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木牛流馬真實存在麼,是神話了麼?

時間 2021-05-08 11:37:38

1樓:真三三無

木牛流馬包括木牛和流馬。

根據中國歷代戰爭史的猜測,木牛可能類似於四川礦工在山間使用的推車,在山道鋪以軌道,這樣就可以在山路暢行無阻。

流馬則肯定是小船之類。

2樓:578578

流馬我沒見過。木牛其實就是獨輪車,它有多牛?直到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在中國南方山區農村或者是大多數農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還在用。在接近兩千年前你能說它不是劃時代的設計?

3樓:WYH

木牛流馬是肯定有的。三國志等一系列的典籍都有寫,但是肯定不會是三國演義裡面那個不消耗能量全自動的木頭牛。應該只是諸葛亮改進後用以提高運輸效率,節省人力的一種運輸工具

至於木牛流馬的樣子也未必真像史書記載一樣,它不一定外觀非得像牛或者像馬,甚至可以不像任何動物。中國古代一直有用動物比喻的習慣,你可以看看山海經,裡頭的奇怪動物基本都是用一種常見動物形象模擬。至於這個木牛流馬的形象可能只是用來比喻用途或者大致相同的位置,畢竟牛和馬也是運輸工具,牛載重大速度慢,馬正好相反,這恰好木牛和流馬兩種工具相同,木牛同樣比流馬載重大但是速度上效率上有欠缺。

至於牛腳牛足或許只是比喻木牛流馬上起到相同效果的部分。沒準木牛流馬的"足"就是輪子。就像我們常見的汽車也有說頭部,屁股之類的形容。

但是汽車並不是有乙個動物的頭有乙個屁股啊。

4樓:metatron

我理解就是獨輪車。蜀道窄。大馬車通行不方便。

獨輪車方便運輸。但是需要特別訓練一批推車手。諸葛亮訓練了一批推車老漢。

但是魏國兵不會老漢推車,所以推起來比較難。(有條件的可以去試一下獨輪車,尤其是搭載重物之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

5樓:董休昭

存在!《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生運。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十年:亮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

《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

《諸葛亮集》記載:作木牛流馬法曰: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板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公尺二三鬥…

除了《三國志》其它書籍也有記載。比如《通典》記載:亮集督運廖立、杜叡、胡忠等,於景谷縣西南二十五里白馬山推意作木牛流馬。

《元和郡縣志》記載:木馬山在景谷縣西南二十五里,諸葛亮之出祁山也,作木牛流馬以供運,於此造作,因以名焉。

《全三國文》卷六十二載蒲元《與相葛亮牒》:元等輒率雅意作一木牛,廉仰雙,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載一歲之糧也。

《諸葛忠武侯故事》引用《後山從》記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也。

《事物紀原》記載:諸葛亮始造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是,民間謂之江州車子。

《稗編》記載: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蓋巴蜀道陽,使查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而民間謂之江州車子。按《後漢書·郡國誌》巴蜀有江州縣,疑亮始作之於江州縣,故後人以為名也。

對此澍按認為:武侯作木牛流馬在景谷縣,景谷今之廣元縣地,非江州也。江州水路,運糧不必車,且《蜀志》引亮作木牛流馬法詳,與獨輪車制絕不相類,是高、陳、唐三說皆誤。

惟木牛流馬僅為蜀所利用,且諸葛亮死即無繼作者則亦不過歷史上之奇器而已。舟之艙容五百斛者即為大舟。

神話倒不至於,畢竟是諸葛亮在百忙之中抽空改進的運糧工具。只是沒有《三國演義》說得那麼神奇。不過,羅貫中也不是完全虛構。

據《祖沖之傳》記載:祖沖之精通音律棋類等,當時獨一無二,沒有誰能夠成為他的對手。因為諸葛亮造有木牛流馬,於是製造一種器物,不用憑藉風和水,裝置上機關自行運轉,不費人力。

6樓:大內義興

看的哪本天書覺得木牛流馬是神話?還神話人物!

