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中醫是如何知道一種東西可以入藥又是如何知道它的藥效的呢?

時間 2021-06-01 03:17:15

1樓:

早期有神農嘗百草,後來有陰陽五行,再有其他種種實踐歸納出來的哲學框架,後來的人既要知道前人的又要會融合今人的,所以越到後來的醫書就越繁複。一直貫穿的是「醫者意也」這條宗旨

2樓:老兵

傳統藥物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這是古人能找到的所有可能入藥的東西。古時候沒辦法知道哪種東西能入藥,更沒辦法知道什麼東西對什麼疾病有療效。

中藥是必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所以古人根據中醫理論判斷什麼東西能治病和治什麼病。最常見的方法是以形補形、以色補色,這是典型的模仿巫術,認為相似的東西就是相同的。其他常見的還有接觸巫術。

總之,古代中醫以巫術思維為基礎,主觀想象出各種東西的藥效,所以目前所有的中藥一經臨床試驗都是無效的。

其他民族的傳統醫學主要靠經驗,誤打誤撞發現了幾種有效的藥物,比如金雞納樹皮(奎寧)、柳樹皮(阿司匹林)、洋地黃、麥角、秋水仙鹼等,而中醫的貢獻是零。

3樓:不忘初心

前面有人說靠嘗,對是有人體實驗,但是問題來了,就比如拉肚子,總不能是植物就嘗吧?所以

中國藥材定性效,我所知的方法

1:萬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同部位不同功能。比如瀉澤生於水中,中空通利。

所以它一定含有物質是利水放水生水的對不對,同樣的蓮花,荷花對不對,好,都實驗一下,果然,能利尿,然後幾代人積累就知道了它的藥理毒力。

在這裡說一下,中醫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完整體系,這種體系不同於西醫,是另外一種方法,但它絕對是科學的,因為兩種體系都是理論聯絡實際實際驗證理論的。但是中醫的優勢在於,不需要鑽牛角,不需要知道到底是什麼分子,作用了哪個受體,就像熱力學,只需要起點和終點,具體是先公升溫還是降溫都不用糾結。所以,缺點也有,毒理不明。

2,像形,核桃,像不像腦子,實驗完了,果然補腦,兩半像不像腎,益腎。當然不一定只要像就有效,有效的都是篩選的。

3土方收集,比如乙個部落,幾千年,他們總結出某物治某病

4動物,動物不舒服,他們會吃某種草,

5,終極大招,幾千年來,中醫把人體五行陰陽經絡總結了出來(請不要往西醫定義上扯,之所以很多人認為中醫不對是因為和西醫對不上號,我只能說那是字面對不上號,中醫的膀胱等和西醫的定義都不一樣),然後植物也被歸了五行陰陽等,一一對比研究。

4樓:Leonardo Leung

可能我這樣的回覆會受評擊,不過本人覺得是真的

古代中醫為什麼可以知道,靠的是「內證」,也就是吃下去感覺某植物的氣到哪條經絡,到哪臟腑,是寒還是熱,從而得出對什麼症狀(注意,是症狀,不是病)有幫助。

5樓:這裡有個zm

我的中醫老師的解釋是道家的修氣貢獻,參考《內證觀察筆記》和《中藏經》,很多古代中醫都是醫道雙修的。不過他也不是什麼權威,僅供參考而已。

現在中藥所說的藥性更多是為前人經驗,現代人沒有辦法去驗證。所以私下以為會有不少謬誤。 希望未來能有好的辦法來驗證。

因為中藥不再僅限於中國的藥物了。如果中藥的體系正確或者合理,那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植物也應該有相應藥性藥理的,但是現代中藥學卻沒像李時珍那樣給其他更多的植物,礦石等定義藥性了。至少下定義的時候沒有那麼理直氣壯了。

乙個我很有驚訝的例子是葉天士開方: 鄰居的乙個婦人難產,別的醫生已經處好了藥方。她的丈夫拿著處方來問葉天士,葉天士在處方上加一片梧桐葉做引子,嬰兒立刻就產下來了。

後來有人也仿效葉天士在催產方上加梧桐葉。葉天士笑著說:「以前我用梧桐葉,是因為剛好碰到立秋的時節,現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麼益處呢?

」我很好奇他是根據什麼藥性理論覺得梧桐葉有效的。 但是這種例子在成功就覺得神奇,失敗了就深深覺得中醫會害人,例如魯迅的老爸的藥引子就是配對的蟋蟀,相當無語啊。

6樓:

神農氏嘗百草,言之以嘗,但並不是只是嚐嚐。神農氏以長久的觀察草藥的生活環境,生長狀態,等各方面,再嘗其味,而知其性,比如黑豆,色黑,形狀如腎,那麼就知道其可以入腎經補腎之陰。再嘗其味,可以知道其是如何入腎經補腎陰的。

書法在古時候是不是一種文化壟斷?

令壺盅佐冷蟬 現在的書法家研究的碑文,絕大部分是南北朝的,公元105年造紙術被發明,帛簡還是主要的書寫載體。後由蔡倫改進,成本逐漸降低,至南北朝窮苦一些的文人仍然是用不起紙的,到了隋唐紙張才與雕版印刷一起流行開來。好比無線傳輸 電腦很早就發明了,開始只有官方 軍隊用得上。88年某曉松一台電腦三萬塊錢...

請問古時候的君子到底是怎樣的一種人。?

逢此時 君子 俠客 釣魚翁,這些詞感覺是古人對人的一種最好的理想化的寄託,是古人認為人應該向這個方向前行。因為沒有人能達到那個高度所以只要做到了某些事就被定義為了君子。但也可能是我的一種誤解,實際上這些詞的意思並沒有到那個高度。但我覺得就應該是表達人乙個氣質的最高境界了吧。 小美人樸實金鵬 根深蒂固...

古時候的人初次見面,如何知道對方是真是假?

王若楓 很難區分。儒林外史 裡有個姓牛的小子要冒充客死的牛布衣,回到牛布衣的家鄉去接管人家的家產,就非常容易。牛布衣常年在外,家裡沒有至親,遠親近鄰知道他但不熟悉他,這種情況都能冒充,要在陌生人裡冒充另乙個人應該更容易吧。劉備老子這樣的人反而不容易冒充,名聲地位權勢這些東西不容易仿冒。首先是沒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