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史書上寫書人的評價?

時間 2021-05-09 14:58:14

1樓:秀才

評價是時代的產物,個人受所處層次和年代影響,評價僅供參考,出發點和考慮問題角度不同。近代典型代表郭沫若,建國前後的不同角色導致思想觀念差異很大

2樓:閃亮的日子

前面有乙個答主說得很好,史官不但記錄歷史,而且也有自己的史觀。所以在記錄歷史的時候,難免會心有所思所想,然後把這點感悟寫下來,形成自己對某人或某事的評價。另外像《資治通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司馬光就是要將自己的理解評價寫下來,引導皇帝,這種評價也是有目的的。

至於如何看待這種現象,個人覺得還是要多讀書,多思考,多看看其他人是怎麼評價的,從多個角度去解讀歷史,然後綜合形成自己的理解。另外在讀的時候,你自己也肯定有一些想法啊,然後再看看史官的評價,和你自己的一比較,是不是有一種和古人交流的感覺呢?我自己在讀通鑑的時候,就是這樣,如果那些古代的史學家和我有一樣的想法,我就會覺得,哇,原來你也這樣想啊。

讀史還是很有趣的。

3樓:奇怪蔗

「史臣只要負責記錄事件就好了,為什麼他們都喜歡自己評價一番呢?」

那是因為乙個歷史學者不僅僅要博古、通史實; 也要有自己的「史觀」。 而史臣作為乙個曾經有著鮮活生命的人,寫作時也難免會帶入自己的道德標準和好噁偏見(外加很多身不由己的因素)。

誰看得順眼些就多花些筆墨褒揚, 誰瞧著討厭就多吐上幾口唾沫,都很正常。

對於讀史者的答主,需要的是加強自己的判斷能力,批判性閱讀,培養critical thinking。

讀史,不僅僅在於「讀」還在於「認識」。

正史也好,野史也罷,讀者都在閱讀別人的「堅信」「質疑」和「好噁」,但也同時要形成自己的歷史觀。

要知道,對於與古人隔著千百年的我們來說,歷史永遠只是在「求真」的過程,而非真的研究事實。

擁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多查查資料,自然知道什麼東西「不可信」而什麼「比較可信」了。

當你分得清楚「主客觀」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力,什麼別人的蓋棺定論、先入為主就都不是問題啦。

4樓:萃豐

凡涉及人物評價的,不免雜入個人、時代的偏見在裡面。嚴格來說,這部分不是「歷史」,而是「歷史評價」。關於這個,引用清華大學法學院周光權教授的乙個說法以資參考:

法律不是真理,只是一種價值取向。

歷史評價和法律一樣,不是「真理」,只是代表了一種「價值取向」、

史書上一些本應該沒人知道的內容怎麼被記載下來的?

燈火闌珊 對歷史人物的細節描寫,其材料出自本人 親人 後人 鄰居 朋友 或傳聞。史官記載的與本人肯定有不同。就是本人所述,也會下意識或有意識將自己描述的很好,其它人對於名人會有一定的吹覷,誇大其辭。因此史書上對於人物的誇張性描述或某一展其特異的事件,基本都有虛假成份。如記載始皇帝生父可能是呂布韋的,...

遇到這種人該怎麼看待或評價。

guo532527596 乙個人如果只對你乙個人很好,而對其他的人都不好,說明這個人本性也不怎麼好的,如果乙個人對你好,對其他的很多人也好,只是對少部分人不好,那說明他的人品還是不錯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乙個人對你不好,而對其他的人又蠻好的,這種情況下你就要反省自己做人了。乙個人如果對其他人不好,只是...

周圍人怎麼看待intj?

周圍三個ISTJ都看不起我,他們很善於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於到了狂妄的地步,他們喜歡輕蔑,認為我智力不足。但我就是喜歡在他們面前表現出生活不能自理的樣子,以便讓他們服務於我INTJ。覺得很高冷內向 發現挺接地氣挺沙雕的 覺得腦迴路清奇,有一些迷惑操作 毒舌但說的很有道理 對理性睿智表示羨慕 崇拜?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