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可以理解為,人生在世,忠義二字嗎?

時間 2021-05-29 22:21:45

1樓:小名叫浩浩

前幾個月讀完了《孟子》,論點很多,比如與民同樂、民貴君輕等,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人格的養成。孟子的魅力不就在於那至大至剛的人格魅力嗎?

2樓:春秋大義

孟子思想的精髓是心性論,其餘的思想都是服務於此,無論忠恕也好,仁義也罷,都是「心」的功用而已。

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不得則無物。所以《孟子·告子上》引孔子之言曰:

「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所謂「操舍存亡」,孟子以為「惟心之謂與」。朱子詩云:

「此心活動元無定,或出他鄉入此鄉。猛省不知誰是主,只因操舍有存亡。」(《訓蒙絕句莫知其鄉二首其一》)東坡曰:

「此心安處即吾鄉。」

3樓:斯多葛的嘆息

與道家比起來,儒家更像是一種倫理道德哲學,儒家的理想情懷是很崇高的,就是不管世事如何,都不改變自己的初心,他有一套倫理標準,簡單的說就是乙個字,仁,其他的都是這個字的發散和引申。

4樓:思煜

孟子,戰國時人,從宋朝起,獲得亞聖地位。你可能記錯了,俗稱「孟子一世,仁義二字」,(忠義之說兩漢之後了)。是孟子以「正人心,息邪說」自命,提出「仁、義」維護統治者內部的秩序。

【這是其內涵要義。這是他一生主張之「精華」一一繼承孔子學說為職志,推崇周朝傳統制度。儒家去其職志,把「仁義」政治化、道德化,聖人化,其本人都不見得同意一一「率由舊章」、「遵先之法」(孟子語)、實行「仁政、王道」、恢復井田制……後人世稱「仁義」,更多有欺奪本意了。

」孟子的「仁」:其內涵①君子重民。(不是民主一一五四運動時曾有人誤認為二者同一)「民為貴,社稷次子,君為輕」,「不仁不義的君主不能算君,可以殺掉。

」②農(業)工(手工業)分開,勞心勞力治人食人「天下通義」。③人性善,知仁義禮智四端,就能「知天,與天地同流」。

孟子的「義」,一般指「二心、二氣」:「不動心」(不受外界事物干擾迷惑);「求放心」(把被迷惑了的心收回來);「存夜氣」(存養從夜達旦尚未與外界事物接觸的清陽之氣);「養浩然之氣」(培養最高境界的精神狀志)。有時稱「天、性、氣」,估計宋朱熹「理氣之說」受此啟蒙。

【義,在字源中是用羊祭祀公平,儀之狀貌。】

5樓:為適

當然不行了,比如「忠」一詞,孟子那時候的意思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孟子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按照現在的理解的「忠」的含義,就無法解釋孟子贊同「弒君」這種說法了。

「忠」更多的並不是指下級對上級的「一心一意」,而是指自己做事時盡心盡力,即所謂「盡己之謂忠」。另外儒家講「忠」,並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契約」,當上對下未盡到責任時,下對上也不必履行其義務。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中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另外,孟子不太喜歡單獨講「忠」這個詞的。在孟子一書中,忠一般都與「忠信孝悌」連用。

又如「義」,並不能說出孟子的特點,因為同時代的墨子也很講「義」啊。而墨子正是當時的「異端邪說」。

試圖用幾個字或者幾個詞來概括某乙個哲學家的思想都是行不通的,例如把孔子概括為主張「仁」,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朱熹「性即理」,王陽明「心外無物」、「知行合一」等等。

