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離開魏國 如果不奔秦,去哪個國家更好些?

時間 2021-06-03 04:18:11

1樓:

商鞅去哪個國家就跟我們現在你去找工作一樣,一定是這個國家就有一定的潛力,對你來說是乙個值得去投資的這麼乙個國家,還有就是他現在正處於成長時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你的才華又能夠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所以說從當時來看秦國還是最好的選擇,而對於其他的國家來看,可能都有欠缺。

2樓:葉弄秋寒

商鞅選去處要考慮幾個因素。第一,目標國的區位優勢。當時七雄中秦國區位優勢第一,齊國楚國緊隨,其次是趙國燕國魏國南韓。

從區域地理特點來說,秦國齊國楚國如果搞得好可以建功立業,趙國勉強,燕國魏國南韓不具備建功立業的潛力。這樣一來商鞅能選的目標國就是三加一。這裡要強調一點,之所以說燕國魏國南韓根本不行是因為這幾國不具備守成能力,他們不進則退,並且就算君明臣賢他們的進取路也不寬。

一旦短時間內沒有作為他們前期的努力就要付諸東流。如魏國得河西又丟河西,燕國攻下齊國繼而慘敗。商鞅第二要考慮目標國的傳統,秦國有重用客卿的歷史,如穆公時期的百里奚等臣子,而齊國楚國趙國的用人很僵化,這三國的權力被小圈子把持,外部人很難被重用。

商鞅第三要考慮的就是當時四國國君,此時秦孝公求賢若渴,而其他三國國君對外部人才的需求並不那麼強烈。綜合以上三點來說,如果去秦國對商鞅的價值是滿分,去齊國楚國只能是四十分,趙國三十分,魏國燕國南韓十分。這種大形勢只要不變,七國對人才的吸引力排序也不會變,這就是戰國時期人才紛紛西向的原因。

在大形勢面前,人是微不足道的,即使是國君也只能短期作為,對長期趨勢的影響力很弱。

如果你是戰國初期國力最強的魏國,你怎麼選擇戰略?是向西攻秦,還是向東打通河內?

無端涯之辭 放棄西部,以其土賄秦韓,扶持泗上諸侯,聯爾滅齊,並趙東部邯鄲之土,以中山之土賄燕,則東方之勢盡歸,趙餘太原,無力與抗,脅之,秦韓分安邑之地,則秦不可攻我,我集國力於東,輔韓阻秦,至於楚國,勢必成南北之爭,滅齊之時,當賂之以淮泗 此後我大勢在東,無論國力外交,皆勝於人 只恐諸侯忌我勢大,聯...

如果你穿越到曹操死後的魏國成了曹彰,你該做什麼才能活下來並且奪得皇位?

文帝流光 第一 活下去很簡單。曹彰死於223年 曹丕稱帝第四年 原因是曹彰到洛陽朝見,因病逝於府邸。因為死於洛陽,所以有很多關於曹彰之死是因為曹丕懼怕曹彰勇武,用計毒殺。這個說法主要出自 世說新語 裡面。大意說曹彰曹丕下棋,曹丕端上來一盤棗,裡面有毒,然後曹彰邊下棋邊吃棗就一命嗚呼。這個說法有多不靠...

如果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魏國擊敗了齊國,有可能統一戰國麼?

飄雪之夜 首先桂陵之戰從總體來講就是魏國贏了 不過即便裹挾南韓同時對秦楚齊趙取得勝利並攻破邯鄲也無法使得魏國取得吞併整合趙國的結果 即使魏國在馬陵取得了同樣的勝利,也只能迫使南韓作出更大的讓步,而不可能一氣吞併南韓。也就是說,之後的魏國必須頂著愈加堅定的秦齊楚包圍網來整合三晉,還會有召陵之戰 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