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同「人來世上就是受苦的」這句話嗎?

時間 2021-05-30 22:26:44

1樓:w之時

認同。這世上的悲苦大於歡樂。所以我追問自己為什麼活著。

三年考編,看盡了人情冷暖。在很多人眼裡,上了大學也沒用,畢竟還是考不上。在很多人眼裡,你是花了家裡錢,卻沒任何出息的「大學生」。

每一年分數出來,那顆敏感的心就能窺出假意關心下嘲諷的臉。所以數次逃離。

找了晚輔工作,每次下班都是九點半以後,每次都要經過一段沒有路燈的路,每次慌張開門總是流眼淚。乙個人受的苦,總讓人覺得人間不值得。

幸好2023年順利上岸,半路接其他老師的班,家長的刁難,處處對比,處處要求。你以為你做的是為孩子好,卻不知在家長眼裡變成作業太多,累著了孩子。你以為是為了孩子養成習慣,卻不知在家長眼裡變成針對孩子。

大鬧特鬧。那一刻,我想過數次一了百了。

你以為長大了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可以活得舒服。長大了才知道這世間只會讓你吃盡苦頭,像個懦夫一樣活著。可能你會說也可以活得個性。

那拿什麼個性呢?你是普通家庭的乙份子,你活著不是你自己,可能供你上完大學,你的家裡已經花費了很多,父母所有的希望在你身上,全指望你。

我們能活著,是吃苦慣了,那一點點甜便抵了所有苦難,還覺得人間值得我們熱愛,值得我們義無反顧走下去。

2樓:與子同袍

不是很同意,有失就有得,你無憂無慮的時光容易被忘記,吃苦的時候就以為自己一直在吃苦。想不到自己吃穿享受的時候,人的慾望是無窮的。

3樓:豁先生

人一生酸甜苦辣都有吧,人來世上大概就是來品味的。畫外看不全畫中情,所以進畫來品一遍這微微妙的酸甜苦辣,而後微微上頭,有點滋味奧。

4樓:麗兒

我是乙個尚在大學的學生,不過我今年馬上要畢業,開始新的人生地圖,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點點想法。

在學校的這些年,我還是比較認同受苦的理論的,可能因為讀了一些西方的名著,或者因為我天生比較悲觀。

我的轉變發生在看奇葩說第七季聽到李誕的一句話時,當時他說年輕人總是覺得已經活夠了,但是你活到一定歲數才知道好事都在後頭。說實話我當時有點驚訝,因為李誕在我眼中就是個標準的90後,他有喪的一面,儘管馬東說李誕是他見過最努力的年輕人。李誕的這句話可能在別人看來很尋常吧,但是給我觸動很大。

因為作為導師,他是奇葩說里距離90後最近的人,並且他的前半句話確實不錯,他的話對我來說,還是有說服力的。從那以後,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覺得人生是用來贖罪,是來受苦的呢。

直到後面經歷找工作,失敗,繼續找,後面又面臨理想和現實的衝突,和家人觀念的不合。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一切消極想法,可能都是因為我生命的質量太輕了,我其實沒什麼人生經歷,甚至沒有真正做過一次重大的選擇。經濟學上說沉沒成本,儘管我努力學習,而我其實並未為自己的人生付出很大代價,因此我可以輕易說放棄,覺得人生不過如此。

我的苦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因為人生的真相我可能還沒有觸及。

最近在看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也許真像作者說的,人生的苦都是自己選擇的,而我們時刻都可以開始改變。

5樓:謝儀徵

我覺得和人當前的生活境況有關係。人一生中是會經歷很多苦難,也會遇到很多快樂,但這兩者持續的時間總和也遠不及平平淡淡的非痛苦非快樂時間。所以,在痛苦比較持續的時間段我會認同這句話,其餘時間段我不認同。

6樓:雷語恆言

唐雷恆談:什麼是吃苦呢——吃苦有了新定義與新內涵

我們這個時代的吃苦,它本質上是一種自控能力。吃苦,它不再是乙個階層分割的概念,不再是因為貧富差距而不得不被動承受的一種狀況。吃苦,它真的成了突破階層、維持階層的乙個主動的方法。

