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長在方言島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時間 2021-05-05 17:44:44

1樓:浙裡

有一次我聽到幾個90後之間說贛州話,嚇我一跳。現在即使住在老街的年輕人,也只和爺爺奶奶說贛州話。贛州土著最多不過20萬人口,新增的100萬客家人二代幾乎不會贛州話。

贛州話弱勢到連我郊區的同學都不會贛州話。

但另一方面,鑑於贛州話很接近普通話,還有很強的客家話影響。學起來很容易,最後可能會演變成新的贛州官話或者強烈口音的普通話。

2樓:Dupont

座標江西贛州,章貢區人,雖然父母祖上都是縣里過來的,但是到我這一代基本上都是定居在城區,親戚朋友也都是這樣。二十多年的記憶裡,去縣裡面的總時長還不到兩個月。

眾所周知贛州市是客家大本營之一,不管是人口還是城市面積,放在江西乃至整個東部地區都是算大的。贛州乙個地級市的面積貌似比台灣島還大。

但是偏偏它的中心城區,也就是章貢區,是通行贛州話的。贛州話雖然摻雜了很多客語詞彙,但本質上屬於西南官話,聽說和廣西桂州,柳州那邊的方言很像。查過資料,據說和明朝時王陽明為了平匪,從廣西那邊調來「狼兵」有關。

從小到大基本上就生活在贛州話的環境中,家裡面父母親戚交談都是贛州話,哪怕是上學,大家說的也是帶有很濃贛州話特色的普通話,同學都戲稱為「贛普」。但是對客家話,感覺十分陌生。

贛州有十八個縣市區,但是只有章貢區和信豐縣城是說這種西南官話的,而哪怕是章貢區,也僅限於位於河套內(章江和貢江交匯處)的老城區,真就是方言島。

很直觀的乙個感受就是,由於語言不同,導致在與縣裡面的朋友打交道時,雖然都知道同是贛州人,但是感覺還是有很多微妙的隔閡。對於贛州宣揚的「客家搖籃」之類的口號,心裡面既高興又感覺很陌生。

3樓:忍著吧壺

座標廣西,桂中某廠子弟。

1.在家,一家三口少數民族,老家是少數民族聚集地,父母交流用壯語。

2.出家門,廠子安置過越南華僑,以及很多操粵語的外地人,所以廠裡主要語言是粵語。

3.出廠門,是主講平話的小鎮,鎮上只有3個事業單位講粵語。

tip:高中外語是英語,大學外語是日語。

現在,我只會說普通話,但以上方言、語言都聽得懂

4樓:

馬鞍山的。市區說的都是江淮官話,從小到大說的都是是江淮官話,在家跟父母說的是六安話,父母輩土生土長六安的,我算是個馬二代。從小到大都是馬鞍山和六安兩邊跑,從小只知道這兩種話。

小學畢業,去當塗,WT,什麼鳥語,第一次知道當塗話是這樣說的。

初中畢業,去博望,哇,原來還有比當塗話還聽不懂的話~

上大學,在合肥。幾年學的一口正宗哈肥話,回家大家都說我是哈肥人,那個尷尬啊,我是正宗小馬人。

14年清明去當塗烏溪玩,順便也去了一河之隔的高淳玩。感覺我又長了經驗,比博望話還難聽懂的高淳話,受教了。

馬鞍山是個移民城市。東北的,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北方的,天南地北的各個地方的人都有。父母輩的可能方言說的都好,但是時間長了也不正宗了,下一代很少有把父母方言說好的,但是都能停的懂。

根據自己的生長環境回答的,匿了~

5樓:

生長在揚州郊區的江蘇油田方言島,特徵就是這裡北方和四川文化交融,飲食上很多川菜館,全國各地的人都有,方言基本以普通話或者各自的方言為主,方言四川話和河北山東話為主體,夾雜毗陵吳語淮官黃孝片或者西南官話湖廣片,也有大量周邊江淮官話職工,操不同口音的江淮官話。這個地方現在很破敗了,和十年前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它是我童年長大的地方,我對它很有感情

方言上貌似各地的方言都有混雜,各自不純正,老一輩會說但是中青年以普通話為主,可能有的老人口音已經和家鄉不一樣了

6樓:

杭州話算方言島的話。。

我高中班裡有幾個下面縣市村裡面來的同學,我一開始以為他們上海那邊來的。。

(我學會聽上海話是大學之後的事情了)

