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 官渡之戰 是怎麼樣的?

時間 2021-05-10 02:06:43

1樓:

曹操的主力部隊是他改編的青州黃巾軍,數量很多,這部分人馬應該在十萬人左右。

個人觀點,曹操派一半上前線戰場,其餘留守各區,那麼官渡之戰曹軍兵力應該在4—5萬人左右。

袁紹這邊,《資治通鑑》「紹簡精兵十萬、騎萬匹」的說法較可信。

所以官渡之戰兵力數量應該是1:2的比例差不多

2樓:劉秀

說個題外話

官渡之戰後袁紹沒多久重病去世

在袁紹幾個兒子互相內鬥和有帶路黨的情況下

操老闆還花了好幾年平定河北

如果袁紹長壽死誰手?

尚未可知。

3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0·咸寧)曹操軍隊以少勝多、大敗袁紹軍隊的官渡之戰發生於200年。

(2016·宜昌)公元200年,曹操軍隊奇襲袁紹軍隊在烏巢的糧倉,繼而以少勝多擊潰袁軍主力的戰役是官渡之戰。

@熊向偉 曹操出身宦官世家,袁紹出身官宦世家。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公元199年,袁紹挑選精兵十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公元200年,曹操發起攻擊,擊敗袁軍,順利退回官渡;當時曹操兵少糧缺,士卒疲乏,曹操聽取許攸奇襲烏巢,擊潰袁軍主力。

4樓:紙上談兵一書生

袁紹以正合,曹操以奇勝。

袁紹在官渡之戰前期的表現中規中矩,基本上就是以勢壓人。曹操確實很牛,抓住機會佔了些便宜,但沒能改變大局,所以還是被壓著打,直到火燒烏巢,才一舉逆襲。

但袁紹逆風時的表現就明顯是處置失當,被吊打得大敗虧輸。

後人說史,往往是帶著上帝視角,已知結果倒推原因。對於失敗者,任何一點做的不完美的地方都可以作為攻擊點,把他黑得像白痴一樣;而對於勝利者,就吹得神乎其神,好像其未卜先知一樣。

但這世界上哪有完美的計策和人,更沒有能操控世界的人,勝利者也不是沒有缺點。

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戰爭嘛,就是雙方盡可能少犯錯誤防止失敗,並盡早發現和利用對方錯誤取得勝利。高手對決,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另,不要小覷古人,能在青史上留名的除了個別奇葩外,沒有等閒之輩。

5樓:三代下一人

曹操與袁紹分營相當,兵力差距並不大。但合戰不利,被袁紹打的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可以說天下精兵盡出趙地,論戰鬥力袁紹的河北兵比曹操兵強很多。但因為官渡野戰是擊潰戰,所以曹操可以收聚殘兵。

——官渡合戰後四方瓦解,因為曹操治下大多數認為官渡合戰之後,曹操必輸。其實若不是許攸叛變,曹操已經完了,當時只剩下半月糧草了。當然曹操還有一線機會,比如假設荀諶是內應。

6樓:常司彧

我看見好多人說【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不可信

我卻以為可信,這句話的意思被理解錯了。結合前文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

曹操【兵不滿萬】是在八月的一次袁紹的進攻之時 【時】表明是這個時間點上【兵不滿萬】 這個記錄沒有說明很多事情所以造成誤解

其一這裡曹操【兵不滿萬】並非是曹操的總兵力而是曹操此時死守官渡的兵力

其二曹操的主力此時不在官渡而是分出去了

【太祖與袁紹久相持於官渡,紹遣劉備徇〈氵隱〉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仁曰:

"南方以大軍方有目前急,其勢不能相救,劉備以強兵臨之,其背叛固宜也。備新將紹兵,未能得其用,擊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

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

【(徐晃)與曹洪擊〈氵隱〉強賊祝臂,破之,】

曹操在官渡被圍之時袁紹分軍襲擊曹操後方曹操採納曹仁建議分軍處理

曹仁【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

正是在曹操分軍出去的同時袁紹展開了一次對官渡的進攻正是在這次進攻時

曹操留守官渡的兵力【兵不滿萬】

7樓:歐小生

根據某大神邏輯,歐洲是乙個洲,非洲也是乙個洲,所以歐洲和非洲的實力應該是相等的

老曹和袁紹的實力差距嘛,好說:

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闢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崔琰傳》

「袁本初鎧萬領,吾大鎧二十領;本初馬鎧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軍策令·曹操》

8樓:

兵力這東西是沒辦法具體考據的。《武帝紀》「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當然是誇大之詞,然而裴松之從曹操起兵開始一本正經地考證曹操的總兵力也是文不對題。明明《武帝紀》前文說的是官渡大營的總體情況,接下來才是「時公兵不滿萬」云云,拿這個質疑袁曹雙方實力非常搞笑。

