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等到呂雉死了以後那些功臣才敢下手?

時間 2021-05-06 02:42:37

1樓:北辰

你只要知道漢初功臣很厲害,漢初政治格局很嚴峻,在太祖劉邦去世後,只有呂太后能鎮得住功臣,能穩住局面,她穩定了天下,延續了漢祚,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2樓:「已登出」

高祖劉邦留給他的欽定繼任者最重要的政治遺產是什麼?

名正

惠帝,前後少帝時期的最重要的政治策略是什麼?

文治

老子曰:

「吾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

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德經·第六十七章》

起初,高祖即沒之後,作為太后的呂氏與她的第一秘書審食其曾這樣打算:

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四日不發喪。呂后與審食其謀曰:

諸將與帝為編戶民,今北面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盡族是,天下不安。」 《史記·高祖本紀》

然而,這個方案卻在酈商與審食其的溝通之後就取消了。相傳,酈食其的弟弟是這樣說的:

酈將軍往見審食其,曰:「吾聞帝已崩,四日不發喪,欲誅諸將。誠如此,天下危矣。

陳平、灌嬰將十萬守滎陽樊噲、周勃將二十萬定燕、代,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兵還鄉以攻關中大臣內叛,諸侯外反,亡可翹足而待也。」 《史記·高祖本紀》

酈商給審食其算了一筆人頭賬,守在滎陽糧倉的是陳平和灌嬰的十萬軍隊,駐守在燕代邊關的是樊噲和周勃帶領的二十萬大軍(這裡有些疑問,此時樊噲應該已經被抓住了。但大軍仍然在軍功集團手中。況且樊噲是親呂派。

)。此時,若在長安城中公開大肆殺戮,無疑是給了帶兵在外的將軍們乙個反叛的由頭。而朝中並沒有能夠與之對抗的軍事人才和軍事物資。而能避免禍端的方法,只有乙個——避免帶兵的將領,諸侯國的國王們獲得這個反叛的由頭。

而反之,如果本方能夠保持適當的「克制」,那麼諸王及功侯們則也不敢「為天下先」,而給他們自己得到一頂「天下同誅之」的帽子。

事實上,以狠辣著稱的呂氏,一旦失去了以其丈夫為首的軍事庇護後,在其隨後的歲月裡,是格外小心和克制的:

與眾所周知的呂后毒殺趙王與其母的故事不同(關於這件事,我這個想法中闡述了一點自己的思考),《史記》中還記載著這樣乙個故事:

朱虛侯年二十,有氣力,忿劉氏不得職。嘗入待高後燕飲,高後令朱虛侯劉章為酒吏。章自請曰:

「臣,將種也,請得以軍法行酒。」高後曰:「可。

」酒酣,章進飲歌舞。已而曰:「請為太后言耕田歌。

」高後兒子畜之,笑曰:「顧而父知田耳。若生而為王子,安知田乎?

」章曰:「臣知之。」太后曰:

「試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鉏而去之

呂后默然。頃之,諸呂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劍斬之,而還報曰:「有亡酒一人,臣謹行法斬之。

太后左右皆大驚。業已許其軍法,無以罪也。因罷。

自是之後,諸呂憚朱虛侯雖大臣皆依朱虛侯,劉氏為益彊。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此事的主角,齊王劉肥之子,朱虛侯劉章,日後成了平定諸呂之亂的功臣之一。

太子(呂氏一族)的命門在於,他們(最終)沒有乙個可以信任的決定性軍事力量作為他們的政治支撐。(樊噲去世後就再也沒有樹立起來足夠有實力的可以保護呂氏利益的合格軍事將領。)

這就導致他們固然可以在隨後的歲月裡玩一些小的政治博弈:

譬如,可以在區域性地區玩玩迷你版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地」:

二年,高後立其兄子酈侯呂台為呂王,割齊之濟南郡為呂王奉邑。

哀王八年,高後割齊琅邪郡立營陵侯劉澤為琅邪王。《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然而,事實上人家根本不會真買賬,一旦原先「名正」的名頭沒了,執政的合法性降低了。人家瞬間就會出個理由,把這些原先的政令廢除。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作為支撐,所謂的一些「變革」,很容易就會煙消雲散。

使祝午東琅邪王曰:「呂氏作亂,齊王發兵欲西誅之。齊王自以兒子,年少,不習兵革之事,原舉國委大王。

大王自高帝將也,習戰事。齊王不敢離兵,使臣請大王幸之臨菑見齊王計事,並將齊兵以西平關中之亂。」琅邪王信之,以為然,馳見齊王。

齊王與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盡發琅邪國而並將其兵。 琅邪王既行,齊遂舉兵西攻呂國之濟南。《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古往今來,所有的建設性意見,無論所謂的願景多美好,理想多豐滿,在理論上多麼的「合理」,但其可行性永遠都是要擺在首位的

而所謂的可行性,放之於"治國」上,首先要保證的,即是軍事上的實力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始計篇》

如果,換個角度看,

何為「文治」?

