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作為單個個體的某個古人 很早就知道 地球是球體?

時間 2021-05-09 18:49:41

1樓:鹽選推薦

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都認為地球是平的。相傳,當克里斯托福羅·哥倫布提出一直向西航行就能到達中國時,許多西班牙學者否定他的看法,認為這是乙個荒謬的計畫,因為他們相信地球是平的。

但是,這個故事是毫無根據的。《神曲》一書寫於哥倫布時代之前的兩個世紀,其中涉及中世紀流行的知識,但丁在書中描繪了乙個球形的地球。事實上,在中世紀的歐洲,沒人認為地球是平的。

更早以前,因為人類和上帝的關係,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否認了「對蹠點」人類存在的可能性,但他對地球是球體的事實毫不懷疑。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在《神學大全》的開頭就清楚地提出了地球是球體的理論。因此,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中世紀文獻將地球形狀描述為平的。

西班牙宮廷學者對哥倫布的反對並非毫無根據,儘管這和他們是否相信地球是球形沒有什麼關係。在 1400 年,人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地球的直徑、周長等資料,而且資料誤差在百分之十以下。西元前 3 世紀,亞歷山卓圖書館館長埃拉託斯特尼(Eratosthenes)用巧妙的方法計算出了地球的直徑和周長。

在哥倫布所處的時代,地球過於龐大,通過航海且不中途停靠的方式環繞地球是非常困難的。哥倫布極力遊說西班牙皇室,想讓他們相信地球比人們實際認為的要小,向西航行到達中國的計畫是可行的。換句話說,他錯誤地估計了地球的大小。

命運之路是曲折的,哥倫布理論上的錯誤卻帶來了其他結果(尤其是後來,歐洲人幾乎讓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消失)。直到去世,哥倫布仍然認為地球很小,他曾到達過亞洲。

早在亞里斯多德時期,地球是球體的事實已經在古希臘被廣泛接受。對任何乙個盡力了解和思考相關論據的理智之人來說,這些論據都是正確且具有說服力的。如果存在疑問,只需要閱讀托勒密《天文學大成》的第一章,就能找到完整、清晰、確定的論據。

因此,亞里斯多德之後,西方已經沒有人再質疑地球(大致)是球體的事實了。

其實在亞里斯多德的前乙個時代,地球是球體的觀點已經得以傳播,只是各方論據不是非常清楚確定。柏拉圖在《斐多篇》中就提到蘇格拉底認為地球是球體,「但未能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論據」。在我們掌握的材料中,《斐多篇》的這段文字是認為地球是球體的最早證據。

在西元前 5 世紀的希臘,人們對這個科學問題在概念上極度的明確是很令人震驚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清楚地知道相信某件事和為此事給出有力的論據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也許今天的乙個普通學生在接受高中教育後也會認為地球是球體,但我懷疑他是否能給出令人信服的直接證據。

因此,至少在這個問題上,這個高中生的科學水平在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兩代人之間。

柏拉圖在提到地球是球體時,就像在講述乙個稀鬆平常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從何而來?通常,我們會聯想到畢達哥拉斯學派,有時候會將其與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本人聯絡起來。

對阿那克西曼德來說,地球並非球體,而是類似圓柱形,就像一面鼓,或者乙個圓盤。

阿那克西曼德:地球是乙個天體……圓柱形,就像一根柱子。它有兩面,其中一面就是我們腳下的土地,另一面則與之相對。

圓柱形或圓盤狀也許看起來很奇怪,但我認為它有其合理之處。泰勒斯曾經指出水是萬物之源,他設想所有一切都形成於乙個巨大的海洋之中,地球也漂浮在這片海洋之上。阿那克西曼德則認為環繞地球的海洋不是必須存在的,在去掉海洋之後,地球就像乙個圓盤漂浮在空間之中······

2樓:築界工

結合天地現象,得出我們生活的地方在石頭表面。

這是實現天地現象所用成本最低的結果。

大道至簡,非簡不足以成道。

修道者,不負責的說是修簡者。

但是這種簡,能夠實現天地的複雜。

所以不能求巧,語言不過是個工具,有些事這個工具裝不下。

地球的形狀古人從來不去肯定的描述。

太古就有至人起聚,最後結論不過是

我們生活的地方,是在太虛之中,沉浮在氣當中的乙個石頭上。

太古之後結論只會更細化。

至於地球是個球,球會凹凸不平?