木牛流馬就是輜重車輛,尤其是流馬,縮小化後更適合在秦嶺棧道上行進的輜重車輛。

一般兩漢輜重車輛的運載量是25斛(石),需要6人運輸,日行30裡左右,但棧道狹窄,6人在棧道上行進,面積比較啊,行進困難,所以諸葛亮就對輜重車輛進行改進。

《三國志諸葛亮傳》明確記載了諸葛亮在231年四伐使用了木牛,從運載量來看,木牛個頭還是比較大的,據說「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能夠「載一歲糧」,按照1人份計算,以「一人三百日食,用糧十八斛」的小斛為下限,又以古代男丁「歲食三十六石」為上限,木牛的運載量大約在20斛-36斛之間,日行20多里。

或許是木牛比較大,到了234年的五伐,《諸葛亮傳》又明確記載諸葛亮改用了流馬,流馬的運載量變成「方囊二枚」,而「每枚受公尺二斛三鬥」,也就是差不多近5斛,運輸應該是1人(猜測估計)。

顯然,相比普通輜重車輛和木牛,諸葛亮在234年五伐使用的流馬的運載量和運輸人員是大大減少,顯然是更適合在狹窄棧道上運輸。

此外,木牛流馬的意義在於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過往在棧道上運輸糧草,全靠人力揹負糧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時說「精兵五千,負糧五千」,而諸葛亮四伐五伐,分別使用了木牛和流馬,因為帶了輪子,所以說是「人不大勞」。

兩漢普通輜重:運載量25斛(石),運輸人員約6人,日行30裡左右。

諸葛亮的木牛:運載量20斛-36斛(石),運輸人員數量不知,日行20多里。

諸葛亮的流馬:運載量近5斛(石),運輸人員估計1人,日行約20多里(估計)。

至於叫木牛流馬,我覺得木牛流馬是意指輜重的體型大小,木牛為大,流馬為小,而流馬類似於獨輪車之類的運輸工具,把輪子說成「前後四腳」,把頭部搞成動物造型,來增加神秘感,考慮到古代的情況,也可以理解。

木牛流馬和神話沒關係,是諸葛亮針對地形,對原有的輜重車輛進行了改造,尤其是流馬,縮小化後使其更適合在棧道上行進,從而降低了棧道上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

(注)諸葛亮集: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

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公尺二斛三鬥。

(注)居延漢簡:入粟大石二十五石,車一輛輸甲溝候官......入粟大石廿五石車一輛居攝三年三月。

(注)九章算術:六人共車,車載二十五斛

@大內義興,以及我的歷史專欄,人欄兩開花:

修正漢末三國和一些歷史的偏差

7樓:黎得服

諸葛亮集裡面是有的

「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所以自然不是那種全自動機械裝置。

重點在於「雙者為牛腳、轉者為牛足」「牛仰雙轅」 可是是雙輪車。

中中國人很喜歡用動物做比喻。比如形意拳中的許多動物形並非是模仿動物而是用動物名套上去。動物只是乙個意思,在這裡可能是指示各個部件的組裝位置。

而牛馬作為主要運輸用具,故此以牛作為車名是說得通的。那麼上文的牛腳,牛舌什麼的,並不是指做出的牛的形象。可能整個車都不是牛的形狀。

三國演義自然是需要用全自動化的牛來走,所以央視三國演義也會這樣拍。

上古神話是否是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事件?

望道爭馳 按照現在人們的評判標準看,不能提供證據的東西都是虛構不存在的,在這一方面證偽無效。但放在乙個更長的時間線上看,神話應該就是真實發生過的事件的演化,而且是突破了後世出於統治與利益掩飾的真實事件的傳承。人們自己選擇了符合自己利益的歷史,乙個以人類為最優 為中心的 歷史 但真實的歷史可能並非如此...

三國時期的諸葛連弩和木牛流馬是真的嗎?當時的科技是什麼水平?

天可汗 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魏氏春秋曰 亮作八務 七戒 六恐 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亮集載作木牛流馬法曰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

三國殺存在能一打二的將麼?

jaaaaay 直接上圖,神甘一打三,兩把我都跳的很明確不是忠,不存在主忠內訌 一把是對面幾乎三白板,沒啥意思 一把對面馬鈞 覺醒孫笨,還算有點意思 Undefined鹹魚 壕將很多都能啊,留讚,獼猴,大寶,曹嬰,諸葛瞻,王元姬?襲羊羊,龐德公,徐榮,界權牌運好點也可以,以前經常孫權一挑二成功。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