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對歷史人物的合理再創作 惡搞和抹黑?

時間 2021-05-12 07:31:30

1樓:N.user

合理再創作:如果是XX,在這個情況下他會怎麼做?

重點在於角色不會崩壞,不允許角色崩壞,而且場景必須要『合理』別把歷史人物丟到外太空去還讓他們赤手空拳修空間站,那一點也不合理惡搞:給XX追加搞笑但不妨礙甚至推進劇情的設定允許角色一定程度的崩壞,重視搞笑成分多於歷史嚴重的情況下,會變成『只是同名的別人』

2樓:昊奕歡洋

若引人深思豈不妙哉,若是毫無用處更應引以為戒。

畢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本來就是用來發人深思的,如果換個角度,稍加修改,能讓人懂得更多,那也算是一種不失本意吧

3樓:老楊叔聊志願填報

抹黑不常見,常見的是惡搞和洗白。

比如三國,整體來講,《三國演義》基本屬於合理再創作,《軍師聯盟》《見龍卸甲》就屬於惡搞,但是這些作品中對於個別人物來說就屬於抹黑了。

4樓:水潤萍

反正從我的角度來看的話,「合理再創作」的前提主要是尊重人物,不扭曲原有的大體形象,或者嚴重點的會顛倒黑白。

細節發展之類的可以改動,但改動的前提也應當是為了使人物性格形象能夠更加飽滿,整體觀感氛圍更加立體,而不是去刻意扭曲,從而達到別的目的(比如發洩個人情感、刻意賺取眼球收視率等)。

下意識還是想拿秦三來做例子,蘇秦跟范雎真是太典型的對立面了。

《崛起》裡的蘇秦和史料記載有沒有區別?當然有!別說《史記》,就《戰國縱橫家書》裡的記載也和影視劇情有著不少出入,但之所以存在出入,多半是為求劇情邏輯連貫,為了能更好地展現人物。

比如蘇秦困趙那段,按《縱橫家書》裡的記載,是燕昭王派人去懇求韓徐為放人的,而《崛起》裡改成了蘇秦在受刑後,用三言兩語去挑撥韓徐為和李兌之間的關係,從而達到脫身的目的。講真,這個改動我覺得很棒,雖然缺了點君臣情義(反正秦三也沒有突出這方面的打算),但對於強化蘇秦本身這個巧舌如簧的形象,是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的。

看完《崛起》蘇秦的部分,也許細節存在會有誤差,但觀眾對蘇秦的人設印象,整體來說很接近《縱橫家書》所呈現出來的模樣,我認為這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相反,看看後來被黑成狗的范雎吧……反正在我的觀復印象裡,范雎相關劇情裡,真正與史書記載接近的部分,基本都是負面情節,比如魏齊須賈那段。而剩下相較正面的記載,基本都被毀得不成樣子。

大聲嚷著「不知有王」,而成功引起嬴稷注意的君臣初會,被黑成了狗爬在地的場景。

乙個以遠交近攻,先取韓魏為基本方向的秦相,能把太子送到魏國為質……明明白白說了趙國勢大得容後圖謀,結果閼與大敗的鍋也能扣他身上……

這些就是典型的「顛倒黑白」,編劇硬是要把這個人物曾明確反對的策略,強行寫成他所支援的。我不明白這種改動對於嚴肅演繹歷史情節(秦三自詡「歷史正劇」嘛)究竟有著怎樣益處,我只看到了編劇自己強烈的情感偏好——因為他不喜歡這個人物,所以就把一切自己所想得到的黑鍋,都盡可能地扣過去,從而讓觀眾也和自己一樣討厭個人物。

5樓:

區分不了。

沒有合理不合理,只有群眾愛不愛看,愛看就是合理,不愛看就是不合理。文藝作品,你一定要求它符合歷史,或者有教育意義,基本不靠譜。有人說美國大片不就是輸出價值觀嗎,問題是人家美中國人就是愛看,愛看就是合理。

老想把世界分得非黑即白,不好。

有人說看核心精神,核心特點還在不在,我舉個例子:

電影裡惡搞到沒乙個歷史人物保留核心精神的,但是人家拍了電影還賺錢了,沒什麼不合理的,好像沒怎麼看到有人罵惡搞。

如何區分導演的真實意圖和觀眾的再創作?

妖喵無悔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回答的不是問題本身,接下來的答案可能有些答非所問,見諒。誠然,在賞析電影的時候,發現了某些導演潛藏的彩蛋或者覺得自己猜中了導演的真實意圖是種愉快的精神體驗,如同自己和導演隔空進行了一場精神交流,有著英雄惜英雄的情節,但是真實意圖和再創作的區別重要嗎?莎士比亞說個 一百個人就...

如何看待老外取歷史人物的名字

瓦曾 先說結論 文化差異罷了,外中國人取中文名無非以下幾種方法1 音譯,比如郭傑瑞,詹姆斯,2 意譯,如賽珍珠,艾美麗,3 是請人給你取或根據自己喜好取,比如寒春,陽早夫婦,以及借用中國歷史人物名字比如下面兩位曹操她 李白套用曹操 美國演員 自己的原話,在外國你取乙個歷史名人的名字,是表示你尊重他,...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or歷史事件改編的舞劇?

杜子規 樓上回答的太認真了 我來不那麼認真的回答一下 這個題材吧。其實也就是個題材。歷史題材也只是拿過來借題發揮一下,主要看的,還是舞段 於平老師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說過他寫舞劇劇本的經驗,他的觀點也很明確,舞劇看的就是舞蹈,劇根本就不重要 雖然我覺得劇本挺重要的,但在老師的觀點裡,劇只是乙個串聯舞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