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要看穿大部分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才能消除行走在人生道路上時因不確定因素所產生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

時間 2021-05-06 05:30:08

1樓:當年庾郎年最少

古羅馬有個哲學家說,智慧型就是搞清楚什麼是人的,什麼是神的。相當於中國古人講「盡人事知天命」,屬於「人事」的那部分就努力去做,屬於「天命」的那部分就欣然接受。對他們而言,了解規律或者天命,倒不是為了消除焦慮,而是讓人生進退有度,知道什麼時候爭取,什麼時候放棄,什麼時候繳械投降。

焦慮是現代情緒,蒙克的那聲世紀末尖叫來自對乙個沒有意義的,不斷變化的,無法掌控的世界的恐懼。

試試看,將以下「規律」當成熱力學第二定律來接受吧。

1: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

2:缺憾是完美最不可缺的一部分。

3:排隊結賬時,你選的那邊一定比放棄的那邊更慢。

4:所有的事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5:如果你擔心某事,那麼它更有可能發生。

6: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不確定的事情很可能是一次逆襲的機會。

如果這樣看問題,怎麼會焦慮。

另外,還有一條號稱宇宙第一規律的熵增定律,它說,熱量從高溫流向低溫是不可逆的,萬物都趨向無序和混亂。因此,太陽會燃燒衰變直至寂滅,科學家告誡我們,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生命以負熵為生。

這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不會越活越年輕,耳機線剛剛整理好轉眼又擰巴成一團亂麻,像是生活自身的隱喻,為什麼我們想做乙個自律的人會好辛苦,好吃懶做比奮發圖強容易,變壞比變好容易,墮落總是那麼愉快,以及,為什麼我們一定會死,大部分人會消失得一點痕跡也沒有。

熵增定律讓人一眼看到了宇宙的盡頭,焦慮症倒是治好了,憂鬱症又犯了,有人因此得了悲觀主義的慢性病,他說,何必為生命片段哭泣,整個人類歷史都催人淚下。

那麼,再加一條勵志型的規律吧,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意思是,狂風暴雨不會一直折騰下去的,困難一定會過去的。

2樓:姜瀾

假如你需要掌握規律才能不焦慮,你需要掌握的主要四個規律就是:1.人際關係的規律,可以解決你20%的焦慮。

2.關於錢的規律,可以解決你50%的焦慮。3,關於權力的規律,可以解決你20%的焦慮。

4.關於健康的規律,可以解決你最後最重要的10%的焦慮。

其他的看淡吧。

3樓:柯西莫

分人的喲,要看乙個人內心狀態如何。多數人沒有看穿(或者自以為看穿)太多事物也不會焦慮不安,但有些人不做到這一點就會惶惶不安。

個人想法是,乙個人需要和一定的外界事物維持和諧的相互作用才能心神安定。為了方便暫且把乙個人關心的外界事物的集合叫做心理空間,不同人的心理空間中裝著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如果我是乙個古代村落的村民,我的心理空間大概率就是這個村落的公共區域,村中的居民和村邊我可能活動的區域這些實體的事物。由於曾經交通不便訊息閉塞,對我來說世界只有這麼大,我熟悉了這個小圈子裡的規則便能安心地生活。

現在由於交通條件和資訊傳遞能力的提高,乙個人的心理空間會擴大,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心理空間中的事物仍舊是一些實體的人和物,只要有經驗就足夠和這些事物和諧共處了,用不著做總結客觀規律那麼麻煩的事。

不過有部分人生性會受一些抽象事物的吸引,他們的心理空間裡不只有實體的人和物,還有一些模糊的捉摸不透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會很折磨人,在一開始你很難準確描述它們的樣子,也沒辦法和它們和平共處,你的心理空間裡收進了一些你不知道怎麼對付的東西,就像別人能夠安穩睡覺,而你一躺下就會有乙隻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一樣,順便這只蚊子是你的五感無法感知,永遠抓不著打不死的。這樣一來你就沒辦法和旁人一樣安穩地睡眠了,你必須把這個形而上的蚊子給解決掉才能像旁人一樣安心,這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單純的經驗就不足夠了,你需要試圖去總結一些所謂的「客觀規律」。

所以如果恰好是無法忽視一些抽象概念的性格,那麼確實需要去幹一些吃雞蛋還要找下蛋的雞的活。我覺得這種事沒什麼高貴可言(哲學家王什麼的簡直是yy好吧...),也不該被冠以沒事找事的汙名,這只是一些人的個人需求,就像別人渴了要找水喝一樣。

至於到底需要看穿(或者自以為看穿)多少事物才能不焦慮,這只能看個人情況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規律在可預期的未來裡不可能被挖掘清楚,認清所有客觀規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口渴之人喝足量的水就能解渴,不至於像夸父一樣飲盡江河。持續地加深對世界的認識,到了某個程度自會不再焦慮,也能像別人一樣睡個好覺了。

4樓:缺席

即非充分,也非必要。

但是看穿大部分事物的客觀發現規律,是其中的一條路,並且,是一條相對不錯的路。

還有兩條路供你參考。

一是努力工作掙錢,讓自己忙起來。

二是禁慾。

你看出這三條路的區別了嗎?