7樓:祁清籟

我外公,年輕時從浙江老家到上海工作,中間也換過好幾個單位,退休前最後乙份工作是在一家機械廠的食堂當廚師。這家機械廠最早在虹口區,在60年代的時候,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原因而疏散去了青浦。隨廠一起搬過去的有虹口、靜安和南市的工人,他們跟後來進廠的當地員工一起住在青浦的新廠區,在當時形成了乙個青浦話包圍中的上海話方言島。

我人生的開頭六年就是在這個方言島中度過的。我的母語是上海話。

8樓:王偉超Mijiag

生長在包頭市青山區,晉語區中因廠礦而形成的普通話方言島,母語是普通話。

生活在這裡,不可能不跟說包頭話的人接觸,因此這裡的普通話母語者基本都能聽懂包頭話,但絕對不願意去說,因此互相用各自母語的對話很常見。時間長了,我們的普通話會不知不覺融入一些包頭話藉詞。另外由於相鄰的昆都侖區(包鋼所在地)是東北話方言島,這裡的普通話也受到了東北話的影響。

比較特別的體驗是上初中時,走讀生和住校生是可以從語言上分辨出來的,走讀生清一色的普通話,住校生清一色的包頭話。我曾經開玩笑地說,晉語區和官話區的界線應該畫在我們學校的存車處和食堂之間。

近年來,周邊縣市說晉語的人不斷進城,而說普通話的廠礦子弟卻在不斷往外走,這個方言島開始萎縮。每次假期回家,都能感到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少了,有幾回和父母一起上街,竟然發現街上幾乎只有我們家人在說普通話,比起大學所在的人人都說普通話的北京,有時真的會感慨,家鄉反而更像異鄉。

9樓:

福清閩南話方言島(下南話)

比別人多會了一門方言,可以和閩南本土的人用閩南話交流(雖然有少部分音腔和詞語受到福清話影響,但是交流問題不大)。來到閩南地區,聽到熟悉的鄉音,好像回到了故鄉。當然閩南話方言島里的人祖籍都在閩南地區。

和家裡人都是講閩南話。在外面遇到乙個人,如果對方是閩南話方言島的,一般都用閩南話交流而不用福清話,也就是說,對內講閩南話,對外講福清話。

福清閩南話方言島至少有將近四百年的歷史了,多數是在明末清初從閩南地區遷到福清來的。面對福清話的包圍能夠生存下來,主要原因就在於閩南人對自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十分重視。

現今主要分布於:陽下街道的蘆院、埔尾、油樓、奎嶺;音西街道的洋埔、音埔、溪前;巨集路街道的大埔、龍塘、金印、周店、圳邊、棋山;上逕鎮的梧崗、下井、南灣、縣圃;漁溪鎮的聯華、僑豐、步上、上張、雙墩、蘇田、南公升、柳厝;東張鎮的先進、半嶺、瀨底、香山、先鋒;鏡洋鎮的紅星、東昇、長征、上店、波蘭、光榮、東子、下墩、齊云、石子磊;一都鎮的美壟、左嶺、利坑、普禮、王坑、東山。使用人數有十萬人左右。

生長在父母不和的家庭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ioaeen 此時此刻,我爸媽正在外面吵,就因為手機的問題。可能他們總以為,我進了臥室就真的與世隔絕了,但距離僅僅是一堵牆而已。從小到大都是如此,我目睹過爸爸向媽媽扔東西,我媽因為工作壓力跟我爸大吵一架等等不和的表現。即使我還是個初中雞,但我已經不敢結婚了,想到當媽這麼遭罪,慘。 hard life...

從小生活在知識分子的家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織布鳥燉黃蜂 高知家庭也是分三六九等的。有的家庭真就是學n代,祖先不知道幾代起就是知識分子了,那財富和知識氛圍也是積累了很多代,真的會給人書香門第低調奢華的感覺。但是目前大多數知識分子家庭都是學二代。是因為幾十年前重辦高考大學擴招,60后里吃苦努力考上大學的一批。這樣的家庭其實還真不一定就有很濃厚的...

乙個從小生長在缺愛的家庭環境的人可能成為有愛有自信溫暖的人麼?

會吧,我在慢慢的嘗試和誠摯的情感相伴。由於成長環境問題,我承認我骨子裡很冷漠,因為幼時我沒有學會如何去愛人。為了達到我想要的程度,我會迎合乙個小環境,這倒也舒心。我待人禮貌溫和只是我表現出的冷漠,這些行為僅是我的刻意模仿,我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愛或者怎麼和乙個人相處,因此我選擇真誠相待。以前總是很牴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