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竇憲父子兄弟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為什麼大破匈奴後那麼容易就被賜死了?並非忠於漢室卻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 2021-05-30 20:02:34

1樓:真三三無

這個問題的答案根本不是什麼狗屁派系不派系。最煩一直扯派系的回答。

東漢是乙個豪強地主扶持的政權,東漢皇帝也積極跟豪強地主聯姻。但光武、明帝兩代,陰氏、馬氏的權力被壓的死死的,凡是外戚,陰識、馬防之輩在這兩代,沒有掌握過任何兵權。馬援在世,馬家還沒有封后。

這叫拱衛?頂多叫後備力量。事實是馬家在章帝時期才崛起,馬防還害死了獨守疏勒城的耿恭。

發生在帝國都城的一場皇帝誅殺權臣的行動,只不過需要一隊人馬圍住竇憲府就能做到的事你給我扯派系?調動禁衛軍,需要哪個派系點頭不可啊?

秦漢以來都是皇帝親掌兵權,凡調兵50人以上者都須憑虎符,竇憲雖然是大將軍,沒有詔書沒有符節他怎麼調兵?漢和帝第一件事就是半夜先讓鄭眾開路把竇後手裡的符節搶回來,鄭眾為什麼後來一提到殺竇憲他是首功,本來宦官的強勢,就是因為太后稱制不方便見大臣,除了父兄之外還要委任宦官所致。然後派尚書帶兵把竇府圍了。

後來皇帝殺外戚為什麼宦官說簡單,因為他喵哥咪的宦官本來在太后稱制時期權力就不小,他們受外戚壓制,只要皇帝一撐腰,什麼都好辦了。再加上諸曹尚書在東漢本來就權力很大,拿著符節詔書殺乙個權臣很難嗎?

後期宦官之所以讓袁紹剿滅,實在是因為黨錮之禍把士族得罪到家了,最關鍵一條,因為宦官內部內訌,最後西園軍可是完全控制在何進手裡的,這是東漢歷次外戚宦官鬥爭唯一一次外戚超越宦官執掌京師兵權的情況。你告訴我宦官焉得不滅?

派系派系,呵呵,歷史都讓你們這麼解釋笑死我了。

2樓:wsddao

掌握了軍隊?真「掌握」了?真掌握軍隊的我知道有曹操,趙匡胤等。軍隊的主要將領和中高層軍官不忠於「你」,你能算掌握了軍隊嗎?平時可以發號司令,重大問題時就未必了。

3樓:

竇憲第一次出擊匈奴的時候,還有乙個人一起,度遼將軍鄧鴻,鄧鴻是光武帝的老鄉、「中興二十八將」之首南陽人鄧禹的小兒子。而竇憲是竇融的曾孫。這兩個人就不是乙個派系。

竇融是河西實力派的代表,而鄧禹則是南陽實力派的代表,南陽實力派是最早追隨光武帝的。

(永元元年)夏六月,車騎將軍竇憲出雞鹿塞,度遼將軍鄧鴻出稒陽塞,南單于出滿夷谷,與北匈奴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追至私渠比鞮海。竇憲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還。北單于遣弟右溫禺鞮王奉奏貢獻。

《後漢書.和帝紀》

禹少子鴻,好籌策。永平中,以為小侯。引入與議邊事,帝以為能,拜將兵長史,率五營士屯雁門。

肅宗時,為度遼將軍。永元中,與大將軍竇憲俱出擊匈奴,有功,征行車騎將軍。出塞追畔胡逢侯,坐逗留,下獄死。

《後漢書.鄧寇列傳》

隨後竇憲由車騎將軍公升為大將軍的時候,接替他的是劉尚。劉尚沒有傳記,不清楚其是否是宗室。但是在竇憲獲罪的時候,抓獲的竇憲同黨裡沒有劉尚。

這說明劉尚即使不是宗室,跟竇憲也不是一夥的。

(永元元年)九月庚申,以車騎將軍竇憲為大將軍,以中郎將劉尚為車騎將軍。《後漢書.和帝紀》

後面竇憲又兩次派遣將領打擊匈奴,分別派的是副校尉閻磐和左校尉耿夔,耿夔是耿袞的侄孫,閻磐沒有傳記,不清楚是否是漢明帝的閻貴人(河南滎陽人)家族的。

(永元元年二月)己未,遣副校尉閻磐討北匈奴,取伊吾盧地。

(永元三年)二月,大將軍竇憲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圍北單于於金微山,大破之,獲其母閼氏。

