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 東周 楚國 以後,長江中游 再未出現 如此強勢 的政權?

時間 2021-05-06 20:56:47

1樓: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就講了:「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2樓: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盆地開發不足,江漢平原可以作為邊緣地帶,與關中、三晉、齊魯、吳越一起成為一極,爭霸中原時後顧之憂要小很多。

此後四川盆地的潛力開發出來,江漢平原也像中原地區一樣成為四戰之地,劉表、蕭銑等人就很尷尬。

3樓:

長江中游強大的政權絕不止東周時代的楚國了,仔細梳理一下就可以知道。

其一:東漢末年荊州牧劉表割據這裡數十年,很有實力。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

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

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睿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由於當時江南宗賊甚盛,袁術屯於魯陽,手下擁有所有南陽之眾。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華容縣長,各據民兵而於當地稱霸。

導致劉表無法直接上任,於是他匿名獨身赴荊州,方才得以上任。劉表至荊州,單馬進入宜城,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劉表問道:

"此間宗賊甚盛,群眾不附,袁術因而取亂,禍事如今已至了啊!我希望在這裡徵兵,但恐其不能聚集,眾位有何對策呢?"蒯良道:

"群眾不附的原因,是出於仁之不足,群眾依附而不能興治的原因,是出於義之不足;如果仁義之道能行,則百姓來歸如水勢之向下,何必擔憂來者之不從而要問興兵之策呢?"劉表又問蒯越,蒯越說:"治平者以仁義為先,治亂者以權謀為先。

兵不在多,在能得其人。袁術為人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一勇之武夫,不足為慮。宗賊首領多貪暴,為其屬下所憂。

我手下有一些平日具備修養的人,若遣去示之以利,宗賊首領必定持眾而來。使君便誅其無道者,再撫而用其眾。如此一州之人,都樂於留守此州,得知使君為人有德,必定扶老攜弱而至。

然後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袁術等人雖至,亦無所能為了。"劉表嘆道:

"子柔(蒯良字)之言,可以說是雍季之論。異度(蒯越字)之計,可以說是臼犯之謀。"便讓蒯越派人誘請宗賊五十五人(《後漢書》載十五人)赴宴,將其全部斬殺,一併襲取他們的部眾。

只有江夏賊張虎、陳生擁眾據守襄陽,劉表乃使蒯越與龐季單騎前往將其說降。 荊州的郡守縣長聽說劉表威名,大多都解下印綬逃走。至此,劉表控制了除南陽郡外的荊州七郡,理兵襄陽,以觀時變。

劉表作為當時的豪傑是重要的軍事政治力量,不可等閒視之。

其二:東晉時期的陶侃、桓溫一直到後來的桓玄、殷仲堪、楊佺期都是憑藉長江中游的土地和流民,在襄陽一帶發展,為地方上游之巨閫。桓玄也是建立了楚國,一時稱雄南方,雖然為劉裕擊破但在荊襄一帶桓氏乃至相關氏族的想象力仍然十分深遠。

一直是北魏和後來北朝爭取拉攏的物件。

其三「元末的陳友諒、徐壽輝也算乙個

4樓:麥少波

江漢一帶水網密布,物產豐富,人們心思靈動,不容易形成統一思想的戰鬥力!打起仗來比較吃虧!其實秦之後這裡還是出現過不少割據政權的,比如英布、劉表、孫權、蕭繹、陳友諒等

5樓:

東晉可以滅位於山東的南燕,和前燕爭霸不落下風。

南唐可以滅位於福建的南閔,和後晉後漢爭霸不落下風。

明朝可以滅位於北方的元朝,和韃靼爭霸不落下風。

6樓:

楚國碾壓靠的是地大物博,後面就沒這個優勢了。

其實長江中游依然是戰略要地,擁有這個區域的政權很多也很強勢,只是長江中游不適合立都。

為啥春天(2016 3),降雨主要在長江以南?而長江以北缺少雨?

simpson bill 冷空氣遇到暖濕氣流會帶來降雨。影響中國汛期雨帶移動的主要冷暖空氣的交匯,乙個是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乙個是北方的冷空氣,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北側是降雨的主要區域。暖濕氣流由南向北,冷空氣由北向南,副熱帶高壓就像乙個開足馬力的吹風機,橫亙在兩者相遇的中間,調控它們相遇...

為啥不讓黃河改道淮河,然後淮河歸入長江,不就可以實現南北通航了嗎?

和平縣王平 你的知識不全面,而且部分知識已經過時了。現在的黃河不擔心下游淤積,因為中游黃土高坡大規模植樹,以及上中游支流大量水電站建成,黃河水是越來越清了,甚至,黃河下游擔心海侵了。黃河改道淮河,早就有過了,在宋朝至清朝將近一千年的時間,已經為江蘇北部創造了大片平原,而且直接把淮河逼到揚州入長江,至...

屈景昭三家在楚國是怎樣的存在?為啥楚王出不出兵要問過屈景昭三家是否出兵?

屈氏是和楚王一起奠定楚國的老貴族,景氏是楚平王的庶子後裔,昭氏是楚昭王的庶子後裔。楚平王 楚昭王是春秋末年的楚王。他們死後楚國貴族集團大換血,景昭二族成為楚國新貴集團的頭部家族。屈氏太古老,躲過多次楚國的政治動盪,勉強維持在楚國貴族圈的地位,但話語權無法與景昭二族相比。但景昭二族在楚悼王死後受到嚴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