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最後真的打算造反了嗎?

時間 2021-05-30 01:30:18

1樓:顧襄

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是沒有的,

他最初的夢想只是當諸侯王,沒有要稱霸天下的意思,不然也不會在武涉和蒯通反覆相勸之後仍然跟隨劉邦韓信確有大將之才,但是之前經歷了太多坎坷,才一步步爬到這個位置上,讓他豁出去身家性命自成一家,確實有點困難。

但是後期,他被貶為淮陰侯,甚至被留在劉邦身邊之後,他的想法應該是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後悔自己沒聽蒯通的話。韓信明知這種話不該說,但還是忍不住要說,足以說明他確實有反心,可惜已經有心無力了

2樓:北宮辰

韓信要謀反?嗯,有動機,有目的性,也有可能性。於是就要謀反。

拜託這麼想的人應該回家洗洗睡了。按道理,這種罪名起碼要三司會審,當然了漢代還沒有名義上的三司,但實際上司法部門是應該過問的。

韓信的死,明顯是暗箱操作,理由是謀反。看看史記裡韓信謀反的計畫,簡直堪比小學生制定的春遊計畫。韓信想反不想反不說,堂堂兵仙難道會只帶著幾百人在城裡造反?

司馬遷的史記,是韓信死了以後好久寫的。反過來說,司馬遷沒經歷過韓信的案子。有的事情,是反向推導比如說沙丘之謀,趙高李斯怎麼商量的沒有別人,又沒拉著太史公去聽,他怎麼知道?

很明顯不對,但是最後事情就那麼做的。

同理,韓信的死被說成了謀反,沒有檔案,沒有卷宗,只能呂雉說什麼就是什麼,人已經掛了,所以,太史公的選擇是寫下了這個當時朝廷發布的正式說法。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正式說法對不對?

建議題主看看陸川的電影《王的盛宴》,裡面有一句非常正確的邏輯,要反,早反了,何必現在?

當齊王不反,當楚王不反,當淮陰侯時候,一沒兵二沒將偏偏要反?這是乙個正常人的邏輯嗎?

有人說,就因為心理不平衡啊。

首先,韓信是受過胯下之辱不殺流氓的人。他的人品,比一般人高大許多。(你試試一般人有沒有這麼不記仇)

第二,他有些起碼的智商,他有動機不代表付諸行動。韓信就算想反也不會這麼反。我說了,行動的邏輯簡直是小學生邏輯。

第三,既然韓信真心要反,為什麼不抓到以後司法部門會審呢?明顯,有人怕。誰怕?自己想去吧。

是侯不負漢,而漢忍於負侯,侯之死,冤乎哉。

最後,個人認為,韓信像是個任性的孩子,他始終堅信劉邦不會殺他。至於劉邦在韓信之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天知道。

而所謂的那個荒唐的韓信謀反的故事,結尾倒是沒撒謊。(或許吧)

3樓:高原

以韓信在楚漢戰爭中表現出來的軍事才華和謀定而後動的戰略定力,這個人向來都是算好了再動手,他指揮的軍事行動考慮因素之多、計算之周密,以至於後世幾乎沒人能學他。這樣乙個被冠以兵仙的人,怎麼可能制定出「發動舍人囚犯襲皇宮」那麼幼稚的謀反計畫。

他最後有沒有打算造反?這個沒人知道。但他一定沒真的造反。

4樓: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子可與言乎?

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將軍令之。

」淮陰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

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

「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其舍人得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

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鐘室。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這麼厲害的作戰計畫真是讓我說不出話。

韓信用這麼低劣的手法謀反固然不可信,但是應該韓信「被謀反」同樣不是劉邦的策劃。

看劉邦對這件事的重要參與者蕭何的態度可以看出來。

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

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於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從召平以為名也。召平謂相國曰:

禍自此始矣。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

原君讓封勿受,悉以家私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

如果劉邦確實參與這件事那蕭何必然是順理成章的奉劉邦的命令,而事後劉邦不可能做出如此有猜忌心的試探行動。

個人理解,這件事更多的是呂后的一種試探,高祖這個時候已經是六十歲左右了,而惠帝才是個十歲左右的孩子,外有各種異姓王(後面轉化為同姓王),內有各個開國功臣各懷鬼胎。劉邦只能依靠劉盈最能靠得住的呂后走到台前壓制這些人直到劉盈能獨當一面,誅殺韓信正是呂后走到台前的第一步。