耿袞跟竇融本身不是乙個派系的,他們加入東漢時都帶著各自的資源。竇憲獲罪後,耿夔也因此獲罪,雖然史料上說耿夔是竇憲的爪牙,但是隨後耿夔又被重新啟用了。這表明,即使耿夔即使因為某些原因比如姻親上與竇憲比較親近等原因,在仕途上走了竇憲的路子,但並沒有過度捲入竇憲的派系中。

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以耿夔、任尚等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之徒,皆置幕府,以典文章。《後漢書.竇融列傳》

竇憲出擊匈奴時,僅高階將領就分為這麼多派別,那麼下面的將領就更不用說了,

東漢的嫡系班底裡,分為鄧禹、耿袞、馬援、竇融(含梁統)這四大派系,這幾個家族的地盤在不同地區,互相牽制共同拱衛皇權,相當於東漢的「關隴軍事集團」,並且這幾個家族的影響力都是一直持續到東漢末年。他們之間誰也沒能一家獨大。

而非嫡系班底裡的重臣,也就是關東地區的大族,跟竇憲同樣不是乙個派系。

漢和帝繼位後至竇憲獲罪時的最高端的文武官職配置情況是:

太傅:鄧彪(南陽人,鄧禹的同宗)

司徒(即原先的丞相):袁安(汝南袁氏)、丁鴻(潁川人,譙國桓榮的門生)

司空:任隗(南陽人,「中興二十八將」任光之子)

太尉:宋由(京兆長安人,宋弘之侄)

這些人中,只有京兆長安人宋由因坐竇憲黨,自殺。其他人也都是其各自所在郡的大族,有著自己的圈子,在仕途上跟竇憲之間並無關聯。

這種情況下,竇憲談何說掌握了朝廷的軍政大權呢?

而從光武帝開始,除了嫡系班底南陽人外,東漢皇室已經通過婚姻與馬援、耿袞結成聯盟,這些家族的實力都是與竇憲並駕齊驅的。

而漢和帝的母親梁貴人是梁統的孫女,梁統與竇憲的曾祖父竇融本是一夥的,都是河西實力派的代表。

但是當竇皇后沒有子女,收養了梁貴人的兒子(漢和帝),想獨享外戚之族的榮顯時,這兩個家族便開始內鬥。

梁統在河西地區本身也有很多勢力,竇、樑互鬥起來,雖然在漢章帝時期是竇氏佔了上風,但是隨著漢和帝的繼位,梁氏有望通過漢和帝恢復地位時,其身後相關的實力派對竇憲能有幾分支援呢?

今天梁氏可以越過竇氏,享有與竇氏並列的地位,以後河西實力派的其他家族也可以再越過竇、梁,享受與竇、梁並列的地位。

在這種更現實的前景下,如果竇憲的政治訴求不利於河西實力派的整體利益,河西實力派支援他的可能性有多高呢?

竇氏打擊梁氏時,梁貴人的乙個姐姐嫁給了光武帝的舅舅南陽樊氏的曾孫樊調,因此沒有受到牽連。

竇氏的實力的真實性可見一斑。

如果所謂的破匈奴,就能使得竇憲的聲望超過漢和帝,那麼王翦父子的聲望豈不要超過秦始皇?

王翦帶了60萬軍隊滅楚,幾乎是秦國所有的家底。

如果成為了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就產生幻覺以為可以打破當前的政治格局,那通常都是被夷滅三族的命運。

軍事只是政治的延伸。在頂級的政治舞台上,你通常是與你勢均力敵的人在競爭,無論是智商上,還是資源上。

我們看史書上的某個大佬,可能會覺得他的神武無敵,比皇帝還有主角光環,但是對與他共事的各個實力派的大佬而言,對此並沒有什麼值得激動。在頂級的政治舞台上的人,各自的家世及身後的資源都差不多,尤其是東漢那種大族共享貴族政治已見雛形的情況下,竇憲怎樣,跟自己又什麼關係呢?竇憲破匈奴,公升的是竇氏家族的官爵,跟自己有什麼關係呢?

你姓竇嗎?

