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畝產萬斤為啥袁隆平還要研究雜交水稻?

時間 2021-05-05 15:56:48

1樓:清波江浪

首先我覺得紅薯跟稻子不對應,稻子是乾貨,而紅薯則是潮物,把紅薯製作成紅薯幹(山芋幹),這樣才可以把它們對應起來。從產量上來看,萬斤紅薯曬成紅薯干能獲得多少乾貨呢?這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麵粉和大公尺是我們中中國人的主食,南方人喜歡吃大公尺,而北方人可能比較喜歡吃麵食。這兩種主食,我們中中國人一年到頭都吃不怕。但如果吃紅薯那就不同了,連續吃乙個月,或者一年半載的,我想一般人都不會堅持住這麼吃,堅持這麼吃的人,不生病才怪。

把紅薯以製成品的形式出現,如薯條等,也只能把它當作零食,或餐桌上的一道菜,它成不了主食。

再從營養的角度看,肯定紅薯不及稻公尺。

2樓:張華

自我記事兒起我爸爸就從不吃紅薯。

小時候吃傷了。

我覺得袁隆平大概率也吃傷過,他研究水稻就是為了讓中中國人除了紅薯還有大公尺吃。

3樓:李牧探長zhiser

我如果吃紅薯,一頓能吃3斤;

但我如果吃公尺飯,一頓最多半斤公尺;

為啥?因為公尺飯更有飽腹感,也更抵餓,含糖量遠高於紅著。

從儲存角度,水稻曬乾可以長期儲存,紅薯容易爛。

從耕種角度來看,紅薯喜歡紅土旱地,一般是種在坡上;而水稻喜歡黑土濕地,一般是種在水田裡,一些湖泊也能種。這兩種作物,根本不衝突。

從種植角度來比較,土豆反而和紅薯是衝突的,因為土豆也是乾旱作物。

但是,土豆和紅薯又不一樣,土豆裡面的蛋白質也很豐富,紅薯裡面主要是熱量。

所以,稻公尺、小麥、紅薯、土豆,各有各的作用,各有各的種植環境,相互之間,可以互補,難以取代。

4樓:四海漂流

在以前紅薯產量沒那麼高,高產的每畝也就6—7千斤,而且種和收都費工費時並且不耐儲藏。小麥玉公尺稻穀大型機械利用率高,而且儲藏幾年沒問題,頂多口感差點而已,紅薯不行溫度低於零度會凍壞,溫度高了容易發芽腐爛。收穫時還得輕拿輕放,碰破點皮就容易發霉,不像糧食曬乾後裝載機傳送帶直接入庫,非常便於運輸和儲藏。

紅薯不是主要糧食作物,適合比較貧瘠的沙土地種植,種水稻的低窪水田並不適合種植紅薯。而且這玩意不奈餓吃多了燒心吐酸水,大街上買塊烤地瓜當零食吃了,到飯點該吃吃不頂事兒,如果買個盒飯或吃倆饅頭就不一樣了雖然簡單但耐餓,頂半天沒問題。

種紅薯是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現在基本做澱粉和零食了,做澱粉紅薯和玉公尺比並沒有優勢,只是口感好市場需求並不是很大,現在糧食夠吃不需要天天吃紅薯了。

5樓:進擊的布丁

首先,當年的紅薯沒這產量,當年脫毒等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紅薯產量受病疫種子退化等影響很重。

然後,主要原因,紅薯土豆等植物按國家正規演算法,五斤折算一斤糧食,因為算主糧,要扣除紅薯內大量的水分,也就是說畝產萬斤這個萬斤比較虛,其實就是個水飽。這也是很多人表示吃紅薯容易餓得原因。

如果想讓人餓不死,吃紅薯,雖然能量供給不足,但勉強可以裹腹。

但幹體力活的人,對他們而言,紅薯提供不了足夠的能量。

比如以06年甘肅土豆為例,在全國前三中播種面積最少,為567.9千公頃,即567.9*1000*15畝8518500畝,產量1880000噸。

畝產0.221噸,即平均畝產221千克。

現在還有以為糧食可以「畝產萬斤」的人嗎?

WangShiLin 當年錢學森曾經論證過,糧食畝產百萬斤完全可能。而且,不借助外部能源。畝產萬斤的農作物又不是沒有。之所以不會,是因為現在的人吃的挑剔,要求口感好。 欣仔 2017聽學術報告講的 中國馬鈴薯平均畝產一噸,國際平均水平也差不多是這個數,英國 荷蘭等馬鈴薯種植發達國家平均是3噸,但是如...

世紀初CPU畝產萬斤的局面是什麼原因呢?

謝腰,我不是專業人士,所以用非專業的術語去表述我的理解吧。在那個時代,單核,單執行緒,人們對電腦的認知程度還很低,很多人並不理解cpu架構對效能的影響,只知道頻率越高表示效能越好,這從當年的廣告可以看出端倪,很多媒體也唯頻率論 以上的背景是造成各大廠家為了提高自己業界影響力,無視理論極限,鼓吹頻率的...

如何評價 笨鮮生 天貓店幫賣滯銷菠蘿 60 萬斤卻差點破產?

張亮 小時候我總認為一舉兩得的事最好,但是現在卻覺得,奔著一舉兩得目的去的,往往因為目的不純粹,不僅不能一舉兩得,甚至會失敗,一件一舉兩得的事,也要分出主次,笨鮮生想賺錢幫助農民兩不誤,但是其實主要目的還是自己賺錢,至少不賠錢但賺吆喝,他對這個主要目的認識不輕,所以賠錢也是教訓。 Schuton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