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不懂藝術的偏見及事實是如何形成的?

時間 2021-05-30 00:04:00

1樓:螺旋真理

簡而言之,傳統社會的早期,藝術被作為區分貴族和其他階級的規訓。隨著市民階層的崛起,藝術的多元化,社會的現代化,藝術逐漸走出了這一窠臼,但是藝術的受眾還沒有完全走出來。

2樓:Otto Han

中低層的體力勞動者在階級再生產的過程中,因為負反饋的累積形成了心理適度區,在這個心理適度區上完成了抵抗正規化上的身份認同

在伯明罕學派保羅·威利斯的代表作《學做工》中,保羅指出,工業區的工人子弟分為兩者,一種是叛逆的"傢伙們",另一種是"書呆子"。"傢伙們"認為自身智力低下,家庭環境惡劣,所以自己不應該接受教育體系的規訓,他們對科學、藝術、文法表示抗拒,只有越抗拒,越叛逆,才能成為「傢伙們」的核心,才算工人子弟的好漢。認真學習考試的則被「傢伙們」邊緣化,斥為書呆子和投靠中產階級的叛徒。

只要傢伙們教育在階級再生產的權力結構中依舊維持著負反饋機制,傢伙們就會重複著一代代人對藝術等代表更高位階文化符號的憎恨。

我們應當思考的是,他們真的憎恨藝術嗎?恐怕不是,他們憎恨的是自身在階級再生產過程中的無力與失語。

3樓:

這個問題有兩個層面的考量,對於不同的藝術,考慮的方向就不同。

先考慮古典的,更重形式的藝術,對於這種藝術,接受起來是不需要太多的門檻的,體力勞動者(我相信這是題主的真實意思)也可以愉快的欣賞。那麼對於這種藝術,焦點就放在「懂」上,體力勞動者到底懂不懂古典的藝術呢?怎麼才算懂呢?

對於重點放在形式上的藝術,所謂的懂,在我看來就是品味和鑑別力,就是你能辨別好的作品和壞的作品。而要達成這一成就,需要的就是審美經驗,你得看的夠多,才能養成這個品味,才能懂。

體力勞動者顯然很難達到這個要求,好東西,都是要錢買的,但體力勞動者絕對不缺乏這個能力。平日裡經常接觸的東西,體驗的多的,就會懂。比如不同的煙的好壞,酒的好壞,乃至茶的好壞,很多體力勞動者都是很懂的。

從這個角度考慮,品味的養成,其實無所謂體力腦力,很多腦力勞動者審美經驗缺乏,品味也不怎麼樣。甚至於可以這麼說,很多腦力勞動者對菸酒茶的品味可不如體力勞動者呢。

所以這完全就是乙個審美經驗積累的問題,要體驗得多,最好用心體驗,自然就懂了。

但對於現當代藝術,考慮的方向就不同了,現代藝術重觀念輕形式。欣賞現當代藝術,光看不行,也不存在對比的問題,作品都高度特化了,很難互相對比分好壞,最大的要求就是積極的思考,還得是發散性的,有時是批判性的思考。

而體力勞動者,顧名思義,對於積極的思考是有一定阻力的,可以說,現當代藝術對體力勞動者並不友好。

但這是很自然的發展,文藝復興以前,藝術也近乎於體力勞動,階層不高。文藝復興發現了透視法,達文西就想要通過科學來提公升藝術家的地位,因為藝術家要學習幾何,學習透視法,這在當時算是高科技了,藝術家需要很多腦力。到了現代,尤其是藝術理論為藝術擺脫了限制,藝術幾乎得到了完全的自由,他自然要往更高處走,讓腦力更多的參與進來,最終就形成了精英化的藝術。

這很正常,如果藝術完全自由,藝術家必然想要充分運用自己的能力,藝術家作為乙個人,他最值得驕傲的東西是什麼?當然是大腦。曾經藝術家為自己靈巧的雙手而自豪,一旦藝術得到解放,藝術家必然會讓自己的大腦參與進來,藝術家希望為自己的大腦而自豪。

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能。

按勞分配中如何衡量勞動者創造的價值?

已登出 說來有點扯,不過就你生產了多少就多少,全都是你的。產量取決於生產資料的效率,產力低則可能餓死,產力高理論上是無窮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生產一樣商品你我他在自己的生產資料下生產所用時間的平均。 踏雪尋梅 如果讓我說如何按勞分配,細節如何處理,我如果能說出來,哪怕說不好,也可以去中南海了。但...

勞動者超齡,受勞動法的保護嗎?這種情況該如何維權?

鍋蓋頭同學 中國關於法定退休年齡的規定是男的60,女的55 均為普通崗位下 由於各種原因,不少人退休後依舊會繼續工作,例如看個大門 做個保潔等等。那此時出了問題還能找勞動仲裁委員會嗎?首先要明確超過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是否與用人單位構成勞動關係,一般而言,已超過退休年齡與用人單位不構成勞動關係,而是勞務...

資本家是如何厚著臉皮欺騙勞動者的?

你吃雞蛋 豬肉 韭菜 喝牛奶的時候會有不好意思的感覺嗎?在資本家眼裡,勞動者,包括科學家 高管這些腦力勞動者,都是牲口。沒有臉皮厚一說。至於怎麼騙,這是幾百年實踐的經驗,加上現代科學技術和行為心理學的輔佐,只在那些大家族內部流傳,不是我們一時半會能了解清楚的。 不知道知道 在這個招聘與應聘的故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