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讓人拍案叫絕的計謀?

時間 2021-05-06 01:45:43

1樓:張辛辰

1.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

在社會交往中,我們可以將其稱做是尊重互惠原則,或者是尊重贏利原則,意思就是說,你給予了別人尊敬和幫助,別人也會給你同樣或更多的尊重和幫助。

2.得容人處且容人

英國作家白朗寧曾說過:「能寬恕別人是一件好事,但如果能將別人的錯誤忘得一乾二淨,那就更好。」

人的一生裡,需要許許多多的包容,需要寬容周圍的朋友、親人,包括自己。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寬容自己、給予自己。

因為包容使人們能夠求同存異,冷靜地看待對方,欣賞對方高尚的人格,在大方向一致下團結起來,為取得更大的成功做鋪墊。

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是說,自己不喜歡他人對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種言行對待他人。

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學會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4.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遇事一問,必長一智」。做人謙虛一點,就會多乙份清醒,少乙份自我陶醉;把自己看低一點,就能常提醒自己「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從而見賢思齊,取長補短,完善自我。

如果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見優點而不見缺點,常常以己之長比人之短,就會把自己越看越高,越比越目中無人,以至昏昏然、飄飄然起來,最終走向歧途。

5. 與人為善,與己為善

孟子曾經說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意思是說,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經常尊敬他。

所以說,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

6.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銜環結草,以報恩德。」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從來就不缺少「感恩」。對於你需要感謝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說出來,用具體的行動表達出來。

其實,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更是一種內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受幫者與施助者都會感到世界因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

7. 低調做人,高標做事

要做事,必先做人,做好了人,才能做事,事情才會在掌握之中順利發展。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表現和發展方向,因此,做人要低調謙虛,做事要高標有信心。等到事情按照較高的標準做好了,那麼,做人的水平也會更上乙個台階了。

8.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為人處世,難免會有許多不解和誤會,或者遭受他人惡意的嘲諷和侮辱,但如果能夠在此時克制一下自己,事情或許會有更好的轉機。

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只要有益於辦事,有利於達到自己的目的,暫時忍耐一下,並不會損失什麼。

2樓:邊塞的小睡神

我覺得陽謀之巔峰應該是漢武帝的推恩令。

怎麼看怎麼無解。

陰謀之顛峰該是楚國那個哥們獻計弄廢吳起。

也是怎麼看怎麼無解。

我略微解釋一下,尤其是陰謀,其實得分層次,1要看你確實達到目的與否?2要看你實施陰謀成本大小。3要看後招,也就是你得先想萬一這個陰謀敗露,後果你承擔得起麼?

這三者如果都做到極致,便是陰謀之顛峰。

3樓:鹽選科普

來講講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同樣是在黑暗時代,趙匡胤沒有用陰謀、屠刀等手段,而是開誠布公地談判,和曾經的兄弟推心置腹,達成相互諒解。這就是一種人格魅力。961 年 7 月,東京汴梁,35 歲的趙匡胤在散朝後,單獨留下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禁軍將領,相約一起聚聚。

大家都很開心,一罈壇精釀美酒被端到桌上,老哥們回憶起激情燃燒的歲月,都不勝感慨。是啊,一群當兵的,咋就成了開國元勳呢?

趙匡胤端著酒杯在憧憬未來:「哎,如果有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這可咋整?」完了,完了,這頓酒不好喝啊。

石守信等人趕緊放下酒杯:「陛下,你說咋整就咋整。」趙匡胤趕緊說:

「你們趕緊辭職吧,回老家多買點房子、囤點田,去過逍遙日子吧。」就這樣,一群死人堆裡滾出來的禁軍將領,乖乖地卸甲歸田了。

自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被趙匡胤一句話就平息了。按照歷史書上的說法,這叫「杯酒釋兵權」,表達了將領們的忠君愛國之心,也體現了趙匡胤的寬厚和仁愛,反正是皆大歡喜。其實呢,都是一群戲精的拙劣表演。

「杯酒釋兵權」的背後,是「安史之亂」後持續近百年的血腥暴力,才把桀驁不馴的藩鎮勢力打壓下去。這其中的門道,趙匡胤和兄弟們都清楚得很。

「安史之亂」後,唐朝一直在削藩。779 年,唐德宗繼位為帝,他的母親是電視劇集《大唐榮耀》中的沈珍珠。繼位初年,他雄心萬丈地想要恢復大唐榮耀,改用兩稅法、打擊宦官、平定藩鎮……大有一番中興之氣。

兩年後,成德鎮節度使李寶臣去世。按照慣例,應該由兒子李惟嶽繼承節度使寶座,統治一畝三分地。可唐德宗年輕氣盛啊,他馬上喊停。

當潛規則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秩序時,就會有一群人趴在上面吸血。如果你想要挑戰潛規則,那你就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敵人。於是,唐德宗就成了那個妄圖割據的節度使的敵人。

