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沒見過君子?

時間 2021-06-01 01:20:40

1樓:YLSHD

你看看歷史,古往今來能被一致稱頌的能有幾人?碰上好的年代,你或許能遇見好多(周有大賚善人是富),碰上壞的年代,那就跟白烏鴉一樣稀罕。

真正的君子如何養成,你只要去讀一讀《大學》、《中庸》就很清楚了——《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另外,《論語學而》篇也對此有精闢的程式化解釋。

今人我不便置喙,但我們曾有幸與之同時代的人們當中,前總理(周)是絕不容質疑的一位,傅雷先生、陳寅恪先生也是。

2樓:遊園驚夢

蘇軾在潮州給韓愈寫的碑文《潮州韓文公廟碑》,第一句是「匹夫而為百世師」,說韓愈本來是匹夫。說起來大家都原來是匹夫,小人,但是可以通過學習成為君子。我覺得只要能夠有原則,能愛人,能剋己,能講理的人,都算君子。

3樓:向非2021

君子只有古代有。按那時的標準,現代的商業社會大家都是小人,商人重利而輕義,不知恥,不知勇,磨滅了人文精神,是商業社會最大的悲哀。

4樓:知音

君子是稀有動物,寧願窮苦而不妥從者(妥協/服從)。若命運沒有出現或產生有「供養」的情況,君子會在世間活不下去,就會象你所說的,君子如鬼一樣只聽過而沒見過,除非社會是良社,統治者如周文王、周公。

5樓:吳金銘

君子是優秀的管理者,在當今社會很少,一般人自然見不到。不過可以看看歷史書,被廣泛讚譽的人都是君子,比如周文王,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張居正,孫中山等等。

6樓:

從廣義的君子來看,能堅守原則的就是君子。

而當今多崇尚「權變」,萬事皆可通融。

①道德不斷滑坡

自古以來,率直、真誠、有禮貌的人,沒有人不讚嘆,沒有人不崇拜。

而如今率直變成了「缺根弦」,真誠變成了「冤大頭」,有禮貌變成了「做作」,類似的情況時常出現,因為「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的情況更加嚴重了,做乙個好人會被認為是「不通世事」的行為。

道德無法堅守,君子就很難出現,哪怕真的有君子,為了保護自己也不願意顯露出來。

②對錯無法分明

一件事發生了,大家都認為這是錯誤的,但是沒有人去糾正它,因此這件事就成了預設的共識,以後再出現的時候,就更不會有人站出來糾正它了。

一件事發生了,道德告訴你這是錯的,現實卻告訴你這種事不足為奇,是大家認可的「正確」,這種割裂感會打擊人們對對錯的認識,從而產生「無論多麼荒唐的事,也許也有它的正確性」的心理。

正確和錯誤沒法區分,君子就不可能出現。

③生活的艱辛

倉粟足而知禮節,人們為自己的生活而奔波的時候,很難有高雅的追求。

出門想的是修身治國齊天下,回家就得面對柴公尺油鹽醬醋茶,君子也是人,沒有那麼多精力的。

為什麼書店店員都是低頭玩手機,從沒見過手捧著書的?

脆桃 一般是老闆不讓,而且書看髒了舊了算誰的呢。老闆會覺得店員就是好好維護店內工作,看書是客人的事情,你乙個打工人參與什麼,看書入迷服務客戶不周人家叫你你都聽不見。 陳可可 書店工作乙個月,得出的結論。書店店員 乙份工作 不要理想化去看一件事物。去書店的並不是都有素質,比如顧客摔壞瓷器,不賠償,反過...

從沒見過世界美好的人要怎麼活下去?

就是乙個盲人也能感覺到這個世界的美好,為何你卻看不到?因為你的眼上蒙了 這個世界就是苦,這個世界上的人就是惡 的布,所以能不能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全在於你,願不願意摘下眼上蒙著的布。從小就生著病長大的人真的很辛苦,那我如今已經34歲了,因為生病性格比較要強,不想人們總用同情的眼光看我,任何要求對我都降...

為什麼沒見過大海的人相信大海的存在,沒見過思想的人相信思想的存在,沒見過神的人卻不相信神的存在?

橢圓的土豆子 沒見過大海的人,即使相信大海存在,他腦中想象的大海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大海 至於神,所有人都沒見過神,因此相信神存在的人,腦海中的神也不一定就是真的神。問題是,即使想象中的大海和真實的大海不一樣,也能被歸到相信大海存在這一堆裡 而我想象中的神和有些大勢力宗教宣傳的不一樣,他們就把我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