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持戒嚴格的比丘,他在乙個不信佛法的國度,沒人施捨他食物,終於有人下午施捨食物給他,他是否應該食用?

時間 2021-06-01 13:46:39

1樓:開口暢聊

如果我是這位比丘,就先懺悔自己往昔的惡業,給自己緣來乙個這樣的惡果。。。

假如這位善人因我,而以後不知供養

假如我吃了他的食物,能使他公升起恭敬,以後能慈悲供養其他比丘,乃至布施利益給其他的人

那放下我乙個人戒律,吃他的食物,又何妨呢?

事實上,如果我有本事在這個不信佛的國度弘法,吃飽了有力氣就能繼續弘法,那因為放下我乙個人的戒律,讓正法影響世間,又何妨呢?

但是佛法裡沒有如果,只有因果,所以,當以上的「如果」只是「如果」的時候,說明我的境界不夠,看不到事物的因果本末。。。無論我怎麼做,都是有漏不圓滿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沒那個本事做到圓滿,那我就離開那個國度,回到我這個程度能呆的地方。

要麼就先放下佛法,去賺些錢,先讓自己有能力供養自己再說。。。

因為乙個無法解決自己問題的人,本身就是泥菩薩難保,又如何弘法度人呢?

總之,只要不作惡,那就不糾結。

2樓:司馬義

有位持戒嚴格的比丘,他在乙個不信佛法的國度,沒人施捨他食物

答1:現在很多人已經看作比丘為宗教背景色彩的象徵。其實比丘的意思本來就是乞丐。

當然如今比丘的依著打扮已經被世界普遍認識了,不像以前,即使在不同國度,無論你打扮多奇怪,被看起來的行為是乞丐就是乞丐。所以說,不信佛的國度看,未必是討厭佛的國度,行丐一般上還是行得通的,最起碼要的是食物,而不是錢。

這期間他由於長期的修行一直保持著正見,第四天他的心已經完全亂了

答2:正見是不會突然沒了而導致心亂。因為正見到無常、苦、非我。

如果心會亂的,那麼此前所謂的正見是有常見,當條件情況變易,他所依住的常見站不住腳所以他的心就亂了,也代表著他此前並非正見,是邪見。

終於有一位善人看見這位比丘的飢餓,於是供養食物給他,但是這已經是下午

答3:過午不食在原始佛教基本上有個典故的。因為有位比丘在天色昏暗時去要飯,剛好開門應門的是一位有身孕的婦人。

由於天色昏暗、加上那位比丘的膚色也長得太黑了,婦人見到他時受到驚嚇觸動到婦人的胎氣,流產死去。於是佛陀設定了過午不食的戒律。

在還未設定過午不食這條戒律的以前,只是一日一食的戒律。佛陀涅槃前跟阿難說過一些小戒就不必看得太重。後來大迦葉問到此時,阿難也不清楚佛陀指的是哪些小戒。

一日一食是肯定的,過午不食是因為那事件發生才設定的。

但是這一條戒律在佛教後期發展到大乘時就增添了很多不同的色彩了。我記得有位信奉大乘的朋友(當時我也是信奉大乘的)跟我說過,比如晚間食其實是餓鬼食時,我們不該在那時間吃東西。因為餓鬼道的餓鬼們的喉嚨非常細小,在那時看到我們吃東西時,會更痛苦難受。

除了這個說法,在大乘裡當然還有其他的種種原因。

3樓:阿公尺

持戒嚴格的比丘在要餓死的時候吃東西是不犯非食時這條戒律的。根據這條戒律的最後一部分說明「 由因緣而食非時藥、七日藥、盡形壽藥,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因為快要餓死而進食顯然是屬於不犯戒律的。

當然,如果你一定認為是犯戒的話,非食時也是屬於小戒,犯戒者只需向另一位比丘懺悔即可。

4樓:Freeman金剛

很有趣的幻想,可以寫成劇本,拍一部平行宇宙裡的弗國大片,既能賺錢又能弘揚弗法。名字就叫《布達-verse》如何?

