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宇宙中出現乙個跟太陽系一模一樣的環境,進化出的高等生命有沒有可能和人類相似或者接近?

時間 2021-05-29 22:17:47

1樓:守用

可能性基本沒有,生命的誕生過程中,到處都是過濾器,每個階段我們(從0到現在人)都巧妙地躲過了,或者說改變了。每次的選擇都是千萬選一,也許選擇會遠遠大於千萬。只要一次選擇不一樣,現在的我們也不可能一樣。

假如地球只有一歲

據科學家測算,宇宙已經度過了138億年。而地球迄今已度過46億個春秋。46億年的斗轉星移,滄海桑田,這顆星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與之相比,人生不過百年,我們幾乎不可能對以億紀年的巨集偉尺度形成直觀感受。

作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生命雖然短暫,我們的思維卻可不受束縛地穿越時空。早在宋朝,東坡居士就寫下「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看世界,天地萬物之興衰更替,其實都不過眨眼之間。

那麼,我們不妨效仿蘇軾,以一天代表1260萬年,把地球歷史濃縮成365天,在「眨眼之間」閱盡這顆星球的滄海桑田。

來,掀開這份地球「年曆」吧。

漫長的等待

1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地球誕生。

8天後,地球進入冥古宙[插圖]時期。此時的它,被熾熱的岩漿包裹著,仍是熱乎的,躁動的。過熱的地表,使水汽蒸騰,公升入空中,遇到冷空氣後,降雨出現了。

2月末,或是由於原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抑或是由於岩石中的結晶水分離凝聚,地球上出現了巨型水體,流入板塊運動形成的大洋地殼。從此,有了早期的海洋。

在宇宙射線、太陽紫外線、閃電和高溫的輪番轟炸、「牽線搭橋」之下,海洋中的氨基酸、核苷酸、單醣、脂肪酸等小分子結合起來,有機化合物出現了。

在這一年的前三個月,地球和宇宙中無數星體一樣,都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然而,有機化合物的出現為生命奠定了基礎。4月12日,得益於海洋提供的生化反應條件,地球終於結束了孤寂的獨居生活,迎來了原始生命。

然而,此時的生命,還只有最基本的新陳代謝和繁衍功能。

有細胞核的真核生物[插圖]開始在地球現身之時,一年已經過去一半。6月15日,這是動物誕生的起點。

在整個上半年,能在地球舞台上唱主角的,始終是大氣和大地,不斷掀起那天翻地覆的莫測巨變。相比之下,生命無足輕重。

生命的繁花

生命在演化,但起步階段極其漫長。直到8月2日,生命逐漸演化出四大界[插圖],多細胞生命初具雛形,原始的藻類也開始出現在海洋中。

不過,一些低等藻類在海洋裡出現,地球迎來了多細胞生物的時代。這些藻類都相對低等。要想見到海帶這類複雜的藻類,還要耐心等上一段時間。

11月19日,值得銘記。這一天大約是5億4200萬年前,地球發生了史上一樁重要懸案——寒武紀大爆發[插圖](Cambrian Explosion)。這一天,海洋生物蓬勃發展。

物種演化出了更強大的視覺系統,節肢動物、海綿動物、脊索動物等集體登場,古生代(Paleozoic Era)就此拉開了序幕。兩天後,寒武紀最具代表性的遠古生11月23日15時,乙個悲劇向地球襲來。受到伽馬射線暴(Gamma-Ray Bursts,GRB)的衝擊,地球突然迅速變冷,海平面也隨之下降,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插圖]開始了。

滅頂之災突如其來,把原本瀟灑自在的海中生物冰封在冰川之下,六成物種和這個世界說了再見。

慶幸的是,生命雖然弱小,卻很頑強,生生不息。無論遭遇多麼殘暴的大滅絕,總有一批新生命衝破黑暗,接管這個星球,這也是被多次驗證的自然規律。

11月27日,龐大的史前巨蠍(Megalograptus)現身了。樣貌雖然跟今天的蠍子相差不遠,但這些巨蠍身長2公尺、體重200千克,足以在當時的海洋中稱霸一方。此時,一部分生命開始從海洋向陸地進發。

在陸地上,以裸蕨(Psilophyton)為代表的一批古老植物開始蔓延。一切都似乎發展得不錯,但好日子並未持續多久。

11月最後一天,以腔棘魚(Coelacanth)為代表的總鰭魚類[插圖]開始演化。從骨骼排列上看,這些魚鰭跟今天脊椎動物的四肢相比差別很大,能支撐起魚類的身體在海底爬行。剛過午時,總鰭魚類已脫胎換骨,胸鰭和腹鰭分別演化成前肢和後肢,還擁有功能跟鰓類似的肺臟,被稱為提塔利克(Tiktaalik)的魚離水登陸,成為最早登陸的海洋生物之一。