皇帝與諸侯(軍閥)共天下。國家邦聯化,萬事好商量。雙方都避免矛盾的擴大化,避免自己的實力被削弱,以待「天下有變」。

何為「改制」?

皇帝與諸侯(軍閥)其中一方,在軍事控制的爭奪上取得了優勢。

皇帝一方若是取得優勢,則會強化「大一統」。

諸侯(軍閥)取得優勢,則或舉行「禪讓」,或「取彼而代之」。

而呂氏一族的尷尬在於,向上即非皇族,又掌握著過高的權力,為劉氏所憤恨。向下,也非普通的諸侯功臣,放在諸侯中間也很礙眼。於中間,更是一直沒有解決軍權的問題,沒有建立起保衛自己路線的隊伍。

很不幸,呂氏在廟堂之上沒有「朋友」。反而,呂氏一族成了出頭的椽子,成了諸侯和皇族們進行秩序重鑄的最好的靶子。

雖然她也想了很多方法,讓呂氏族人給他人做媳婦,但生下來的孩子最後的下場也都看到了。利用各種政治手段削弱劉氏皇族的力量,但這在後來反而成了國王們舉兵叛亂的理由。亦或是重用審食其,削弱「外朝」的權力,建立「內閣制」,但這也使得與原本把握此項權力的軍功集團日漸生疏。

在幾千年後,有個人發明了乙個詞——「裱糊匠」。這個詞如果用來形容呂氏這十幾年在政治上的作為,似乎,也不為過。

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史記·孝文本紀》

劉邦雖然給了呂氏「名正」的政治遺產,但這遺產畢竟不是給「呂氏」一族的。隨著關聯著「劉氏」和「呂氏」的政治紐帶——呂后,的去世。天下有變

諸王及諸侯們均迫不及待地去瓜分,那份以這個「脆弱的紐帶」為根基,建立起來呂氏集團的財富。

其明年,高後崩。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呂王產為相國,皆居長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為亂。朱虛侯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

《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呂太后崩平與太尉勃合謀,卒誅諸呂,立孝文皇帝,陳平本謀也。審食其免相。《史記·陳丞相世家》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代王問左右郎中令張武等。張武等議曰:

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大將,習兵,多謀詐,此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此以迎大王為名,實不可信。原大王稱疾毋往,以觀其變。

」 《史記·孝文本紀》

3樓:「已登出」

從呂后在兒子死前送宮女跪求生兒,和兒子死後狼狽的擁立小皇帝來看,呂后擔憂的和功臣擔憂的是乙個事,那就是名義,呂后活著時,功臣派沒有名義去推翻呂后,劉姓王們也沒有名義去高舉反旗,因為在古代家族觀念和尊卑觀念的影響下,呂后做了再多壞事她也是劉姓王的母輩,她也是功臣們的主母,反呂後就是在反劉邦,就是在反整個大漢王朝的正統,除非呂后要反劉邦要篡劉姓江山,否則,呂后就代表劉邦。而呂后自己也深知這點,所以才盼著兒子快生孫子,忙著在兒子死後趕緊立個小皇帝。功臣和劉姓王們不是反不了,而是沒名義去反,這就是唯一的解釋。

啪啪啪,再次給那些指責古代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貨色一頓打臉

4樓:

哈哈哈,這個問題好,最近正好看王立群讀史記。想想劉邦為什麼要扶持呂后勢力。第一,呂后以及她的哥哥,妹夫確實有大功。

第二,他們老劉家當時確實沒人啊。。。劉邦的二哥當代王,匈奴一來,封地都不要了,掉頭就跑了。沒有能大用之人。

第三,扶植這些外戚制衡功臣。說實話,劉邦對一起打天下老部下還是很不錯的,拜相封侯,但是劉邦打天下太快了,七年就當了皇帝,劉邦的內心有深深的不安。所以,需要一股勢力制衡功臣派,老劉家沒人,有點用的也去當諸侯王了,朝堂沒老劉家的人,那只能找老呂家了。

5樓:陳陽

呂雉不僅僅是她乙個人。和武則天不同,呂雉是乙個集團的代表,包括而不僅限於呂澤、樊噲等等人物。劉邦在起兵的時候,這些人物就跟隨左右,居功至偉。

不但如此,作為本地大戶,呂家在劉邦起兵時也支援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講,劉家和呂家,不僅僅是上下級關係。在漢朝還未建立和剛剛建立的時期,他們的關係更接近於合夥關係,或者說同盟關係。

體會一下。

即使是劉邦在世時,都沒法制住這股勢力。

6樓:

很多答主從歷史的角度,談了很多,也讓我學習了一下,不過我看《漢武大帝》裡的一集,其實也從側面說明了問題

竇老太太要去世的時候,緊緊抓住劉徹的手說到:"這江山,是我們劉家的天下".