某大溼從州的數量推出袁曹雙方實力相同、勢均力敵也是醉。

失敗者固然在史書上沒有話語權,但也不意味著勝利者可以隨意書寫。有人說 @沉默 的答案缺少必要的論據,那我就補充一下好了。

《賈詡傳》: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

"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

"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

"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

"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

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

《文帝紀》:壬午,復潁川郡一年田租。【魏書載詔曰:

"潁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遠近顧望,而此郡守義,丁壯荷戈,老弱負糧。昔漢祖以秦中為國本,光武恃河內為王基,今朕復於此登壇受禪,天以此郡翼成大魏。

"】《程昱傳》:袁紹在黎陽,將南渡。時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聞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昱不肯,曰:"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

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願公無疑!"太祖從之。

紹聞昱兵少,果不往。

《李通傳》:帝踐阼,諡曰剛侯。詔曰:

"昔袁紹之難,自許、蔡以南,人懷異心。通秉義不顧,使攜貳率服,朕甚嘉之。《趙儼傳》:

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惟陽安郡不動,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儼見通曰:

「方今天下未集,諸郡並叛,懷附者復收其綿絹,小人樂亂,能無遺恨!且遠近多虞,不可不詳也。」通曰:

紹與大將軍相持甚急,左右郡縣背叛乃爾。若綿絹不調送,觀聽者必謂我顧望,有所須待也。

9樓:淚痕春雨

在說官渡之戰前,我們先說一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三國歷史上最著名戰爭之一,但是因為赤壁之戰的三大主角,都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所以對於赤壁之戰,魏、蜀、吳三方都有記述,而《三國志》作者陳壽也沒有強行統相關記述,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三個不同的版本。

按曹操一方的記述,赤壁之戰的規模很小,因為戰爭剛剛開始,就因為發生大瘟疫以曹操就主動撤軍了。[注]

[注]: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按劉備一方的記述,赤壁之戰大約是這樣的。那就是劉孫聯軍大敗曹操、火燒曹操戰船;然後呢,曹操遇到大瘟疫,所以主動撤軍了。[注]

[注]: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按孫權一方的記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決定撤退,在撤退前,曹操自己燒了無法撤走的戰船;然後呢,曹軍遇到大溫疫,死傷過半。[注]

[注]: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近,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如果看這三方的記述,大家肯定會覺得,赤壁之戰遠沒有我們熟悉的版本多姿多彩。

我們熟悉的那個赤壁之戰版本,是出自什麼地方呢?主要藍本,大約是出自《三國志.周瑜傳》,定型的版本自然是出自《三國演義》。

事過千年,哪種版本的記述可信呢?我們很難說清楚,但是從這裡,我們大約可看出歷史傳播的乙個規律,那就是越戲劇性的內容,越容易廣為流傳。

為什麼在說官渡之戰時,我們會先提到赤壁之戰呢?這是因為官渡之戰的主角之一袁紹,徹底喪失了話語權,所以官渡之戰只能由曹操一方去說了。在這種背景下,曹操一方自然是想怎麼寫,就可以怎麼寫了。

於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就這樣誕生了。

總而言之,袁紹當時有兵十萬;曹操一方呢,連一萬都不夠。最後曹操打敗了袁紹。[注]

[注]: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觽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看到曹操一方這樣信口胡吹,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都覺得有點不著邊了。因為,曹操混了這麼多年,而且玩了半天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大決戰的時候,連一萬軍隊都集結不起來,誰信呢?關鍵是,以幾千人對抗十萬大軍,還能打成史書上說的那種樣子,恐怕也就騙騙毫無軍事常識的人。

[注][注]:臣松之以為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征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

夫結營相守,異於摧鋒決戰。本紀雲:「紹眾十餘萬,屯營東西數十里。

」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竊謂不然。紹為屯數十里,公能分營與相當,此兵不得甚少,一也。

紹若有十倍之眾,理應當悉力圍守,使出入斷絕,而公使徐晃等擊其運車,公又自出擊淳於瓊等,揚旌往還,曾無抵閡,明紹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 諸書皆雲公坑紹眾八萬,或雲七萬。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而紹之大眾皆拱手就戮,何緣力能制之?