在這個娑婆時空裡,戒律由瞿曇佛制定,用來協調僧團生活的。過午不食戒是因為怕僧人三更半夜去乞食招人討厭(並且晚上吃太多也容易瞌睡)而制定的。

但要放在幻想電影裡的話,天馬行空地去幻想那個時空裡的弗陀如何和姨婆達多鬥法,最後會不會餓死……就和娑婆世界一樣,你來作意吧。大賣!

5樓:似是故人來

其實題主的問題描述比較雜亂,但這些沒必要深究了,我想表述的是關於戒律方面的一些內容。

簡單來說,題主想問的是乙個持戒嚴格的僧人,在極度飢餓的情況下,遇到食物,應不應該食用?

這裡關鍵點在於「戒律」。

一,下面是乙個上座部的比庫寫的關於戒律的文章:

佛教修行一定要堅持過午不食嗎? - 善智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

善智:戒律能減少惡行,但不能阻止惡行

其中第一篇文章提到佛陀制定過午不食這條戒律的原因,第二篇文章說出了在僧團建立之初,僧團成員個人素質非常高,對他們只需說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條比較寬泛的準則就可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僧團們得品質開始下降,有了更多的煩惱,於是乎佛陀不得不制定出一系列的戒律來加以約束。

由此可以見到,戒律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他的產生是因為僧人的煩惱越來越多(僧人是普羅大眾的代表,這些問題並不是只有僧人身上出現),因緣成熟而產生的。所以,我們需要明白的一點時,戒律是為了針對自身的某些煩惱才需要遵守,假如本身沒有此類煩惱,就沒必要多此一舉(這樣表達不等於說要無視戒律,放任自我)。

二,第二點站另外乙個層面來說一下戒律,其實本質是和上面一樣的。

《六祖壇經》裡有一句話叫做: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疑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如果沒有種種執著,便不會有種種戒律。心裡面沒有沉迷執著,就什麼戒律都不持,只需對戒律心存恭敬便是,這就是「自性戒」。戒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約束自己破除執著,已達到對際遇不再滯留而已,以恢復最初的無汙染的「本心自性」成就佛道而已,這就是六度般若波羅蜜多的「持戒般若波羅蜜多」。

當明白這一點之後,自然心中就會有答案,戒律是死的,人是活的。

下面這篇文章是 @Handsome輕心 先生寫的,可能對題主的疑惑有所解答,不妨一讀。

Handsome輕心:《地藏法門》~( 3)

6樓:王五

應邀。僅供參考

可以嘗試溝通一下,比如,如果還忍得住,可以試試與對方商量好可否第二天去向該人化緣,又或者說明一下自己的戒律,能否提供不違戒律的非時藥(比如果汁)or七日藥(比如奶油、蜜、糖)。

孤獨的人 怎麼幫他我有位朋友 他一直乙個人 他說自己很孤獨,做朋友的怎麼幫他排列孤獨。

天瞳 別 多管閒事 真的。我不算作家,但平時也喜歡寫點小文章什麼的,在進入寫作狀態的時候,真的是會沉浸到自己筆下的劇情中的,甚至在寫完之後都久久不能脫離出來,也就是所謂的孤獨感。有一說一,這種感覺,雖然會讓自己挺難受的,但是真的可遇不可求。有時候靈感來了,我會坐在電腦前坐上好幾個小時,就一直像個機械...

乙個孩子的優秀是源於父母對他的嚴格要求,還是父母給他成長的自由?

我最可愛 自由是給孩子的想法 思維模式 行為方式 決策能力方面給予很大的支援,當然人身自由也是必要的,但是原則性的問題必須嚴格要求,讓孩子知道這世界的規則和道德底線和觀念,什麼是可行的,什麼是堅決say no的,自由和嚴格要求不是對應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 不焦不慮 成長只能是自由的,嚴格是必須的,...

有乙個很嚴格很兇的上司是怎樣的體驗?

星河黯淡 是兩個月離職5個人的體驗。嚴格和兇我覺得沒什麼,如果是我工作出現失誤,我絕不會有半點二話,怎麼罵都行,關鍵是我自己工作沒問題,然後她覺得我有問題,就罵我,後來發現我沒錯,她又說啊那你怎麼不知道變通啊?改了之後又被她改回我之前做的那樣,我就說如果這樣做不是又犯您之前說我的那個問題嗎,她說就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