這樣的概括都失之太簡,任何人都不能從這種簡略的詞語中看到哲學家思想的原貌。

6樓:大huge大Giant儒

恰恰相反,孟三遷的思想是人生在世,恰飯重要,忠義靠邊站。

滕文公進行「變儒」的時候,孟三遷算是顧問吧!也算是「臣子」,滕國滅亡時,他出來說話了嗎?沒有,《孟三》一書故意不記載了。

所以題主,請問孟三遷忠嗎?滕國可是按照他的理想進行「變儒」了。可他最終不僅對滕國不忠,對自己的理想一樣也不忠。

當然了,如果說他的目的是忽悠恰飯,至於變儒的後果,與他無關,這點上看,就沒有忠不忠的說法了,真要說,就是忠於靠忽悠「恰飯」。

義就更沒有了,他與滕文公算是朋友吧!他對朋友有義嗎?朋友的國家被他忽悠沒了,他在《孟三》一書中控訴滅滕國的諸侯了嗎?也沒有。只能說孟三遷對朋友太有義氣了。

在忠義方面,孟三遷就比不上知乎上的歷史發明家王靖海了,它可是非常忠於它的腦補《大秦72望族》,凡是反對它的人,都拉黑,並嘲諷。

但也有例外,在義上,即使寒鯤明著說不信大秦72望族,王靖海也不會掛寒鯤,也不會嘲笑寒鯤,這點來看,王靖海還是很有義氣的。

其實多弗拉門戈,楚令尹圍,季退思也是不怎麼信大秦72望族的,畢竟《大秦72望族》這腦補太像痘痘了,但並不妨礙它們覺得痘痘很可愛。

7樓:DaRenXin

孟子曾在見梁惠王的時候說了,曰仁即可。

儒學圍繞仁不止講過n回吧。忠義只是附屬品。也就是有了仁之後,忠義自然就有了。

天下之大道五,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仁在中間。

仁者愛人。仁者無敵。

孟子這個人的觀點,想必很多好事者,尤其荀氏一派各種腦子進水。

來吧,荀氏一派。孟子的觀點在下面。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還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熟悉不熟悉。孟子的觀點。

儒學的終點在於黎明百姓。為何當時有顯學一說。

是因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上面這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像不像中庸右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所以這中庸與孟子一書,儒學中的朱子單提出來。

忠義於仁,只是外顯。而有了仁,基本忠義之事就成了。

也是儒學的內聖外王。也就是內聖,外王是遲早的事一樣的。

大學雲,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8樓:李方勇

不能,孟子的思想傳承於孔子,中心思想還是仁義,不是忠義。或者說忠於仁。以前孔子講的多的是仁,到了孟子時代,處處透露的假仁,孟子只好從義著手,修復正統傳承!

9樓:私密斯密達

他的思想比較雜亂,有點像孔子,都是儒家思想,也都是很短的思想,幾句話簡短截說,沒有太深入的體系。每個人的觀點不同,公認的是他的性善論,仁義。忠通常是下對上,他「貴民輕君」更主張的是「仁」。

據資料記載他主張仁政確沒有做過官,戰國時期都是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各國去遊說的思想沒人買賬,退而教學。

他說過很多樸素辯證思想的話「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等

個人更喜歡的是他的至理名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你認為人生在世,究竟是愛情重要,還是友情重要,亦或者說,二者是否有可比性?

平安喜樂 都重要,都不重要,看跟什麼比啊。有人為愛情可拋生命,有人為朋友兩肋插刀。有時間就去比較吧,反正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答案。我認為,人生在世,還是找到自己比較重要。找到了自己,愛情友情親情,都有了 elinne 人生自己最重要,愛情會跑 友誼會淡 重要的是自己怎麼去衡量這兩種在自我心中的...

你覺得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什麼

九點半 就好比有個健康的身體就是人生開頭的這個1至於後面的這幾個零只要身體健康才有資格享受後面這幾個零,何樂而不為呢其實在這美好的一生中除了有個好的身體之外還比如我們最親近的人的相互之間的親情。因為這兩樣才是我們人生在世所相望和追求的,親情可以串連起無比的溫暖和關懷也許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到底會是什麼各...

人生在世,世俗智慧型與哲學智慧型的取捨

感知理論閱讀分享 世俗智慧型只是一種生存策略,而哲學智慧型是對人的本質 存在本質的追問與思考。世俗智慧型只能暫時的改變自己,哲學智慧型將從根本上改變人類與世界。 小花 別著急,哲學是從世俗來的,他們分不開。我感覺你說的世俗更多是指一些方法理念,哲學是形而上的。遇到挫折想不出答案,說明你已經看到了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