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殺宋義,一言不合人頭落地,乾脆利落,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在鴻門宴上,他就猶猶豫豫不殺了劉邦呢?

時間 2021-05-11 20:10:35

1樓:陳聖

項羽殺宋義,是有群眾基礎的。整支隊伍都是項家軍,懷王都是項家立的,項梁一死,就空降宋義,架空項家,懷王要不是先佔了名分,殺他都沒人有意見,這叫忘恩負義。

鴻門宴,項羽是聯軍,很大部分是諸侯的軍隊,劉邦的軍隊實打實全是劉邦的。唇亡齒寒,只要劉邦服軟,天下諸侯是站劉邦這邊的。

2樓:

他跟劉邦什麼仇什麼怨?為什麼要殺他?

很多人因為他和劉邦有仇,有利益衝突,那是因為後來發生的事情。

在鴻門宴的時候他沒有任何理由以及動機去啥掉劉邦。他追求的是做霸王,他要回到戰國時代,人家根本就沒想過天下。幹嘛殺劉邦?

3樓:王玄陵

一直以來,「鴻門宴」其實是被錯誤的解讀了。以至於讓很多人誤以為,「鴻門宴」就是項羽在帳外預先埋伏刀斧手殺劉邦的宴會,「鴻門宴」成了宴無好宴的代名詞。

如果真的是這樣,當劉邦見到項羽之後,隨隨便便裝了個孫子,項羽就能放棄他的殺念?以至於讓亞父范增恨得鬍子亂顫直跺腳,說出了「豎子不足與謀」這樣不客氣的話?

你覺得項羽像這種優柔寡斷的人嗎?當然不像。

你看他在安陽火併宋義父子時,可曾仁慈?你看他在新安坑殺20萬章邯降軍時,可曾仁慈?你看他在咸陽殺子嬰和嬴氏宗族的時候,可曾仁慈?

為什麼偏偏要放劉邦一馬,而且要得罪自己倚仗的亞父?

這裡面其實涉及到范增和項羽的乙個政治分歧。

秦失其鹿,天下逐之。但實際上,這個時候揭竿而起的草莽英雄們,他們與秦朝大都抱著一種「國恨」情懷,因為秦滅六國了嘛,所以包括項羽在內,這群起義者的政治目標都是想恢復秦朝以前的列國狀態,每個人都試圖分一杯羹,這是當時所謂「諸侯」的共識。

這個時候有兩個人過早的萌生了取秦朝而代之、獨霸天下的念頭,乙個是劉邦,乙個是項羽這一頭的范增。這兩個人頗有些惺惺相惜之感,他知道劉邦其志不小,終有一天會威脅到項羽,所以他的政治目標應該是:「取天下,殺劉邦」。

但是項羽顯然其志不在關中,亦不在天下,所以他一入咸陽就大開殺戒,燒毀咸陽宮,失去了關中地區的民心。而他則是帶著搜刮來的財寶「之國」,回到楚地彭城去當他的西楚霸王,所以項羽的政治目標應該是:「搶錢搶糧搶女人,回到楚國當霸王」。

所以,在項羽的政治格局之下,劉邦並不是他的威脅,殺掉他沒有意義。況且,劉邦是滅秦事業的大功臣,殺劉邦實在是師出無名,況且他還有10萬大軍陳于灞上,當然更重要的是一直有個長輩項伯在說劉邦的好話。

而項羽雖然有40萬之眾,但實際上這40萬人馬是諸侯聯軍的人馬,而不是項羽的兵馬,他自己的兵馬頂多只有一半。如果想用自己的20萬兵馬,滅掉劉邦的10萬兵馬,勢必在剛剛和平之後就要引發一場大戰,這會大大消磨自己的勢力,而且會讓各路諸侯惶恐不安,項羽會把自己立於諸侯的對立面。

所以,在項羽看來,殺劉邦其實是有害而無利。但是,范增提前看到了劉邦的野心,他把劉邦當成了最大的威脅,所以要不惜一切代價殺掉劉邦。所以,從他們的出發點和個人的認知來看,當時的選擇都是自認為合乎自己利益的,跟「優柔寡斷」無關。

事實上,「鴻門宴」本身也並不是一場「刀斧宴」,范增是想把它變成乙個「刀斧宴」,但是被否決了,所以在宴會上並沒有埋伏刀斧手,所以後來范增自作主張想除掉劉邦時,才不得不招來項莊舞劍。

而項羽其實早就聽從了項伯的意見。

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項羽答應了項伯「善遇之」的意見,本來就沒想殺劉邦,而不是突然下不去手了。

鴻門宴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場「刀斧宴」,之所以給了我們「宴無好宴」的感覺,是因為范增的臨時起意,布置了一場「項莊舞劍」的小插曲。如果殺劉邦是早就安排好的,范增只需要把帳外的刀斧手叫進來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費那麼大勁。