魏博、淄青、山南節度使聯合李惟嶽,準備武力對抗朝廷。經過兩年戰爭,平叛軍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可就在此時,有野心的節度使都慌了。

如果把他們都收拾妥帖,那下乙個是不是就輪到我們了?一起反了吧。於是,盧龍、成德、淄青、魏博四鎮節度使稱王,淮西、涇原節度使稱帝,這就是晚唐的「二帝四王之亂」。

既然是平叛戰爭,那就繼續打唄!不好意思,朝廷沒錢了。「安史之亂」前,朝廷財政本就不健康,再加上中原經歷多年戰爭,財政早已空虛。

沒錢、沒糧,指望誰給你賣命呢?從此之後,唐德宗徹底蔫了。早年間雄心萬丈的帝王,眨眼間變成乙個葛朗台式的守財奴。

那幾十年,想打動唐德宗只有乙個方法:送錢。誰給他送的錢多,誰就是他的心頭好、小心肝,提拔做官或者魚肉百姓都沒問題。

805 年,唐德宗去世,八個月後,他的孫子唐憲宗李純繼位。他給孫子留下的唯一遺產,就是多年貪婪積攢下的財富。這筆財富,成為唐憲宗中興大唐的最大本錢。

此後多年,唐憲宗用爺爺留下的財富,重新武裝起一支軍隊,把當年羞辱爺爺的藩鎮打得丟盔棄甲。806 年,西川節度使劉辟叛亂,被斬首;817 年,李愬攻破蔡州,生擒吳元濟;818 年,四鎮兵馬討伐淄青鎮,李師道死;819 年,宣武節度使歸順,請求留在長安。最重要的是,完全割據的「河朔三鎮」之一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主動請求歸順朝廷。

大唐中興,局面一片大好。可唐憲宗努力 15 年,也把爺爺留下的財富揮霍殆盡,空虛的國庫再也經不起一場戰爭了。

820 年,李純去世。「河朔三鎮」再次脫離朝廷,而這次朝廷沒有餘力再去討伐,只能妥協。從此以後,唐朝再也看不到統一的希望。

唐朝是乙個貴族社會,階級界限很嚴格。無論是法律、禮儀、社交、科舉,甚至是上公升渠道上,唐人明顯地被分割成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階級。想想唐朝的名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李靖、裴行儉、杜甫、杜牧……無一不是貴族出身,不是大貴族也是小貴族。

張居正這種平民百姓,在唐朝還想做宰相?做夢去吧。

在大唐盛世,想出人頭地,只有做官一條路,然而,這條路恰恰不對平民子弟開放。但「安史之亂」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4樓:辛慕山

董昭洩密之計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北伐襄樊,禽於禁,斬龐德,圍曹仁於樊。又圍呂常於襄陽。

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降于關羽。南陽侯音、陸渾孫狼與關羽連和,河南反曹勢力或遙受羽印號,為其所用。

關羽所譴別將已在郟下,逼近許都。許昌以南百姓紛亂,人心不安。

關羽威震華夏。

曹操想要將漢都從許昌遷到河北,以避關羽鋒芒。蔣濟、司馬懿認為孫權必然不願意關羽有功,不如連和孫權讓其襲擊關羽後方,這樣就能解樊城之圍。

孫權早有全據荊州之意,當即表示願意出兵偷襲江陵,並叮囑曹操千萬不要洩露訊息,曹操以此事問群臣,大家都說應當保密。

董昭則主張將訊息洩露出去:

昭曰:「軍事尚權,期於合宜。宜應權以密,而內露之。

羽聞權上,若還自護,圍則速解,便獲其利。可使兩賊相對銜持,坐待其弊。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

又,圍中將吏不知有救,計糧怖懼,儻有他意,為難不小。露之為便。且羽為人強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

」太祖曰:「善。」即敕救將徐晃以權書射著圍裡及羽屯中,圍裡聞之,志氣百倍。

羽果猶豫。權軍至,得其二城,羽乃破敗。

董昭建議洩露孫權出兵的訊息,借用盧弼的話可說是「頗關成敗」。別看只是乙個小細節的問題,裡面的算計可多著呢。

1.曹操連和孫權的目的是解樊城之圍,將孫權出兵的訊息洩露出去,如果關羽聽說之後還軍防備,那樊城之圍立刻便解,豈不完美。而且站在曹操的立場,孫權奪得荊州也非好事,最好是關羽回軍與孫權兩敗俱傷。

