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很少比較中外在取得同樣成果時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

時間 2021-05-29 22:42:19

1樓:想開點吧

這問題,說得容易,做起來極難。

舉個例子,美國失業率5%、中國失業率5%。從表面上看,都是100人中,有5個人沒有工作。

美國定義的失業人口來自調查5萬個家庭的勞動力總數和失業率,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你沒有工作、你在積極找工作。

中國失業率定義是到戶籍所在地街道辦理失業登記才算是。

兩者之間的統計手段差異,最終導致,美國的失業率在疫情期間可卡上公升到15%以上。

而中國疫情期間的失業率統計如下:

《2023年中國就業行業分析報告-市場現狀調查與發展戰略規劃》

2023年3月是疫情高峰期,本應該是失業人數最多的時候,但出現「不公升反降」的情況。

當然,我們國家也意識到這問題,未來將逐步優化統計標準。

那麼,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乙個核心問題,中外對照任何資料統計時,都會面臨統計誤差。甚至,在同乙個文字表達情況下,都會在統計者的角度看,形成極大的差異。

那麼「取得同樣成果時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的成本,存在極大的資訊不對稱。

比如中國公司、美國公司,成本對定義標準來自不同的會計準則:

中國會計準則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等法律體系檔案為標準。

美國會計準則來自」公認會計準則GAAP」,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制定。

通俗點來說考卷都不一樣,很難進行比較。

2樓:道似無晴

首先這個結論我是不贊同的,因為經濟的全球化其實本質上就是成本和收益尋求優化的結果。再者,從國家的角度看,確實會有一些關鍵性的成果是在不計經濟成本的情況下取得的,但如果把成本不侷限於經濟成本,國家的不計成本的投入也是在更高的格局下考慮了成本的。

為什麼我們很少看到沒有工作的人?

可能你給工作的定義設了下限吧,活著就是工作,那麼確實很少有人沒工作,因為這樣看來不工作等於活不長了,那麼人也就只剩工作了,在你的定義裡工作等於個人活下去,可是有些人工作是想讓更多人活下去,有些人工作是想讓自己活的更好些,有些人工作是想讓更多人活的更好些,這樣你看工作越來越多,社會才會發展,自己活下去...

同以表音文字為基礎,為什麼現代韓文中很少見到漢字,而現代日文中仍然保留了很多?

白龍輝 引用我在某美國網站看到的 跟南韓人打過交道的很多美國人對南韓人的看法 Korean people are proud people Many Koreans are ethnocentric racists.在下拙譯 南韓人很傲慢的!許多南韓人是種族主義者,相信自己的民族是最好的種族。南韓人...

為什麼在比較喬丹和詹姆斯的榮譽時,很少考慮打球年限?

咫尺天涯 怎麼看出來多打了很多年的?總得分超喬丹時詹姆斯第16個賽季。喬丹生涯打了15個賽季,去掉大傷的二年級和中途回歸的94 95還有13個賽季 黑字大司馬 因為年限長短不能客觀評價乙個人的能力。打個比方乙個球員打了十六年拿了三個冠軍,四個MVP,三個fmvp。另乙個球員十三年拿了六個冠軍,五個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