實現了水陸生活的無縫切換,兩棲動物也就應運而生。歷經幾千萬年的無數次嘗試,生物登陸終獲成功。

12月3日,第二次物種大滅絕開始。這一次遠比第一次物種大滅絕慘烈得多。大型物種遭了殃,史前巨蠍等一批動物就此湮滅。

12月12日,第三次物種大滅絕降臨了。這是最為慘烈的一次,彈指間,90%的物種滅絕。據推測,原因可能是西伯利亞暗色巖的大噴發。

滅絕與新生

第三次物種大滅絕結束兩小時後,中生代(Mesozoic Era)[插圖]繼之而來。

作為地球歷史上的關鍵角色之一,小朋友們喜聞樂見的恐龍登場亮相了,首先登場的是槽齒龍和板龍。不過,要想稱霸地球,恐龍還得等待時機,靜候又一場大滅絕的「洗禮」。

12月15日,地球迎來了第四次物種大滅絕。這一回,氣候成了致命因素。曾經乾熱的環境逐步變得溫濕,適應不了新時代的生物只能被淘汰出局,特別是那些古代大型裸子植物,幾乎無一倖免。

接下來的兩天,現代蛙類、海龜和鹹水鱷這些現存的活化石登場,令人歡欣鼓舞。

恐龍注定是這個時代的天之驕子。它們非但沒有滅絕,反而變得更加昌盛興旺。在稱霸地球的版圖中,腕龍(Brachiosaurus)、劍龍(Stegosaurus)和雷龍(Brontosaurus),割據三地。

儘管爬行動物看似統治了這個時代,但內部卻已經出現了分化。

……不複製了。有興趣的自己去看。

2樓:葛利馬

你可以把問題改成「如果澳洲改成自然保護區,人類不再踏足,能否進化出與人類相似的高等生命?」

答案肯定是比較困難的,澳洲大陸連原生靈長類都沒進化出來…

3樓:

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別說出現另乙個太陽系,就算是把地球的歷史推倒重來,也幾乎不可能誕生出和現在世界類似的生命。

生命的演化是靠無數偶然事件在推動的,比如某天一束宇宙射線打中了某個生物無數細胞中的其中乙個,導致其繁殖出擁有某個基因點位變異的後代,恰好使其擁有了更好夜視能力,對夜間活動更適應。而這個後代又幸運地躲過了天敵的捕食,也沒有因飢餓和疾病而夭折,直到成年,繁殖出了後代,從而推動了這個物種演化的一小步。可想而知這個裡面要有多少運氣。

變異是沒有方向性的,大多數變異帶來的改變都是不利於對環境的適應的,只有極小部分變異能被自然篩選保留。

4樓:xyzwuvs

有可能相似,也有可能。太陽系和地球是複雜系統,生命演化是複雜過程,會有蝴蝶效應,失之毫釐差以千里。沒有完全相同的2個世界,有無限種可能性。

如果太陽系出現乙個蟲洞,會個太陽系帶來哪些變化?

龍蝦燒烤 恆星際旅行的希望 任何自然界存在的東西,理論上都是可以復現的。區別就是技術難度的差異。到目前為止蟲洞只是理論上的乙個概念,剩下的一無所知。如果發現宇宙中會有自然生成的蟲洞,那說明我們人類等到技術到某個層次,肯定能製造人工蟲洞。蟲洞和曲率推進等星際旅行的驅動方式目前來說連概念都算不上,全是猜...

如果水星突然變成乙個黑洞,會對太陽系產生什麼影響,會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

想無 水星的引力就那麼大,它變成黑洞以後的引力還是那麼大。該黑洞依舊和現在一樣繞太陽公轉。水星變成黑洞的話其視界估計只有幾個公釐,你只要不靠近它是沒啥事的。但你要非挨過去,照樣能把你拉成麵條。 神經蛙 質量不變的話,這個黑洞應該會非常小,對太陽系沒有什麼影響。對人類來說,就是水星消失了。然後重新找到...

如果你是乙個外星艦隊的殖民總督,來到太陽系後準備如何殖民控制地球?

無名 能夠進行長距離恆星際航行的文明,他們的科技肯定發展到了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我們樂觀一些假設外星文明來自離我們最近的半人馬星系 外星文明的母艦可以搭載數萬個個體,並且能夠進行最少四光年的恆星際航行,可以想象一下外星母艦反應堆的輸出功率有多高,如果沒有恆星級的輸出功率,那麼外星母艦根本沒有能力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