2.樊城裡只有幾千士兵,被圍困這麼長時間,外內斷絕,糧食也快吃沒了。倘若士兵們堅持不住而投降,樊城陷落,那麼即便孫權偷襲江陵得手,對曹操也沒太大意義。

將孫權出兵的訊息洩露,樊城內的士兵也知道有救,立馬士氣就提上來了。關羽一時攻不下,對於最終解圍也至關重要。

3.關羽這個人很厲害,很自信,即便得知孫權偷襲的訊息,也不見得立刻回軍,因為江陵、公安守備很足。後話,畢竟誰也想不到二城守將糜芳、士仁直接投降。

4.關羽得到訊息會猶豫不決,若不回軍怕江陵失守,若回軍則北伐之前功盡棄,他捨不得丟下眼前的大好形勢。猶豫之中也影響戰鬥力,尤其關羽軍的家眷都在江陵。

當然了,將訊息洩露給襄樊前線,但回覆孫權時還得說絕對保密。若孫權知道訊息洩露,不敢出兵了那也很麻煩。

在形勢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曹操還能選擇用董昭之策,不侷限於解樊城之圍,更要利用孫權,讓孫劉去鬥,膽略足稱。三方制衡,亦敵亦友,這也是三國的精彩之處吧。

5樓:

二桃殺三士。

兵不血刃,不用弄髒自己的手。

這招最狠的在於逐利,人心逐利。

不平等的待遇。

名為賞,實則縱人心。

就是輕輕一推,

他們自己就爭鬥到深淵谷底。

6樓:御龍劉

有乙個王子,出生時腳先出,手後出導致母親難產。母親由此十分厭惡他,給他了取了乙個帶有貶義性質的名字,叫「寤生」,意思就是逆生。

寤生從小受到母親的歧視,父親因為忙於治國也疏忽了他,連帶著在整個王宮裡他都不受人尊敬。

沒過幾年,寤生母親順產給他生了個弟弟,共叔段。這可把他母親高興壞了,在她眼裡這個兒子才是她的「軍大衣」「皮夾克」。寤生嘛,呵,那就是個錯誤。

寤生母親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他弟弟,寄託了她一切的希望,甚至還想破壞祖宗法的「嫡長子繼承制」,趁著父親病重讓還想立共叔段為太子。在那一段時間,壓抑,冷漠和無助時時刻刻伴隨著寤生,提醒著他「孤獨」才是他的歸宿。

萬幸的是父親沒有聽從母親的請求,並且在叔伯大臣的建議下,寤生順利的繼承了王位,成了那個「孤家寡人」。可是母親和弟弟卻不甘於放棄,母親強制寤生將「京」地封給了共叔段,乙個比都城面積都大的地方。作為媽寶男的共叔段完美繼承了母親不講禮的風格,在京地修建了「不合禮制」遠超都城的城牆。

有人報告給寤生,他也只能苦澀一笑,說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畢竟寤生初即位,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根基不穩,他也只顯示一下國君的「度量」而已。當共叔段發現哥哥拿他毫無辦法的時候,他更肆無忌憚了,竟然命令國家北部和西部城市都聽命於他。

有個叫呂的大臣受不了了,怒懟寤生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啊,你如果想將王位給共叔段,現在就讓我去侍奉他吧(欲與大叔,臣請事之)。寤生不聽,反而將那些城市也一併封給了弟弟。

終於,共叔段被假象蒙蔽,野心膨脹到了想要謀反的地步就暗中串聯母親攻打都城,卻不想寤生早就準備好了埋伏,一舉擊敗了共叔段。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鄭伯克段於鄢》,寤生即鄭莊公,也被稱為春秋「小霸主」。鄭莊公從小不受寵人盡皆知,如果開始就針對共叔段會被人理解為復仇,有一句話叫,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最高明的陽謀往往就是捧殺,讓你自己作死。

莊公可以說是對共叔段百般忍讓和恩寵。但是共叔段卻不滿足,那共叔段的敗亡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不是我這個當哥哥的不仁義,實在是你這個弟弟太壞了。

歷史上最哪些叫人拍案叫絕 著急上火 哀傷落淚的等待?

小爺 姜太公釣魚。武王伐紂平話 捲下 姜尚因命守時,立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 負命者上鉤來!最後釣到了文王這條大魚,90多歲協助武王滅商,終成霸業,奠基周朝八百年之基。 約克公爵 姚萇作亂,遣其弟碩德率眾伐毛興,相持久之。興將死,告同成曰 與卿累年共擊逆羌,事終不克,何恨之...

哪些電影最後的結局讓人拍案叫絕?

尼德暉格 剛看了一部電影,叫做 推理筆記 這個結局反轉的,真的是不錯,換了一種思路,一切竟然全都變了,讓我想起了一幅圖,正著看是一位面目慈祥的老婦人,反著看是乙個兇惡的歹徒。 xp liu 彗星來的那一夜 其實這類劇情吸引人的電影很多,不過這是我看到此題後第一反應出的答案。一定要毫無準備地看,會越看...

有哪些冷僻又讓人拍案叫絕的詩詞?

蘇軾的大黃 送慈上人歸雪竇,追挽浙東完者都元帥四首 其二 元 廼賢日本狂奴擾浙東,將軍聞變氣如虹。沙頭列陣烽煙黑,夜半鏖兵海水紅。篳篥按歌吹落月,髑髏盛酒醉西風。何時盡伐南山竹,細寫當年殺賊功。鵲橋仙待月金 完顏亮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 通天障礙。虯髯捻斷,星眸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