是不得甚少,三也。將記述者欲以少見奇,非其實錄也。因為官渡之戰,主要是以曹操一方的視角所寫,所以真正可信的內容,恐怕也就是基本的歷史事實,其它內容,恐怕都要大打折扣了。

我們拋開那些雲遮霧罩的歷史細節,只關注那些最基本的歷史事實,自然會發現,當時的袁紹與曹操實絕對是勢均力敵的對手。

當時的袁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曹操佔據著兗、徐、豫、司四州。

大漢帝國一共十三個州,他們兩個人各佔四個,一共佔了八個州。無論從哪個角度,他們也是勢均力敵的對手;而與其它對手相比,無論從哪個角度,他們都是標準的巨無霸。袁紹、曹操各佔四個州,其它實力派,最強的也無非就佔據乙個州罷了。

總的來說,這只是一場勢均力敵的天下爭霸戰。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袁紹,依然是勢均力敵的對手。如果有什麼改變,無非是以前袁紹處於攻勢,現在曹操處於攻勢罷了。

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還是佔據著從前的地盤,而袁紹依然佔據著從前的地盤;雙方的整體實力並沒有任何改變。

[注]:自將攻袁譚,大破之,譚奔平原,嬰城固守。尚圍之急,譚遣辛評弟毗詣曹操請救

此時據官渡之戰結束,已近四年時間了。

而袁紹集團的敗亡,更是官渡之戰結束五年後的事。

其實,只要我們拋開雲遮霧罩的細節,只看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就會發現,官渡之戰遠沒有史書說得那樣邪乎。

第一、兵力對比,就沒有傳統史書說的那樣誇張。因為雙方各佔四個州,就算實力有點差距,也不可能差的那樣懸殊。

第二、戰爭結果,也沒有史書說得那樣誇張。因為戰爭結束後,雙方依然各佔四個州,整體實力並沒有發生實質改變。

[注]:自將攻袁譚,大破之,譚奔平原,嬰城固守。尚圍之急,譚遣辛評弟毗詣曹操請救。

說起官渡之戰時,傳統史書總會說到這樣乙個故事。

故事大意是,在官渡之戰拉開序幕後,曹操決定率軍進攻劉備。對於曹操這種行為,曹操的下屬,都表示不理解,因為我們現在的主要敵人是袁紹,我們卻去打劉備,萬一袁紹率軍過來,我們可怎麼辦啊?[注]

[注]:操欲自討劉備,諸將皆曰:「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

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後,若何?」問題是,不抓緊時間解決劉備,在曹操、袁紹正式決戰時,劉備突然在東部捅曹操一刀,曹操恐怕當時就有崩盤的可能性。所以曹操認為必須得解決劉備。

[注][注]:操曰:「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最後,郭嘉勸曹操說,袁紹優柔寡斷,即使聽到我們進攻劉備的訊息,也無法迅速採取行動;劉備在徐州立足未穩,只要我們迅速進攻,就可以一舉把劉備擊敗。於是,曹操決定大舉進攻劉備。[注]並且真的大敗了劉備了。

[注]:郭嘉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操師遂東。

單純的看這段內容,郭嘉的分析判斷,實在是高人一籌。問題是,傳統史書隨後又加入一段故事,於是郭嘉的分析判斷,就有些不倫不類了。

話說,聽到曹操率軍東征劉備的訊息,田豐勸袁紹趁機大舉進攻曹操。但是袁紹的兒子病了,所以袁紹拒絕出兵。對此,田豐氣得大呼小叫。

因為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就因為這種無厘頭的原因錯過了。這叫什麼事呢?[注]

[注]:操師遂東。冀州別駕田豐說袁紹曰:

「曹操與劉備連兵,未可卒解。公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紹辭以子疾,未得行。

豐舉杖擊地曰:「嗟乎!遭難遇之時,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事去矣!

人們在說袁紹無能時,常常會提到這個故事。

對於這個故事,我可以肯定說的,它就是乙個民間故事、或是乙個政治宣傳的段子。

首先,人都有美化自己的傾向,就算袁紹因為這種無厘頭的原因拒絕出兵,怎麼可能直接說出來呢?

其次,按這個故事的說法,曹操這次軍事行動之所以有驚無險,就是因為袁紹的兒子突然病了,關鍵是袁紹一時腦袋進了水,竟然因為這種原因,放棄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現在的問題來了,郭嘉怎麼知道袁紹兒子,會在這種關鍵的時候突然生病呢?如果郭嘉連這都能算出來,郭嘉豈不是成了神仙?

更主要的是,如果郭嘉在勸曹操採取軍事行動時,把成功的希望寄託在對手是個二傻子(會犯極盡幼稚的、不可思議的錯誤)之上,郭嘉能是乙個優秀的謀士嗎?

許多歷史故事,大約只是為滿足讀者的廉價優越感。

這種歷史故事,總是不厭其詳的告訴大家。只要你的智商只要正常,你就可以稱雄天下。比如,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

就是因為袁紹是乙個二傻子,最簡單而言,你說在曹操討伐劉備時,乙個有正常智商的人,誰會犯袁紹這種錯誤呢?