什麼是吃苦呢?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都理解得太淺了,窮根本不是吃苦,窮就是窮,不是吃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類歷史上乙個永恆的定律是:任何一位偉大的聖賢,都要經歷過一番非比尋常的困苦環境:摩西被放逐渺無人煙的沙漠,才有了摩西十誡。

耶穌在顛沛流離的傳道中悟得大道。默罕默德在放逐地建立了伊斯蘭教。釋迦摩尼放棄了王子養尊處優的生活,到深山老林裡建立佛教。

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每乙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乙個階段轉移到另乙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你越是選擇現在逃避它,越不得不在未來犧牲更大代價對付它。

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難修行。你經受了多少的苦難,才能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吃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的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無效社交、無意義的物質消費,以及在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本質是一種禁慾能力、自控能力、堅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大程度說,靠自己做出成績變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窮人更能吃苦,否則他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

你會發現,這些人富有了以後,還是比你勤奮,還是比你能忍受孤獨,還是比你能延遲滿足,還是比你簡單純粹。

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吃苦,它本質上是一種自控能力。

很多人對吃苦的理解太膚淺了,窮困忙碌並不算苦,真正的苦是忍耐。真正的吃苦是看你有沒有把自己的資源用在正確的地方。

古往今來,我們看看歷史上功成名就的英雄豪傑,他們大都有乙個共同的人生經歷,那就是沉默、忍耐的時期。

大智不群,大善無幫,何懼孤步,何懼毀謗。人看自己,並不是執著於「我」,而是觀察一種生命狀態,能不能擴充套件和超脫。」

無論是大智不群也好,或是大善無幫也罷,這都是人自身對於人際關係的態度,是某種超凡脫俗的智慧型。

無論是何懼孤步也好,或是何懼毀謗也罷,這基本都是人自己內心強大的體現。

要了解,乙個明白處事,且明白修心的人,即就是最壞的結果,不就是個大器晚成。

吃苦,它不再是乙個階層分割的概念,不再是因為貧富差距而不得不被動承受的一種狀況。吃苦,它真的成了突破階層、維持階層的乙個主動的方法。

這個吃苦的新定義很有意思。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吃苦,那再也不意味著你要在物質生活上剋扣他。而是意味著,你希望與要求,他能在一件事情上長期堅持,直到有成就。

見過不少在自己的領域中,銳意進取的人,他/她們的專注、付出、追求完美以及吃苦精神,遠非常人所及。在普通人看來,這些人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不好接觸,很少享受生活,殊不知,做好每天的事情,精益求精,對他/她們來說就是最大的享受。

反之遇到更多的,是那些抱怨自己各種不如意的人。工作不被重視家庭也不開心,同事們都是表面逢迎、很難知心,之前的朋友、閨蜜也大多失去了聯絡;哪怕是還有聯絡的也不外乎「柴公尺油鹽」類的家庭瑣事,子女教育、父母醫療、中年危機,除去焦慮和不安、平庸和瑣碎,能夠傳遞和分享的話題太少。得出的結論,莫過於眾生皆苦。

乙個人既有目標,有專注當下;既為利益,又願分享;既活出高度,又不能沒有色彩!

大多數人只適合埋頭做事,這叫謀事;

一部分人學會了見機行事,這叫謀時;

極少數神人善於審時度勢,這叫謀勢;

綜上所述:這就是賺大錢的三大因素: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你是否認清了時代

地利:你是否放對了位置

人和:你是否借助了大勢

人的一生有三次成長:

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

第二次是發現自己不能改變世界;

第三次是認清現實後依然熱愛世界;

吃苦的幾個境界:

超過自己肉體和精神承受能力的某種壓力讓你不得不承受一段時間的過程叫吃苦。

吃過苦,表明曾經承受過這個過程而已;但自己的承受力並不因為吃過苦就變強;

能吃苦,表明承受這個過程的單位時間較長,並且承受力會越來越強;

會吃苦,表明不僅有了承受能力而且懂得挑選對自己日後有用的苦去吃不是盲目堅持吃苦;