甚至,即使這三條路都走過了,也不能消除焦慮和不安全感。

因為只要活著,就需要生存的載體(生命)和維持這一載體的能量(物質),所有的路僅僅是消除了後一因素而產生的不確定性,但是前一因素卻無時無刻的存在著。

所以最根本的方法還是認識自己,而不是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

也就是說認識自己才是消除焦慮和不安全感的必要條件。之所以不是充分條件,是因為有的人可以(暫時或長久)選擇做乙隻在人看來特立獨行的豬 。

5樓:邵清華

世事本無常。

無常,就是你說的「人生道路的不確定因素」。

這個問題也確實會讓人焦慮,對抗它的方式就是找到「常」。

而人類發展歷史中,找到這個問題答案的主要方式是宗教和信仰。

宗教和信仰最大的存在價值,就是給出堅定的答案,找到彼岸世界與此岸世界的聯絡。

至於客觀發展規律這種東西,在人類歷史上存在的時間還太短,而且既沒有在情感上被普遍接受,也很難在認識上被大眾的知識水平所普遍理解,所以如果你認為客觀發展規律消除了你的焦慮,只是說明你恰好是乙個唯物主義的信仰者。

6樓:水上的菠蘿

這種追求是對的。

然而,走到極致卻是徒勞的。

因為,不確定性,只有它變為歷史時,才能完全消除。

在世界發展過程中,會產生新的發展規律。這些規律永遠也認識不完。

正如你說的,大部分規律,是一種確定性的保障,但是,依舊不可能消除不確定性。

所以,一方面,對於確定的東西,不能因為無知而將其歸類到不確定導致做無用功,另一方面,要擁抱不確定性。敢於面對未來的變化,並適應變化。在變化中尋求一條自己的前進道路。

就好比,白天和黑夜。白天你可以看清道路,可以大搖大擺閉著眼睛往前走。

但是,也要敢於偶爾走夜路。

7樓:咪馬

不是吧,凡事多往好處想、心夠大,就可以!

很多人大大咧咧,做事並不會瞻前顧後的,不拘小節,只是相信結果會好、一定能行,碰壁了再想碰壁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因不確定因素所產生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是啥?

也有人選擇避開世間紛擾,出家修行求乙個心靜,出家人中會有高人悟透世間永珍,但估計多數人只是避開了紛擾,眼不見心不煩。

像題主這樣的思路,很可能會越來越焦慮,因為,洞悉事物規律是很難的,能做到這點的被稱為聖人。聖人成為聖人前,往往要痛苦得快要死掉,直到某刻醍醐灌頂融會貫通;而多數人終其一生也達不到這種通透的境界。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童年比大部分人快樂?

tina 我的童年生活因為靠山靠海接近自然,那個時候還沒有那麼多的補課有時間去接近它們,再加上成長路上有很多的小夥伴陪伴,還有親近的兄弟姐妹的扶持,真的是非常幸福快樂。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比大多數的人都快樂。所以 美好的回憶只存於自己的心裡時時回味,時時給我力量,就不必和其他人比較了 藍橙汁兒 我覺得...

年輕女生是否大部分都喜歡混混性格的男生,為什麼?

HideandSeek 我從小到大都喜歡安靜話少成績好的男生。也的確身邊存在,小學有乙個男生小時候很學霸了,高考也去了清華。小學轉學以後又有乙個欣賞的男生,大學去了美國。安靜專注做一件事情,我很欣賞。 因為女性天生的感性,總要有一部分人為之付出慘痛的代價。不是因為年輕就喜歡刺激嗎?而且還說的這麼天經...

傻瓜膠片相機是否可以滿足日常大部分場景的拍攝?

諸爽 135膠片ps機只用過一台柯尼卡的c35,黃斑對焦,自動快門。測光壞了自己修了一下。主要拍的黑白,彩色的話agfa顆粒和顏色都比較失常,所以色彩上不好說。這是修的時候用賓得me拍的,修好了還很得意,但過了幾年再看,還是壞了。實在懶得弄了。記錄生活是真的好用,這是我07年初進考場時拍的一張,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