而鴻門宴的性質是有兩個,乙個是劉邦的謝罪宴,另乙個最重要的是劉邦、項羽的會師宴。當時的各路諸侯,除了齊國的田榮之外,分兩路進軍關中。一路是由項羽帶領的諸侯聯軍,另一路就是劉邦大軍,兩路大軍都入關以後,雙方的頭頭腦腦自然要見面談一談。

具體談什麼,這裡就不多說了。

殺宋義完全是兩碼事,我們應該都知道,項羽對於觸及他利益,或者是威脅到他的人,從來都是毫不留情的。就像題主說的那樣:「一言不合,人頭落地,乾淨利索」。

項羽殺宋義端的是乾淨利索,但卻不是「一言不合」那麼簡單,而是因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宋義嚴重威脅到了項羽的政治生命甚至是人身安全。

項梁死後,項氏立起來的那個一向不安分的楚王小熊心突然找到了機會,迅速的清除了項氏在軍中的勢力,扶持自己的勢力。

他先是奪了項氏和陳勝故將呂臣的兵權「自將之」,為了安撫呂臣,「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給實權而不給兵權。但是對於功勞最大的項羽,在奪了他的兵權之後,反而只給了乙個「魯公」的空頭銜,既無權又無兵。

另一方面啟用了劉邦、宋義,這些跟項氏不穿一條褲子的人,「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宋義後來救趙的時候被任命為「上將軍」,在項羽之上。

此時,我們可以看到,項氏叔侄殺縣令、過江東,辛辛苦苦打下的一片江山,轉眼就歸了別人,反而作為大功臣的項羽被處處排擠在外,眼看著他的政治生命就要結束了,這對素有雄心大志的項羽來說當然是不可忍受的。

救趙大軍行至安陽以後,宋義「留四十二日不進」,美其名曰「承其蔽」,實際上就是逡巡不進、坐以待趙國斃。項羽屢諫不納,宋義甚至下令說:「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彊不可使者,皆斬之」,這很明顯就是針對項羽。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項羽殺宋義的理由有三。第一,為國家公義,為了拯救趙國殺宋義;第二,為了項氏和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及滅秦理想殺宋義;第三,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有備則製人,無備則制於人」,為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宋義也得死。

有了這三個殺宋義的理由,項羽當然不會遲疑,「即其帳中斬宋義頭」,一刀斃命,絲毫不拖泥帶水。

4樓:溪流

劉邦在鴻門宴上謙卑地對項羽說: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劉邦與項羽曾隨項梁戰於河南,當時兩人是並肩作戰的戰友。

後來章邯集中秦軍,重創楚軍並殺項梁。這時劉邦、項羽智以為秦軍強大,就與呂臣引兵向東撤退到彭城附近。這時的項羽還不是西楚霸王,他還是知道害怕,可以忍讓的。

項羽、呂臣駐兵彭城周圍,劉邦駐兵碭。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候,將碭郡兵。

同樣是殘兵敗將,但呂臣與劉邦被任用,而項羽卻失去兵權。懷王是在經營自己的勢力,以對抗項氏。這對於項羽來說,是不公平的。

他本就不在乎懷王,因為有叔父項梁所以他才忍受。但現在叔父不在了。

宋義是被自己救過的人坑死的,當初項梁與秦軍作戰,一路長驅。就傲慢起來,宋義勸他,項梁不聽。宋義就離開項梁,路上遇到齊使高陵君。

宋義說:"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

"後來高陵君見到楚王就讚美宋義,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

″於是懷王讓宋義作上將軍,項羽為次。高陵君是好意。

但讓宋義去制約項羽,宋義的死不可避免。宋義的權力來自於上級賦予,而非真正握著槍桿子。

宋義的謀劃是坐觀虎鬥,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蔽;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夫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而運策,公不如義。秦疲則破之,秦敗則西進入秦。

至於趙國存亡,宋義不關心.項羽在宋義這裡感到束縛,但宋義卻沒有項梁威信。這種拘束,項羽要掙脫,所以宋義必須除去。

這時項羽還是有所顧忌的,所以他找了一堆理由說服自己。

"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飢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並力攻秦,乃日:'承其蔽′,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

趙舉而秦強,何蔽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這真是欲加之罪了).

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吱唔(誰敢不服,不服就"被謀反"),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謀亂。

"這句話正是順應了項羽內心。一是沒有人能束縛我,懷王都是我家立的。二是否認這一點的,是亂臣賊子,都該死(包括懷王)。

項羽成為上將軍後,沒有了束縛,行事就無所顧忌起來。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他不在乎部隊傷,也不制定作線計畫,就憑勇力。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

他的無所顧忌,睥睨一切,使士卒也激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使徒眾捨生忘死,不顧一切。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諸葛亮說:萬人必死,橫行天下。但這種戰術也存在巨大問題。

但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項羽召見諸侯軍,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項羽更加地堅信強力可以掌握一切。他對懷王的命令,是不屑的.所以劉邦的關中王,他不承認。

