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考古遺址中發現的穀物種子是否是人工種植的?

時間 2021-06-02 10:19:28

1樓:vc123

判斷野生和人工繁殖並不難,因為野生的和人工繁殖的不一樣。因為人工繁殖是有目的性的選擇,這就使得農作物和野生作物表現出來的性狀不一樣。

又因為時間跨度的問題,早期採集而來的野生作物種子往往不能表現出令人滿意的性狀,比如成熟後種子是否脫落以及口味大小等問題。

當然馴化是需要時間的,從野生和人工很容易判斷其差別,而比較困難的則是馴化過程這個時間內的判斷。馴化過程的歷史因農作物不同表現的時間跨度也並不一致。而如何判斷馴化過程,則是乙個很有難度的問題了。

其涉及到考古,生物基因技術,文獻檢索,同位素測定,地理考察等專案的支援。

2樓:徐成

有不少評判標準啦,簡單說說

例如馴化的作物尤其是穀物類,種粒重量常常高於其野生祖型。比如在對長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浮選中就發現,水稻種粒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重。而北方的傳統作物粟和黍的自然祖先是狗尾巴草,你肯定知道那是什麼……

在這方面,在新大陸被馴化的玉公尺和其祖先野生蜀黍就很說明情況,野生玉公尺幾乎看不到玉公尺引以為傲的大棒子和黃澄澄的玉公尺粒,看起來貌不驚人,可能被種植來啃玉公尺杆,很多城裡人不知道玉公尺杆很甜。而在大約公元200~900年,可以作為主食的現代意義上的玉公尺才被印第安人馴化出來,是不是很驚訝?

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小麥,我們知道小麥和大麥是在新月沃地被馴化的,而野生的大麥和小麥有乙個特點,就是成熟之後種莢會爆開,種子會落到地面上去。你很容易想到,這對野生植物來說是完美的進化策略——便於傳播種子,但是對於農作物來說就不是特別棒——這意味著很難收穫。所以在後來經過馴化的小麥大麥種子在成熟之後會乖乖呆在麥穗裡頭。

考古遺址是如何最後知道輪廓的?

湖南考古 乙個考古遺址通常包括不同時期人類活動的遺存,是不同時期人類行為的結果,有些行為會有明確的邊界輪廓,比如城牆 陵墓 房屋 窖藏等,是人類某一行為或事件的體現,但不一定能儲存完整,會受到後期人類行為或自然因素的擾動。考古發掘有一套科學方法,通過質地 顏色 形狀 包含物等方面的不同,區分出不同堆...

考古上是如何判斷出土器物的具體功用?

有杞有棠 分析一件器物一般需要看這幾點 1 時代風格。一般而言,每件器物都具有它那個時代的時代特徵,如花紋 顏色 外觀 造型。時代風格是比較容易判斷出一件器物的基本年代。如洛陽王城大道的的唐代墓,一件雙髻女俑,雙手交叉於胸前,穿著交領緊袖衫,曳地長裙。根據風格特點,屬於盛唐時期的髮型和服飾。2 銘文...

審計工作過程中發現的所有問題及解決判斷因素的一些小問題求幫助?

愛吃紅燒排骨 樓上幾位的回答從一定程度上說是對的,但是說到底,我建議還是從 風險導向 審計這個角度,去看所有的審計問題,不管是在學生階段,還是在實務階段,一定要從 風險 的角度去關注遇到的所有問題。額外說一句,很多做實務的人也會陷入乙個誤區,習慣於用存在於自己腦子裡的標準的會計準則去評判乙個公司的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