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後還避他的名諱嗎?

時間 2021-06-04 05:36:11

1樓:上官竹

已祧不諱。

習慣上天子七廟,五世以上遠祖「親盡則祧」,即毀其廟遷神主於祧廟共同供奉。

所以本朝皇帝死後,一般五世之內,神主未祧,名字依然需要避諱。親盡遷祧之後可以不避。

實際操作上到底設幾親廟、幾世祖才需要遷祧,歷代的具體情況各不相同。細說起來非常複雜。但總原則是已祧不諱。

每代也會有所謂功高德勳之主,可為「不祧之宗」(如唐高祖、太宗;宋太祖、太宗、仁宗、神宗等),親盡之後也不會遷祧,相應的名諱自然也不能不避。

典型的例子如《日知錄》所載:

《冊府元龜》:「唐憲宗元和元年,禮儀使奏言:『謹按《禮記》曰:

既卒哭,宰夫執木鐸以命於宮曰:舍故而諱新。此謂已遷之廟,則不諱也。

今順宗神主公升祔禮畢,高宗、中宗神主上遷,請依禮不諱。』制可。」

文宗開成中,刻石經,凡高祖、太宗及肅、代、德、順、憲、穆、敬七宗諱,並缺點畫;高、中、睿、玄四宗,已祧則不缺;文宗見為天子,依古卒哭乃諱,故御名亦不缺。

(注:高祖太宗為二祧,其下肅宗等五宗為親廟,未祧;高宗等四宗已祧)

韓退之《辯諱》本為二名嫌名立論,而其中治天下之「治」卻犯正諱。蓋元和之元,高宗已祧,故其潮州上表,曰「朝廷治平日久」,曰「政治少懈」,曰「巍巍治功」,曰「君臣相戒,以致至治」。舉張行素曰「文學治行眾所推」,《平淮西碑》曰:

「大開明堂,坐以治之。」《韓弘神道碑銘》曰:「無有外事,朝廷之治,」惟《諱辯》篇中似不當用。

《楊氏曰》韓公是說漢人不諱「治」字耳,豈謂唐諱乎?

漢時祧廟之制不傳,竊意亦當如此,故孝惠諱「盈」,而《說苑·敬慎篇》引《易》:「天道虧盈而益謙」四句,「盈」字皆作「滿」,在七世之內故也。班固《漢書·律曆志》:

「盈元」、「盈統」、「不盈」之類,一捲之中字凡四十餘見。何休注《公羊傳》曰:「言於齊者,『盈』諱文。

」已祧故也。若李陵詩:「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纓。

」枚乘《柳賦》:「盈玉縹之清酒。」又詩:

「盈盈一水間。」二人皆在武、昭之世,而不避諱,又可知其為後人之擬作而不出於西京矣。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中書門下奏:「少帝冊文內有『基』字,是玄宗廟諱,尋常詔敕皆不迴避,少帝是繼世之孫,冊文內不欲斥列聖之諱,今改為『宗』字。」

《宋史》:「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禮部太常寺言:『欽宗禱廟,翼祖當遷,以後翼祖皇帝諱依禮不諱。』詔恭依。」

謝肇水製曰:「宋真宗名恆,而朱子於書中『恆』字獨不諱,蓋當十宗之世,真宗已祧

(此處存疑。朱熹本人確實主張祧真宗,但實際上未被準,真宗沿北宋制為世室,不祧。他為什麼自己就不諱了,我也不懂……)

崇幀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嘉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惟今上御名亦須迴避,蓋唐、宋亦皆如此。然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與親王所同,則不諱。

其它具體情況代號入坐即可。

實際操作上,各朝實有不同。如唐代寬鬆,當避而不避的情況也有出現;不當避而避以示尊敬的亦非不可。

另外清朝比較流氓,沒有實際執行遷祧制度,所以所有皇帝都要避。

2樓:

本朝避,前朝不避。古代不避嫌,不偏諱;也就是不避同音字,二名(二字名)只出現乙個字不避諱,兩個字同時出現才避諱。如晉武帝司馬炎時,當避諱「炎」乙個字,恭帝司馬德文時,「德文」同時出現避乙個字,但「德」「文」單獨出現就不用避諱。

為什麼歷史上每任皇帝死後,他的兄弟爭皇位的少?

那個答案說差不多了,主要乙個宗法問題,乙個實力問題。除非是皇帝絕嗣了,否則沒什麼合法性可言啊。哪怕皇子尚幼,無法做好國家領導人的事。不還有太后稱制執政這種皇權變種,進行過渡性執政。雖然有些太后執政時間稍長,還政時也涉及政治鬥爭,但是基本能妥善還政,哪怕是武周也這樣 皇位到自己兄弟那,很大機率回不來這...

如果崇禎皇帝南遷,他有打贏戰爭的機會嗎?

Magi 要想贏很難,但是儲存明廷是有機會的。明朝的主力部隊已經在松山之戰和進討闖軍的戰役中損失殆盡。剩下的江北四鎮和左良玉都是樣子貨,靠不住的。崇禎即使南遷,手中的兵力很有限,要重新建立武裝,火器的生產 士兵的訓練,都無法一蹴而就。如果崇禎繼續用文官帶兵,靠著四書五經和八股知識,帶領柔弱的吳下百姓...

分手了欠男朋友的錢要還他嗎?

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的話可以還他,雖然我覺得不還也沒事。你還他的話你約他出來肯定不太好,你可以找個信得過的朋友而且認識他的代為轉交。你嫌麻煩就不還了,管這麼多幹嘛,幹嘛跟錢過不去。 XueDn 乙個人不論什麼原因,借別人錢要不要還?你男朋友是不是是人?你是不是人?如果因為人與人的關係便突破一些做人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