烘托林沖的心情嗎?不是,而是真實的寫照。

鄰居們都知道了這事情,這時候,假設你是鄰居,你怎麼辦?你碰到林沖,你怎麼打招呼?

「喲,林教頭,娘子被調戲了啊?」

林沖也知道鄰居們都知道了,鄰居也都知道林沖知道他們知道,那怎麼辦?假設林教頭很沒出息地回答:

「嗯,被調戲了,你能幫我嗎?」

你怎麼辦?

這裡提問你怎麼辦,不是問你你要怎麼搪塞這件事。而是有人想你求助,你也確信你應該幫助他,你的內心已經被對方的悲慘遭遇調動起來了。但幫助意味著巨大的代價,而拒絕你認為應該幫助的人,你又怎麼面對你自己?

所以你怎麼辦?

最好的辦法,就是避免這樣的場景,避免面臨自己的靈魂接受拷問。所以鄰居們都關門,假裝不知道這件事。

從情節來看,鄰居是冷漠的。這種冷漠是自主的選擇,是一種自我保護。從能力上來看,鄰居缺乏同理心嗎?

未必。真正沒有同理心的話,大概真的會問出「林教頭,娘子被調戲啦」這種問題吧?

題主覺得自己能力變弱了,我倒是認為,你把這種能力隱藏起來了而已。因為我相信能問出「林教頭,娘子被調戲啦」這種問題的人,是不會來知乎提問這樣的問題的。

祝題主早日找回真我。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熱衷的事物會越來越少?

大概是年少無知,並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麼。年齡大了,見得多了,知道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了吧。就像我,現在只想搞錢 不耐黑 小時候,熱衷就可以了。忘記吃飯了有母親喊你,打碎東西有父親扛著,餓了喊一聲就有的吃,冷了不用管就有人操心。不爽了大可以哭鬧。套用一句話 開心就好。長大了就不一樣了了,要分...

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感覺能說話的人越來越少?

赤腳小仙 圈子不一樣了,平時交集點少了。利益追求不一樣了,共同點越來越少,這是必定過程。還有就是結婚成家後,除了教育小孩,還有各種雞毛蒜皮的事,夠煩人的,自然而然沒有以前那種敞開心扉去溝通了。 思維風情 因為隨著年齡增長,科技越來越發達,能和你說話的人都去玩新潮智慧型手機了。所以才有那個段子 世界上...

為什麼隨著年齡增長,會越來越感覺不到樂趣?

解釋皆是 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壓力開始逐步增加,便會越來越需要自己權衡利弊多加思考。而我們卻沒有辦法去向別人傾訴,因為每個人的境遇看似相同,其實卻都是各有千秋。做一件事權衡利弊之後的決定便是自己最好的選擇,只是是否快樂那還能顧得了那麼多。畢竟快樂總得為生活讓步不是? 雨來 回答這個問題,得先搞清楚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