漢朝的宮廷宿衛大多是六郡良家子出身,這些良家子也都是一方的大族,宮廷宿衛對其來說不過是仕途上鍍金用的跳板而已。所以宮廷宿衛本身的利益既不與外戚繫結,因為他們的公升遷不受外戚系統的控制,也不與宦官系統繫結,因為他們在仕途上的前景遠遠超過宦官,宦官對於宮廷宿衛而言只是傳達皇帝命令的人。只要東漢內部權力平衡的格局沒有打破前,忠於皇帝才是最符合這些良家子出身的宮廷宿衛的利益的。

《後漢書.百官二》:羽林中郎將,比二千石。

本註曰:主羽林郎。案:

漢末又有四中郎將,皆帥師征伐,不知何時置。董卓為東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獻帝以曹植為南中郎將。羽林郎,比三百石。

本註曰:無員。掌宿衛侍從。

常選漢陽、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補。本武帝以便馬從獵,還宿殿陛巖下室中,故號巖郎。《前書》曰初置名建章營騎,後更名。

出補三百石丞、尉。荀綽《晉百官表注》曰:「言其嚴厲整銳也。

」案此則為巖郎,與志不同。蔡質漢儀曰:「羽林郎百二十八人,無常員,府次虎賁府。

《史記.李將軍列傳》: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李)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漢書.趙充國傳》:趙充國字翁孫,隴西上邽人也,後徙金城鄰居。

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所以表面上竇憲掌握著很多軍隊資源,但是卻被漢和帝一擊擊潰。

(永元四年六月)竇憲潛圖弒逆。庚申,幸北宮。詔收捕憲黨射聲校尉郭璜,璜子侍中舉,衞尉鄧疊,疊弟步兵校尉磊,皆下獄死。

使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皆自殺。《後漢書.和帝紀》

疊與其弟步兵校尉磊及母元,又憲女婿射聲校尉郭舉,舉父長樂少府璜,皆相交結。……憲等既至,帝乃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疊、磊、璜、舉,皆下獄誅,家屬徙合浦。《後漢書.

竇融列傳》

但是話有說回來了,漢和帝也只是著重打擊竇憲一系,對於整體的竇氏家族是沒有打擊的,因為在東漢皇權的設計中,竇氏家族也是拱衛東漢皇權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東漢版本的「關隴軍事集團」的一員,打擊竇憲並不牽連整體竇氏,有理有據,罪在竇憲,表明皇帝並不是沒事瞎整人。如果打擊整個竇氏家族,那政治鬥爭就是徹底的你死我活的了。這樣,權力也更容易失衡。

其實皇權的傾覆主要來自權力平衡被打破,只要權力平衡不打破,皇帝就算失去實權,也可以像東周時期周天子那樣長久地穩坐天子位。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和歐洲君主的君主立憲,本質都離不開權力平衡體系。

雖然東漢的宦官、外戚、禁軍三個系統之間具體的運作細節以目前的史料無法還原,但是這套系統穩定執行著150年左右,漢少帝劉辯繼位初期,宦官系統面對已經非常成熟的世襲士大夫集團已經無力招架的時候,士大夫集團想誅十常侍的時候,還要費力說服當時的大將軍外戚何進站在他們一邊,可見這個系統布置的是非常精巧的。

4樓:從不毒舌可達鴨

哈哈,這個問題。。。。

大四的時候上閻步克老師的秦漢魏晉南北朝政治歷程

拿這個問題寫了個文章,還有幸拿到了大學生涯最後乙個90+

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能孤立的看,而是要和後面的一系列皇帝誅滅外戚的鬥爭放在一起

大體而言可以分成三類:

1.竇憲、梁冀:以皇帝詔令動員禁衛武官,借助宦官之手,通過符節召集衛士誅滅外戚

《資治通鑑·卷四十七》:「庚申,帝幸北宮,詔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閉城門,收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皆下獄死。遣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更封為冠軍侯,與篤、景、瑰皆就國。

帝以太后故,不欲名誅憲,為選嚴能相督察之。憲、篤、景到國,皆迫令自殺。」

《資治通鑑·卷五十四》:「帝御前殿,召諸尚書入,發其事,使尚書令尹勛持節勒丞、郎以下皆操兵守省閣,斂諸符節送省中,使具瑗將左右廄騶、虎賁、羽林、都候劍戟士合千餘人,與司隸校尉張彪共圍冀第,使光祿勛袁於持節收冀大將軍印綬,徙封比景都鄉侯。」

2.竇武:禁軍內部發生了一定的動搖,而不是自一開始就忠於皇帝的號令。竇武召集禁軍與皇帝方展開對峙,最終是通過宿將張奐在兵力上的壓服和勸降等方法才瓦解了北軍。

《後漢書·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武不受詔,馳入步兵營,與紹共射殺使者。召會北軍五校士數千人屯都亭下,令軍士曰:「黃門常侍反,盡力者封侯重賞。」

「詔以少府周靖行車騎將軍,加節,與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五營士討武。夜漏盡,王甫將虎賁、羽林、廄騶、都候、劍戟士,合千餘人,出屯朱雀掖門,與奐等合。明旦悉軍闕下,與武對陣。

甫兵漸盛,使其士大呼武軍曰:「竇武反,汝皆禁兵,當宿衛宮省,何故隨反者乎?先降有賞!