不吃苦,表明在有目的的吃苦後已經足夠把握自己的職場狀態和人生發展方向。

這個世界,選擇做人就是避免不了吃苦,人生的每個階段,每個身份,每種生活都有不同的苦頭等著你去吃,你是逃不掉的。

吃過苦的人,他在每吃一次苦就逃避去另乙個環境再吃苦,這種「從虎口跳狼窩」的吃苦方式是愚昧可笑的,為什麼不堅持在虎口掌握一定的求生本領,這樣你要麼不僅可能從虎口脫險甚至可以徒手打虎,就算是哪天再跳狼窩,也能輕鬆應付。

越是怕吃苦的人,暫時好象聰明躲避了苦頭,但最終受苦的一定還是自己,而且真正的苦頭來臨時,一樣沒有應付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尤其是剛走向社會,最初考驗的就是你精神上的承受能力,如果整天勞力的付出也是在考驗你的心志。不管你怎麼跳槽,沒有意志的堅韌,你永遠無法達到你的目標,就算你的選擇定位很適合你的發展;最終當你回首時也只是「機會眼前過,心中空餘恨」。

培養能吃苦的能力是乙個基本要求,就算沒有定位沒有方向,你也必須把他當首要能力去培養。

有了能吃苦的能力,你再考慮選擇有目標的去吃苦。逐步鍛鍊自己會吃苦的技能。

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不再相信。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能過成什麼樣,從出生的那一刻就決定了。」

也有人說:「沒出身,沒學歷,沒背景,自己注定就要平庸一輩子。」

還有人說:「無論我怎麼努力,都不能改變現狀,算了,認命吧。」

這些話看似有理,但其實都在欺騙自己。因為命運是乙個最終結果,而相信才是過程。你相信什麼,你未來的人生就會靠近什麼。

你相信什麼,就會看見什麼。你所相信的,就是你的命運。

乙個人的成就。七分靠信仰,兩份靠經驗,一分靠知識。有了信仰,就有源源不斷的行動力,最終功成名就。信仰越大,成就越高。

人生就是這樣乙個悖論:當你不斷去尋求秩序的時候,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

而當你開始擁抱生命的波動與不確定性的時候,你反而能夠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而人生的底層邏輯之一就是:沒有波動,就沒有穩定。

畢竟,從未經受過考驗的人,是很難強大的。

而真正的穩定,從來都只來自於內心,來自於千帆看盡後的篤定與輕盈。

如果你想要讓自己的生命的格局更加的開闊,讓自己可以體驗到生命的覺悟,那麼品讀《金剛經》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人生一世,大多數人總是容易被自己的格局和觀念所束縛,從而無法綻放出更巨集大的人生氣象,但是如果你讀懂的以下這一點,相信你會有很大的收穫。

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才指出,乙個人若想要獲得智慧型與開悟,必須要「以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沒有願不願意,只有應不應該。」恐怕只有開悟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因為這是一種真心顯現之後,才能生發出的定力,也是一種超然的人生格局和氣象。

如何理解 媚俗的根源就是對生命的絕對認同 這句話?

周小狼 我理解的 媚俗 詞義,和 虛榮 差不多。虛榮的出發點有兩個,一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一是想達到或維持這種讓你自豪的狀態。根據 馬斯洛需求定理 人最高端的需求是對自我實現 超越的需求,次一級的需求是帶有社會屬性的尊重需求。這兩個需求恰恰滿足了媚俗 或虛榮 的兩個出發點 達到 或維持 讓你自豪的狀...

你認不認同人的一切從出生就也定好了?

逸叟52 也許生的不咋好,但是通過奮鬥就會好也是一生出來就定好的。所以先奮鬥吧,別浪費設定。老話有云 有智者吃智,無智者吃力。生來是什麼人,就是吃什麼飯,這個是天定的。1 豬往前拱,雞往後刨。不同的物類擅長的工具和方法不同,方法和天賦,決定了方向。而物類之分,是天定的。2 人生就像一次筵席的菜譜和選...

「有些加班,就是年輕人該吃的苦」,你認同嗎?

個人覺得年輕人加點班沒問題,是不是吃苦就看加班是否有意義了,如果能夠使自己獲得成長和進步,並不覺得是吃苦。而是一種修行。 雙城打工人 加班這個事情,背後反映的是你的工作效率。首先,在下就是加班狂魔,在滬打拼為掙到首付,無所個自願加班,來自底層勞動者的內心自驅力。其中最誇張的是,網購了一張行軍床,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