太古之後古人的結論,其實已經是在

強行加戲了。

3樓:崔英傑

古希臘科學家Eratosthenes (埃拉託色尼)在西元前240年(同時代中國的秦朝都還沒統一)就知道了地球是圓的,並計算出了地球的周長是46,100公里,和實際有15%左右的偏差,在那個年代已經非常驚人了。

當時他在埃及的南部城市Syene

,發現在某天中午太陽可以直射井底。第二年他在亞歷山卓港,同日期的中午,發現太陽沒能直射井底,而是有個夾角。他根據兩地的距離,Sunny的夾角等資料推算出了地球是球形的,並算出了周長。

4樓:為了祖國

古希臘文化中,蘇格拉底之後有柏拉圖,柏拉圖之後有亞里斯多德,一代勝過一代。

中國文化,孔子之徒是曾子,曾子徒孫是孟子,以及後世之儒者,皆在孔子之範圍內而無出其右者。孔孟欲效先王,後世欲效孔孟,無人敢走出藩籬,世代之學問無有大創舉,千百年後還是那一套。

此祖先崇拜之劣。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語,是見疑難而避之,終不能指導世人。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繼承者在蘇格拉底時期提出靈魂隨人死亡的觀點,這是有論據的觀點,是變革先賢理論的觀點(堅持靈魂輪迴的學派創始人畢達哥拉斯去世不到一百年)。

此疑難不究竟之劣。

百家爭鳴而不能互相學習、共同進步,也無人能打破門庭之見而綜各家之長,終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科學方面無法取得重大成就。反觀古希臘文化,各派集中出現猶如百家爭鳴,然而互相切磋互相借鑑,終有柏拉圖集各家之大成。柏拉圖徒弟亞里斯多德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在哲學、物理學、教育學、生物學、邏輯學等許多方面都有不俗成就。

其後歐洲還有達.芬奇、笛卡爾、羅素、牛頓等精通多種學科的牛人。中華自夏商周到明清,無此類也。

此學術研究不能相容幷包之劣。

以上三劣,是中華近現代落後西方的重大原因。當代中國進步巨大,實打破以上三劣之必然,願自今已後,其勢更烈。

5樓:來牛牛

作為生活在內陸的絕大多數中中國人來說,地球是平的是毋庸置疑的直覺,很難有什麼現象去促使我們的古人思考其他可能。但對於海洋民族來說不是這樣的,不說其他答案裡多次提到的遠來的帆船最先看到桅杆這樣需要思考的現象,就算你是乙個不太思考複雜問題的普通漁民,只要你站在乙個比較高的小島上極目四望,你一定會發現在你腳下,是乙個巨大的球體!

上圖吧,拍攝地點:青島靈山島,最高點海拔513公尺,拍攝點估計不到300公尺。看圖可能不太明顯,但站在山頂,感覺極其明顯。

6樓:小兔幾大西幾

亞里斯多德提出幾個論據來說明地球是圓形的。

1.當時的人們在出海時海邊看到的帆船的帆不是水平的消失,而是逐漸變矮後消失,在歸來時,也是從很遠處由乙個小點慢慢出現的。

2.北極星的高度從南到北越來越低的。

3.月亮的圓缺變化

剩下的幾個論據記不清了,查一下再來。

7樓:

我覺得他們也只是自己猜測得來的。

因為第一天太陽東昇西落,第二天又是東昇西落,若是猜測太陽確實只有乙個,就可以結合其它繼續大膽的猜測地球是個圓的,從而那般有周而復始的迴圈。

8樓:尞祡

對於中國古代地圓說的「考證」從清代就開始了。包括其他新天文知識的「中國古源」的「考證」,都是相近時間開始的。而且路數都一樣,無非是反問「未有卵圓而黃乃方者」。

包括知乎上強調中國「很早就認識的了大地是個球體」的人在內,其本心,不外乎是「我們祖上也闊過」。

清代的人,一般博學儒生如此說,就是刻意曲解文法語句。當代的人,拜語文教育問題,很多純粹是因為語文水平特別是文言文水平比較低下的想當然耳。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種修辭方式,叫做比喻。我一向反感過度使用比喻,因為使多了傷腦子。

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是修辭學的辭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闢)。

比喻有很多形式,我們今天介紹其中最簡單的一種。這種方式,本體、喻體、比喻詞、共同點都會出現。

下面我們來舉乙個例子:

棉花像雪一樣白

這是乙個很典型的比喻句。其中本體是「棉花」,喻體是「雪」。比喻詞是「像」。棉花和雪的共同點是「白」。

這點很重要,棉花像雪,是像雪一樣涼嗎?還是像雪一樣從天上落下來?不是的。文中需要點出,其共同點是「白」,是顏色。

共同點,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可以根據上下文補充出來,所以很多比喻句可以省略。

比如小明像離弦的箭一樣。

這裡省略的就是共同點是「快」。箭還有很多其他特性,比如尾巴上有箭羽、直挺、有尖,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要比喻的共同點——我們既不是想要說小明尾巴上沾著羽毛,也不是要說小明頭上有尖。雖然我們並不明言共同點是「快」,但是絕不是說小明和離弦的箭有什麼旁的什麼共同點。

這種對於共同點的確定,是比喻修辭中最應該把握的內容。下面我們來看另乙個例子:

天體圓如彈丸

這也是乙個比喻句,其中本體是「天體」,需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我們當代意義上的天上飛的物體,諸如日月星辰甚至衛星(人造衛星在某些場合也被稱為人造天體),而是指天本身的形體,也就是天作為乙個整體的外觀。好的我們回到這個比喻句來。喻體,很明白可以發現,是「彈丸」。

而比喻詞就是「如」。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呢?是天可以像彈丸一樣被彈弓打出去麼?

不是的,他們的共同點,文中也說了,是「圓」,此處來看,其實應該說是球體。

所以這個比喻句的結構我們很清楚了,把天體比作彈丸,他們的共同點是成球體。

然後我們還有乙個例子。

渾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

這同樣是完整的比喻結構,但是並不是乙個比喻而是多個。

有多個比喻關係。首先是,我們不妨稱之為本體1,本體1是,渾天。

喻體1是雞子——也就是雞蛋。

本體2是地,大地。喻體2是雞中黃,也就是雞蛋黃。那麼共同點是什麼呢?雞蛋黃有很多特點,比如,雞蛋黃是偏黃色的,或者雞蛋黃是可以吃的,再或者雞蛋黃是高膽固醇的。

張衡要說的特點是哪個?我們不能腦補,要在文句中找。比如,地如雞中黃,故居於內。

是了,大地和雞蛋黃的共同點是,孤零零的在天(雞蛋殼)裡面呆著。大地比天小,雞蛋黃比雞蛋殼小。

倘若由此讀出什麼「大地可以吃」、「大地是黃色的」、「大地富含膽固醇」,那就是荒謬的。但是事實上就是有人能讀出這樣的意思,你去反駁他,他還要說,雞蛋黃就是黃色的,難道你家雞蛋黃是紫色的嗎?

我能怎麼辦?那好,我就雞蛋黃就是紫色的。我家雞蛋黃還是方的哩!

思考題: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於地外,猶卵之裹黃。前述表述中,本體、喻體、共同點分別是什麼?

如果真的覺得雞蛋黃能理解成大地是圓的,不妨配合這個食用:

天如繡球,內盛半球水,水上浮一板,板比大地。板上置諸物,比人品萬類;球常旋轉,板上諸物未嘗覺知。

一年換了七八個個工作,為什麼

bsen 你應該找到自己喜歡的點,死扛 對抗自己性格的工作怎麼會長久。你7 8次換的工作都是銷售嗎?有沒有看過 安家 做銷售不僅要看人臉色,還要笑臉迎接心平氣和的跟人說話,有時候還會被顧客撒氣。你這樣不喜歡要去死扛,其實本身事情就是矛盾的,人跟自己長期形成的性格作鬥爭是非常困難的,所以並不是你心裡有...

作為個體來說,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二里 曾經有位前輩和我說過這樣乙個場景 乙個是經歷過的商場沉浮的企業家,乙個是每天出海捕魚的漁夫。在人生的晚年面對大海,內心的感觸肯定是不一樣的。幸福是靠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也是一種幸福。人活著在於體驗。如果有什麼想要去做的,那就去做吧,畢竟這輩子很短,我們也沒有下輩子了。 Nigola 第一句 在...

人和動物的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差別為什麼不一樣?

悅動 那是因為大家並不熟悉動物,沒有進行仔細的觀察,其實同種動物的個體之間差異也是很明顯的,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比如毛色,條紋,氣味,叫聲,或者肢體五官等。如果是乙個專業的動物學家,是可以輕易分辨出來,一群動物的個體來的。 毛毛狐 我覺得可以說是人的智慧型使人與人之間產生較大的差距,原始人類憑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