而且從邏輯上講,劉邦要剪除異姓王必然不可能是從威脅已經最小的韓信開始下手,至少得向諸侯王表示去除王位仍然有生存的可能來讓諸侯王的反抗不這麼激烈。

英布的反應:

十一年,高後誅淮陰侯,布因心恐。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至淮南,淮南王方獵,見醢,因大恐,陰令人部聚兵,候伺旁郡警急。

5樓:翼平飛

應該沒有謀反,當韓信打敗龍且後蒯通說服他和項羽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韓信當齊王時兵權被收回去一次,打敗項羽當楚王時又被收走了一次,這次從楚王降為了淮陰侯。如果韓信想要謀反垓下之圍時謀反是最好的,當時劉邦號稱四十萬大軍三十萬在韓信手裡,這時候應該是韓信最強大的時候,當韓信手裡有幾十萬軍隊的時候不反,等到手裡沒兵的時候靠牢裡的囚犯去造反不太可能。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時韓信是有預感要對他下手的聽到蕭何也會去皇宮他才去的。劉邦對韓信知遇之恩。在我心裡韓信是乙個知恩圖報,最大的理想是光宗耀祖,韓信應該想成為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

寫的很亂。劉邦的漢朝有點像乙個大股份公司創業的時候風險極大如果失敗做為頭有滅九族的風險,所以當時比劉邦厲害的蕭何沒有當頭。像英布、彭越、韓信這幾個公司的元老功勞不小,不是劉邦的心腹,想佔的股份也不少,老劉不想把這些股份給外人。

說到底老闆最喜歡幹完活要的少的員工。劉邦把幾個比較有能力的元老收拾了,不受下面員工的氣了,可是被北邊匈奴集團的人收拾了一頓老實了。從此對匈奴集團的人一直和親,送錢。

一直到重孫那一輩人才找回場子,徹底收拾了匈奴。

分割線——————剛剛看了一些回答都是說當時韓信沒有謀反,但將來韓信一定會謀反

6樓:翔空飛鶴

先說結論吧,韓信確實有謀反的心,但未必是想當皇帝,作為劉邦的麾下戰將,劉邦在和項羽戰到白熱化的情況下,需要親自渡過黃河,冒充漢使者來奪韓信的軍隊,此時韓信不敢說有自立之心,但不聽指揮是肯定的,不然一封詔書就能調來韓信。不要認為韓信的軍隊是自己招的,他的部隊是劉邦給的,滅魏之後劉邦調走曹參和灌嬰,韓信上書要求增兵三萬「信使人請兵三萬,願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國糧道。漢王與之」。

伐齊更是變本加厲的討封「假齊王」,這時韓信的軍隊也是劉邦給的,其中甚至包括劉邦的「禁衛軍」郎中騎兵。被封齊王後還是磨磨蹭蹭的出工不出力,灌嬰脫離韓信南下攻楚,連彭城都攻占了,劉邦更是在陽夏-固陵-陳下-城父連破項羽,到達垓下。齊王韓信的軍隊才姍姍來遲。

不要以為劉邦抓韓信是「莫須有」的罪名,他一方面擅自徵兵(記載於《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一面收留了鍾離昩。被貶淮陰侯後,勾結陳豨謀反,也是史記漢書都明確記載。

早期他擁兵自重應該就是想割據一方。最後陰謀叛亂,是大約是出於拼一波的想法

劉邦如果不殺韓信,韓信真的會造反嗎?

呂自明 事實已經是劉邦不殺韓信而韓信謀反了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 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 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

韓信最後為什麼會被呂后殺掉

因為呂后要 順勢而為!對功臣,能殺乙個就殺乙個,能殺一雙就多殺一對!順誰?自然是劉邦。漢朝初建,面臨的是主觀 家天下 和客觀 共天下 的矛盾,劉邦殺功臣,只是個時間問題。兩口子在對待殺功臣一事上,目標一致,策略有別。這兩口子很有意思 1.夫妻店開的好,殺功臣這事心照不宣。韓信是開國功臣嗎?可以說漢室...

假如沒有韓信,那最後楚漢戰爭劉邦還能贏嗎?

靜秒人生 假如只有兩個人劉邦和項羽,劉邦大概率單打獨鬥幹不過項羽。團隊的角度主要從品牌願景 管理 文化來說。劉邦有一統天下做大丈夫的決心 項羽有推翻暴秦王霸天下之心 劉邦劉邦不逞匹夫之勇,他善於用人,懂得團結部下 劉邦曾說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