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中有一句「夜雨聞鈴腸斷聲」,為什麼白居易不寫成「夜雨聞鈴斷腸聲」以跟前一句對仗?

時間 2021-06-03 06:43:44

1樓:自牧以逆襲

贊同阿丘兄的解釋。當年也是背錯了的,呵呵。但後來學了格律,自己也練習寫詩,再回來讀就感覺好多了。其實這裡面是對「律」的一種感覺。

2樓:阿丘

等了幾天還沒有看到有人來回答Orz 於是來獻個醜。

白居易的生卒年:公元772-846。當然這個並不只是個數字。重要的是,杜甫卒於770年。

老杜的七律基本上標誌著律詩格律的成熟化。在詩歌格律化之後經過幾十年,基本是個詩人就知道什麼叫律句。所以即使有時候他們寫的是古體,有時候也免不了要不由自主靠一下律句。

而古體詩歌本來對平仄對仗要求很寬。平仄上不需要嚴格考慮所謂一三五二四六,對仗也不需要工對,寬對即可(即使是律詩,有時候也有不安套路出牌的,比如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的中兩聯)。所以本身並沒有什麼可以講究的地方。

如果說有,也是隨題材不同而有一些具體化的講究。

比如《長恨歌》這樣的歌行體詩,主要內容是敘事。這樣的話,就對音律有了一些隱性的要求。簡單講就是,如果能夠讀起來聲情並茂的話,稍微花點功夫來做到這個也值得。

所以這樣的情況下,修理對仗就不如修理音律的必要性大了。於是白居易這裡選擇了讓它盡量符合律句的要求。

其後因為這些先例的存在,歌行體中的律句開始越來越多。發展到吳梅村的《圓圓曲》的時候,律句就幾乎到處都是,甚至還大篇幅地滿足了粘對等律詩格律要求。這樣的現象幾乎成了歌行體的傳統。

讀歌行體的代表作,和讀其他題材的七古,味道往往有差別。就是前者有了一定的格律化傳統,而後者偏重古樸的風格。於是相比之下,由於格律的支撐,歌行體寫起來也比幾乎無所依託的古體詩難一些。

已經決定去看長恨歌了,還有必要再去一次華清池嗎?

混世小魔王 長恨歌晚上演出,上午可以去兵馬俑,下午或者華清池或者驪山,推薦驪山啦 上面風景很不錯,還有西安事變蔣介石藏身處,挺有歷史意義的。或者還可以考慮去法門寺或者乾陵,行程不需要太滿,享受旅行 回民街可以不去,長安大排檔不可以不吃啊 PS.陝西旅遊,三分看七分聽。祝題主玩的開心啦 安安的頭號粉絲...

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半生緣》,哪乙個更出色?

爸爸起的缺心眼子 王安憶寫的是舊上海,看的時候曾試著把王琦瑤三個字換成老上海,把那些迷戀王琦瑤的角色迷戀的事物換成老上海,感覺舒服多了。不看半生緣,但張愛玲很多時候寫的是各個時代通用的人性,感覺她筆下的人物似乎並沒有被歷史的洪流裹挾的那麼厲害,很多悲劇還是源於個人基於性格所選擇的結果。 汙力反聽 沒...

最近背了白居易的《長恨歌》,一直有乙個問題縈繞心間,楊貴妃恨唐明皇嗎?

錯位人生LJZ 歷史記載是,唐明皇問,貴妃從不過問政治,何罪之有?高力士道,賜死貴妃是將士們的請命,將士們不能安心,陛下您的安全如何又能保證呢?貴妃得知自己被賜死後,說道,臣妾不怨,願陛下能夠早日入蜀。唐明皇道,願妃早日托生去吧 然後貴妃被益殺在佛堂前,高力士和陳玄禮進行了驗屍,將士們方可歸隊。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