沒錯,呂后雖然姓呂,但卻是天下是劉家的掌門人,而不是呂家的

從親情角度,無論呂后,竇太后,還是王太后,他們活著的時候都偏向娘家人,但在自己的認知裡,還是群臣的認知裡,他們都是徹頭徹尾的劉家人

當呂后一死,呂家人實際上並沒有掌控權利的先天基礎,歷史上像霍光,張居正這樣的權臣,需要超乎常人的才幹,顯然權二代呂家人,並不具備這樣的才能,手上的牌並不好打.

7樓:零一

老闆=家臣+外臣+同盟。

家臣+外臣:項羽》劉邦

此時同盟的站隊決定勝敗。

同盟的站隊取決於同盟自身利益的考慮。

當劉邦遠弱於項羽時,即劉邦+同盟《項羽,則同盟會加入項羽。

當劉邦+同盟》項羽時,則同盟必然加入劉邦,而劉邦必然以分享政權的利益來拉攏同盟。

當老闆:項羽滅亡後,天下政治勢力變成:

老闆(家臣+外臣):同盟

此時家臣《同盟,

若家臣+外臣《同盟,則外臣背叛,投靠同盟,江山易主。

典型的例子是呂后死後,呂氏家臣勢力弱小,遠遠敵不過身為政治同盟的劉氏諸王。

於是長安的外臣集團集體出賣呂氏,和劉氏諸王達成新的政治同盟。

若家臣+外臣》同盟,則外臣集團團結在家臣勢力周圍,合力翦除同盟勢力。

典型例子是七國之亂。

當同盟勢力被消滅,則天下政治勢力變成:

家臣:外臣

老皇帝在位時,政權是穩定的,一旦新君即位,就會出現新的同盟勢力。

此時又會進入新的迴圈。

外臣勢力天然就是只會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的。

所以,勝敗的關鍵就在於家臣集團和同盟集團的強弱對比。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朱元璋可以不殺功臣,但他死後,建文帝登基,老朱的那些功臣就公升級成了建文帝的同盟。

而此時建文帝的家臣《同盟,這種情況下,同盟必反。

典型的例子是:郭威叛後漢,趙匡胤叛後周。

老朱的對策是一方面將自己的兒子們外封藩王,另一方面大殺功臣。

建文帝的悲劇在於,他的叔叔們是老朱的家臣,卻是建文帝的同盟。

當燕王反叛,外臣集團一開始選擇觀望,當發現燕王勢力強於建文帝家臣勢力時候,外臣集團迅速投靠燕王勢力。

於是,建文帝化成了灰燼。

為什麼呂雉名氣始終不如武則天

回首向來蕭瑟處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的明後 賢後,但是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女皇帝,這個第 一 唯一是沒有被打破過的。人就是這樣的,對 第一 特別有印象,你會記得奧運金牌的得主,但是對於獲得銀牌的選手卻無人問津。 武則天當皇后的時候,唐高宗李治是武則天的老公。武則天當太后的時候,唐中宗李顯是她的三兒子。...

為什麼呂雉他爸,跟范增能看出劉邦以後能牛逼

戰國霸王 大多數人都有一種錯覺。買彩票中五百萬的人,一定有中彩票秘訣。買彩票的人,在買彩票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會中五百萬,要是覺得不中誰會買?呂雉他爸 范增就是買彩票中五百萬的人。但是在他們的背後,有無數的人沒中彩票。你去問買彩票中五百萬的人,為什麼會中五百萬,還不如去問那些沒中獎的人。 炳陽 倖存...

為什麼有的太后臨朝稱制 比如呂雉 馮太后 武則天 蕭太后 慈禧等 卻不敢稱帝,只有武則天敢稱帝呢?

嘿嘿君 其實太后臨朝稱制的絕對不少,不說別的,兩漢的太后就不少了,為什麼稱不了帝,說白了就是根基不行,要不是作為皇帝的丈夫去世,將部分皇權交給妻子,要不是依障娘家父兄弟弟掌權,這倆種的你壓根就沒有那個獨掌大權的基礎又怎麼稱帝? 比較一下慈禧和武則天 稱帝意味著什麼?那不是乙個人牛x哄哄的任性行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