所以,這種故事看多了,人難免會有穿越的衝動,因為回到這種遍地都是傻子的年代裡,你隨便玩點小聰明,就可以稱雄天下了。

傳統史書,總是這樣乙個勁的醜化袁紹。但是醜化袁紹的結果,也會讓曹操比較尷尬。因為曹操讓乙個好像二傻子的袁紹,打得差點崩了盤,你說曹操算什麼呢?

所以大家在醜化袁紹的時候,自然只能乙個勁的誇大袁紹的實力;於是曹操坐擁兗、徐、豫、司四州,玩了好多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在關鍵時候,竟然只能領著不到一萬軍隊,和袁紹十萬大軍去決戰了。

說起官渡之戰時,傳統史書都會說沮授、田豐之類的人如何了不起。而襯托袁紹如何的不堪。

其實呢,袁紹之所以會兵敗官渡,很重要的乙個原因,就是袁紹手下有沮授、田豐之類的人;而曹操手下沒有沮授、田豐之類的人。

這就好像,兩個勢均力敵的團隊在打比賽。

一方的人都齊聲高呼,我軍威武、敵軍渣渣,我軍必勝、敵軍改敗!

另一方呢,卻始終有人站在前面公然高呼,大事不好,我軍要完!大事不好,我軍要完!

你說哪方會勝呢?

官渡之戰開始後,曹操一度讓袁紹打得都快絕望了,要不是荀彧等人給曹操打氣,曹操沒準就放棄官渡,退守許昌了;[注]而且曹操一方認為袁紹會取得勝利的人,更是多的去了。[注]

[注]:操眾少糧盡,士卒疲乏,百姓困於徵賦,多叛歸紹者。操患之,與荀書,議欲還許,以致紹師。

[注]:操收紹書中,得許不及軍中人書,皆焚之,曰:「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

我們必須得知道,袁軍取得這種勝利的背景,是田豐、沮授那種重量級人物,一再發表沮喪士氣的言論,甚至寧可撤職[注]、牢底[注],也絕不積極支援袁紹打官渡之戰。

[注]:授臨濟嘆曰:「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

」遂以疾辭。紹不許而意恨之,復省其所部,並屬郭圖。{注]:

曹操還軍官渡,紹乃議攻許,田豐曰:......。紹不從。丰強諫忤紹,紹以為沮眾,械系之。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如果田豐、沮授在此過程中,都積極協助袁紹,結果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是肯定會比這更好一點吧;問題是好一點的結果,就是有可能把曹操當時打崩盤了。

官渡之戰即將開始時,曹操一系的孔融,大約也想扮演田豐、沮授的角色,總而言之,開口就是敵軍威武,我軍渣渣,如果開戰,我軍必亡![注]

但是孔融的這種論調,根本沒有人敢響應,而且被荀彧當場打臉後,孔融也不敢發表這種論調了。[注]

[注]:孔融謂荀曰:「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忠臣也,任其事;顏良、文勇將也,統其兵。

殆難克乎!」[注]:彧曰: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顏良、文,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如果曹操與袁紹開戰後,孔融也是一副寧願撤職、坐牢,也要誓死告訴大家,敵軍威武、我軍渣渣,一旦開戰,我軍必亡!

而且還有重量級人物,也跟著孔融你在東邊唱,我要西邊和,我估計曹操也無法撐過官渡之戰。

因為兩軍作戰,士氣是非常重要的。在開戰後,一方陣營的高階重量級人物,都公然散播這種失敗的言論,而且還被大家認為他們很有遠見,這意味著什麼,大家可以想象。

真實的董卓是怎麼樣的?

扎維耶小丑 考察董卓應該分2個階段。董卓死時,其母 年九十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結婚比較早,董卓上面有個哥哥,下面有個弟弟,按常理推測,董母應該在20 30歲間生下董卓,這樣董卓死時年齡就在60 70左右。他算是名副其實的 老年人 了。在這個年齡段,三國最出名的幾大扛把子都是什麼表現?劉備因怒興兵,梭哈...

怎麼樣可以活的真實?怎麼樣才算活的真實?

37.2 曾經我也這樣想過,如何活的真實,活的像自己。但是你會發現生活幾乎不會給你這樣的可能性。你只有一步步讓自己趨於你所想成為的人,才大概會活出點自己的樣子。 瓦耶昔拉 這是個哲學問題,如何活出真我。我想這也是很多世人都在追求的理想人生。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覺得先要搞清楚人生的意義,個人價值觀,...

潭州學院的真實面目是怎麼樣的?

星星與泡泡 讓我來,我可以,剛剛經歷這東西。真的是無敵了。他們誇的天花亂墜,說請了行業大師楊諒這些級別的。然後 就開始說掏錢的事了。我乙個今天被中介騙兩百的窮逼我不配好嗎 然後我就一直說我算了吧,我打算委婉拒絕一下下,結果就是她開始有點纏上來,一直勸你你需要這堂課。這不是課不課的問題,你家網上評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