」營府素畏服中官,於是武軍稍稍歸甫。自旦至食時,兵降略盡。武、紹走,諸軍追圍之,皆自殺,梟首洛陽都亭。

」3.十常侍之亂

這個就不多談了,就是禁軍出現「自由意志」,不再聽從皇權指揮,反而擊殺了皇權的代表——宦官集團。

首先要注意的是「西園八校尉」的人員構成。

「(中平五年)八月,初置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虎賁中郎將袁紹為中軍校尉,屯騎校尉鮑鴻為下軍校尉,議郎曹操為典軍校尉,趙融為助軍左校尉,馮芳為助軍右校尉,諫議大夫夏牟為左校尉,淳於瓊為右校尉;皆統於蹇碩。帝自黃巾之起,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帝親任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

這裡面,上軍校尉蹇碩為宦官;袁紹時任虎賁中郎將,為世家大族;曹操祖父為宦官曹騰;鮑鴻時任屯騎校尉;馮芳為宦官曹節女婿,後其女嫁與袁術;淳於瓊後為袁紹手下大將;這個構成中既包括了宦官集團又包含了士人集團,同時也涵蓋了原有的禁軍武官。

西園八校尉的複雜人員構成就決定了在未來的變亂中無法統一思想,而是各行其是,尤其在蹇碩被賣了的情況下。

後面的發展我就不老生常談了,這部分大家比較熟悉一些。

上班摸魚ing懶得再精煉文字了,把當時的想法放上來吧。

這種變化或許可以在桓帝誅滅梁冀時與宦官的對話中找到一些答案。在桓帝召集宦官商議誅滅梁冀一事中,宦官回應桓帝「圖之不難,但恐陛下復中狐疑。」這一看法表明了皇權與禁軍的關係——無論是宦官還是禁軍,對皇帝的要求都是「但恐陛下復中狐疑」,也就是說,需要皇權強勢,可以給出堅定不移的指揮,才能實現應有的皇帝與禁軍之間的指揮與忠誠關係。

當皇權衰微——靈帝朝宦官矯詔誅竇武時靈帝新即位,年方十一;而十常侍之亂時靈帝剛駕崩,而新即位的獻帝不足十歲,加之此時宦官與士人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經過此前黨錮之禍和竇武陳蕃之事,士人視宦官如仇讎;導致皇權不再具有原有的號召力,而禁軍則被士人代表袁紹等掌握、引導、利用,最終禁軍與皇權兩個因素相互促進,推動了東漢統治秩序的徹底崩潰。

如何評價胡軍父子和劉燁父子共同參演《爸爸去哪兒》第三季?

你是人間四月天 最近又看了一遍爸爸三,真的很好看,裡面的大人和孩子各有鮮明的特色。應該是爸爸去哪幾季以來之最精彩。最近我還看了幾遍 藍宇 很喜歡現在的社長和胡大爺,他們應該說人到中年依然是很有魅力的男人。這週六他們又要 演員誕生 同框,很期待,也期待他們演技上的合作。他們之間有種男性之間惺惺相惜,男...

如果蜀漢是東漢西漢的正統延續,為什麼東漢西漢的簡稱是漢,而蜀漢的簡稱是蜀?

Silvectre 這些簡稱應該是後人起的。主要是蜀漢太弱了,復興漢室,還於舊都 沒能回到長安不說,起碼得回到洛陽吧?老待在成都是幾個意思?時間一長,蜀漢的正統地位就下降了,更像是個地方割據政權,所以叫它蜀。 小小博 首先,蜀漢的地位不可能與西漢與東漢相比,西漢與東漢都是大一統的王朝,中間隔了乙個王...

《出師表》裡的先漢 後漢指的是西漢東漢還是東漢的前期後期呢,當時的人知不知道自己身處「東漢」呢?

王伯齊 開宗明義 這裡的先漢 後漢都是東漢。諸葛亮 出師表 中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此句中的先漢 後漢應當都是東漢時期,先漢是東漢前期,後漢是東漢後期。所以這句話應該理解為 先前漢朝之所以興隆是因為親賢臣,遠小人 後面漢朝之所以傾頹是因為親小人,遠賢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