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作品與朱自清,余光中等人比起來有什麼不足之處?

時間 2021-05-08 02:14:09

1樓:大相徑庭

謝題主邀。

林清玄受佛家思想影響很深,他年輕時在寺院裡待過很久,具體是客居還是俗家修行,實在記不清了。

林清玄的散文,大多都是關於生活裡某件小事的感悟,文風質樸,給人的感覺是清淡中帶著對生活細節的不盡歡喜。

總覺得他氣魄有點小,太沉溺於身邊的點滴事物,缺少向上的感覺,有點太隨遇而安了。再就是,他真的好喜歡講道理啊——特別喜歡把自己的感悟明明白白的寫在文章裡。

所以我剛開始讀散文時,尤其喜歡林清玄,總覺得這個人很有趣,從一點小細節能思考那麼多;後來年紀漸長,就覺得他太過平和毫無脾氣,且有些灌雞湯的嫌疑。

2樓:人在江壺

對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點想問:

為什麼把余秋雨和余光中朱自清並列?

為什麼把朱自清和余光中並列?

為什麼要拿林清玄與朱自清或者余光中或者余秋雨比較?

是的,在我心中,余光中略大於朱自清,朱自清遠大於余秋雨。

以及,余光中、朱自清和余秋雨三個人的風格與林清玄完全不一樣,根本沒有可比性。

哪怕硬要比較,林清玄和余秋雨的散文水平也大致相同,相較之下應該說「各有千秋」,而非通過對比得出「不足之處」。

接下來說一說林清玄的散文——當然,我上一次讀林清玄還是初中,如有出入還請各位海涵。

但是和「等鬚眉和肩頭白盡時,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沒有受故鄉白雨的祝福,或許發上下一點白霜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補償吧。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

他的額頭是水成巖削成還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裡,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

」這樣的文筆比起來,林清玄還是差的太遠。

余光中在中國近現代散文史上是獨樹一幟的存在:梁實秋多少還和錢鍾書相似,周作人汪曾祺們在白話文上並駕齊驅,朱自清和郁達夫不分彼此,黃裳劉大白們的記敘散文都同樣的秋雨瀟瀟...中國近現代的散文大家們多少可以找到與自己風格相近的同僚,唯有余光中獨一無二。

沒有人能把散文寫得像詩一般雋永飛揚,肆意汪洋,也沒有人能把詩再寫到「酒入愁腸,三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七分嘯成劍氣,秀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的高度上。

如何看待作品與作者的關係?

NiNi 從不同領域的視角出發對這個問題看法不一樣,如中國著作權法知名教授王遷老師反正認為作品和作者是父子關係。至於為什麼是父子而不是母子關係,我就不清楚了。 AgoZ 我認為作品是作者的一部分自我,作者在創造所有作品的過程中,都會賦予他一定的人格,當作品完成後公之於眾,作品就會作為作者的一部分,讓...

成功與失敗交織的作品 《硬要無視與你的未來》

諸葛智庫 讀書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常讀常新,不同的人生階段往往會品讀出不同的滋味。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那些你曾經有口無心背誦的詩詞文句,在將來某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這些文字會被重新喚醒,讓你產生一種穿越時空的心意相通。原來你的感...

讀者與作品的五種關係什麼?

已登出 五種關係?你從哪聽到這個說法的,我們的文學只有文學四要素,沒有讀者與作品五種關係!讀者與作品的關係,應該也沒有五種之多。美國當代藝術學家愛布拉姆斯在 鏡與燈 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 中提出文學活動應由四個要素構成 世界 作者 作品 讀者。1 世界是指文學活動所反映的客觀世界 主觀世界。不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