劉邦知道,項羽是通過否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來否定懷王。劉邦若堅持,就是"懷王羽翼"。所以劉邦卑下地承認錯誤,承認了項羽諸侯上將軍的地位。

可以說"鉅鹿一鴻門會議",確認了項羽以軍事強權為支撐的統治秩序。

所以劉邦是新秩序的擁護者。他赴鴻門,與諸侯軍赴轅門無異。

5樓:大虞太史令

提起項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鴻門宴了,很多人認為鴻門宴不應該放走劉邦這個大敵,認為項羽優柔寡斷。

但是這都是一種錯誤的誤讀,《史記》裡面說的,和我們知道的是兩回事。

第一就是為什麼項羽要在鴻門宴前攻打劉邦,很多人都認為劉邦先入關中,當了關中王

這一點倒是沒有錯,但是這不是項羽要打劉邦的主要原因,我們來看史記裡面是這麼說的。

行略定秦地 。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項羽遂入,至於戲西。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

這不是因為劉邦先入關中,而是劉邦憑藉關隘,準備和項羽分庭抗禮,這才讓項羽大怒。

至於曹無傷的話,項羽是沒有相信,曹無傷說:「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這話表面上看是曹無傷挑撥,但是後面范增的話才是關鍵。

范增告訴項羽:「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採,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曹無傷和范增的話相反,珍寶全被劉邦要了,當乙個關中王,而范增告訴項羽,劉邦沒有要珍寶,是想要天下。

大家都知道范增在項羽手下的位置,被尊稱為亞父,項羽肯定是聽范增的而不是聽曹無傷的話,這也是後面項羽出賣曹無傷的原因。

第二鴻門宴是誰辦?

很多人都以為是項羽提出的鴻門宴,而我們看前面,項羽已經準備攻打劉邦了,怎麼還會請劉邦吃飯呢?

仔細一看,其實是項伯提出來的,他對劉邦說:「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這件事出乎項羽的意外,這個鴻門宴是劉邦集團的策劃,打了項羽乙個措手不及,項羽接下來的表現也證明了一點。

鴻門宴雖然表面上項羽是主人,其實項羽十分被動,他失去了乙個攻打劉邦理由,而且他也不好在宴會殺劉邦。

劉邦是來謝罪的,項羽就只能聽他解釋。

第三鴻門宴上項羽想不想殺劉邦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說項羽優柔寡斷,其實他們都沒有看到問題的本質,項伯在昨天晚上就告訴了項羽:「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

」劉邦先進關,項羽要是殺了他,會被人嘲笑不義,到時候諸侯就寒心了。

項羽當時思索厲害關係,就答應了項伯,所以范增幾次示意,項羽都沒有動手。范增這時候不清楚項羽已經有了謀劃,所以才會生氣。

至於項燕,項羽想法是能殺了最好,不能殺就算了,所以他也沒有阻止。

第四項羽在鴻門宴為什麼不想殺劉邦

這裡要結合史書完整的看,項羽這時候心中已經有計畫了,所以不用必須殺了劉邦。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

「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 王巴 、蜀、漢中,都南鄭 。

這件事距離鴻門宴不久,若是鴻門宴項羽不能認識到劉邦的危害,怎麼又會在這時候懷疑劉邦有當天子的心。

所以六廢認為,在鴻門宴上,項羽都已經有了這個陰險的主意,這樣就可以控住劉邦,又可以不讓諸侯有藉口為劉邦打抱不平。

這個計謀就當時來說,的確是乙個好的計策,比起殺掉劉邦,面臨的風險要小很多,可惜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劉邦得了乙個韓信,三秦王又太水,這才讓項羽的計畫失敗。

如何評價「一言不合就上三觀」這個現象?

用 三觀不合 這個理由解釋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對方,多好!既沒有攻擊對方是錯的,也沒有證明自己說的就是真理,難道要說 你人品有問題,我和你談不來 這個世界才好看?人際關係高情商的表現就是 行就行,不行就不行。合就合,不合就不合。比這更高情商表現就是 我還肯給你乙個合情合理,不傷大雅的理由。要知道,世界上...

一言不合被辭退,我的問題還是老闆的問題?

白白 你是在什麼場合做出這樣的回答比較重要,如果是不合時宜的時候表達正確的觀點,也算是一種錯誤吧。考慮下自身還有什麼需要提公升的,不然以後的工作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crazy man 你們老闆僅僅就因為你說了一句浪費機會成本就說你對公司不忠誠,然後說要辭退你,即使這次你和他解釋清楚了,那下次呢?搞...

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一言不合就開房?

南牆 我是女生,有男朋友。但我也不理解這樣的。我覺得女孩子就應該潔身自愛。我談戀愛之前就跟男朋友約法三章。初吻和第一次我都想留到結婚,他也尊重我。 你怎麼知道人家發上了關係?開了房就發生了關係?你有什麼證據呢?追求刺激?追求錘子,可能人家只是兩個人想找個沒人的地方談談心不行嗎?別把所有人都想的那麼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