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SpaceX一箭60星發射首批星鏈(Starlink)通訊衛星星座?

時間 2021-05-07 05:23:21

1樓:

據說軌道400公里+,怎麼落地?手機需要多大功率才能連線上?是不是要用地面天線收發?還是流動網路麼?是6G麼?

這麼低的軌道肯定不是同步衛星,那麼多久就要像基站切換一樣切換衛星?如何保證切換衛星時的網路穩定性?

還有這麼低的軌道如何高效維持?

有權威人士解答嗎

2樓:一定之規

我只想說,可以先去弄清楚為了支撐乙個大型城市的4g基站的機房有多少?等弄清楚了,大概就清楚12000個衛星代表啥意思了。

補充一下:只看接入網的機房,這部分就是星鏈要做的。

3樓:LOOL

目前沒有卵子用

距離承諾好遙遙無期呢

再說了就靠這玩意搞通訊?

這玩意也就應急用的

要不然坐擁上百億刀資金的運營商早搞了

那就一笑話

4樓:

你們都沒在火車站用過手機的嗎?真以為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幾顆衛星能取代現有基礎設施了?

就是去資本市場講故事騙錢的,信這個的人乖乖當韭菜,別在資本市場折騰了。

5樓:魚頭好吃魚尾好吃

這個衛星及發射成本真低。前幾千個衛星肯定都可以維持這個低價。但到後期,還想這樣撒衛星,就很難了。

幾乎每個軌道上都以及上百個衛星了。60新衛星要精準分別補到數十條軌道上的空隙上。那每個衛星的推進路徑要比早期複雜很多。

推進劑也要多帶好幾倍。

死了命往低價估計,是一顆衛星百萬美金級別的生產發射費用。每個衛星按照現在ku波段衛星的能力估算,10Gbps。(考慮到切換太快,這多半還要打五折甚至一折)。

這個費用比乙個十倍頻寬能力的5g站貴。後期維護費用更高的多。

更不要說,兩塊太陽能板支援百公里距離的1Gbps?這基本意味著手持終端的功率及天線接受能力會是手機都幾十上百倍才行。基本就是台機。

那種用拋物面天線的傢伙。小汽車用起來都嫌大的貨(美中國人喜歡皮卡,應該還好)。

這套衛星通訊系統,使用者使用成本上起碼是5G的百倍。

如今非洲通訊網建設如火如荼。恐怕除了某些限制華為的國家的郊野有錢人,願意使用這個衛星的使用者極少。

其實這套通訊系統,完全可以和谷歌的熱氣球基站比比。那個成本更低。可以預期,這個星鏈的使用者數,不會超過熱氣球基站網路。畢竟沒理由成本更高速率更慢的網路能獲得更多的使用者啊。

6樓:甄昊元

SpaceX的一箭60星,當然極大降低了放衛星的成本,會更低成本形成遍布天空的通訊網路。如果配合5G或者川普所說的6G技術,確實可能成為更加強大的,全球化的資訊環境。

問題是,在這樣的網路環境下,國家主權聲音如何保障?基於傳統電信網路的防火牆技術,對這個全新的網路束手無策,是不是訊號干擾為主的系統才是防火牆的新方向?我不知道。

按照方先生的思路,如何干擾和阻撓這個6G網路的落地和實施確實蘊含了巨大的商機。

就算不能真的阻撓,至少在一切成為事實之前,也能騙到足夠多的投資和科研經費……

看到商業機會和可能的時候,我往往沒什麼道德底線的第一反應是看清裡面的機會。這次我也不在道德上評價這些,只是給廣大的知友們乙個方向,思考一下,嘗試一下,也許抓住這個機會就能改變你和無數人的人生呢……

7樓:

需要購買乙個平面相控天線,大概乙個筆記本大小,費用大概百元美元級別,此外還需要乙個賬戶,每月費用十美元級別。不如用VPN。

好處是低軌道衛星延遲低,玩外服遊戲比光纖延遲低,在一些4g覆蓋不到的地方很有用。

壞處是在中國這樣人口密集的地方,平均到每個人身上的頻寬很小。

8樓:

2019-5-16來圍觀

早上等著看發射直播,等了半天宣布推遲了。

個人覺得,starlink最大的難度不是造衛星也不是發射,是12000顆衛星全部部署完以後訊號落地的問題。單靠移動裝置直接和衛星通訊是不現實的,肯定還需要地面關口的支援,忘了在哪看到的新聞,目前在美國境內好像建了200個左右的地面站,未來如果要全球覆蓋並面向大眾市場的話,地面站的建設維護可比往天上打火箭要繁瑣的多。

9樓:東東

乙個廠造電池,用電池再來造電車,乙個廠造太陽能板,太陽能板給衛星發電用,乙個廠造火箭,火箭把衛星送上天給電車導航通訊。

家裡屋頂裝太陽能板,餘電充入車庫的儲能電池,晚上給特斯拉充電,特斯拉用星鏈導航上網,空閒的時候自己出去拉活賺錢,整個商業模式閉環了。

10樓:顧宇穩徒

偉大的想法和行動,看似高大上,實質上低成本,低風險,低技術難度。成功率高,失敗風險小。

太空衛星布置其實和旁邊的大樓樓頂安裝基站沒有區別,唯一區別是旁邊大樓上的基站需要人工上去安裝,還要租金,而太空是不要錢的,運費夠低就好,在沒人解決運費的情況下,太空遙不可及,但在掌握低成本的近地空間運送技術後,前所未有的衛星網際網路就變成了乙個非常簡單的現實。

馬斯克的思維是第一原理,他不考慮達到目的的1萬種方法,他只考慮最近的那條道路為什麼不通暢,然後他解決通暢就好。這個障礙就是成本,這是馬斯克返回式火箭解決了的。所以他能成功。

計畫就算不成,他也不會損失太多,因為衛星是一批批傳送的,一旦前期沒有達到目的,他不過是損失了一次發射和幾十個批量製造的衛星罷了,而這個初期成本是其他投資人為他買單的,風險分擔了。不會對公司財務造成大的影響的。

需要注意的是:馬斯克只需要解決兩個具體問題:1.第乙個返回式火箭帶來的低成本2.第一顆衛星研製。

剩下的工作只是複製一次次低成本發射和複製1萬顆低成本衛星罷了。

非常簡單的複製。毫無風險。研製一次,重複複製1萬次。

邊際成本只有物料和燃料費用。然後有希望掌控5G 。這種戰略絕了。

國內航空航天業官僚們整體創新缺乏。只能跟進模仿。沒法超越。

歸根結底是體制選出的領導人更擅長政治或某一具體領域,整體的技術原理和方案設計能力差,他們管理的人或許有這個才智,但決策者和資源掌控者是官僚而不是設計者。

11樓:STS-1

比較突然,還是看看再說。另外指望星鏈取代移動和聯通的純屬妄想,這種衛星中國也有相關技術的。不是美國搞成了中國一定搞不成。

12樓:皇帝的財寶

非常意外!

星鏈的成本可能比預想的要低得多!

按照銥星next的發射情況來看,一箭十星,連介面卡帶衛星重量在10噸左右。

星鏈的軌道高度比銥星next要高,這樣計算,每顆衛星的重量可能只有100公斤出頭。

小而多,批量生產將帶來成本的降低,這成本不會高啊…

印度發射一箭29星,如何評價印度的航天實力?

薩秋風 印度航天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實力的,中印互有優勢。2008年,月船一號成功環繞月球,印度成為第三個探測月球的亞洲國家,比中國嫦娥一號僅晚一年。月船二號發射,印度一次實現月球探測 繞 落 和 巡 2014年,曼加里安號成功環繞火星,印度成為世界唯一首次探測火星即成功的國家,世界第四個 亞洲第乙個...

如何看待印度今天成功一箭21星?

已登出 印度航天方面實力本來就不弱,能射20多顆衛星上去,就要看自己的火箭有多大推力,發動機能否重複多次開機,這些對於印度航天部門來說沒什麼問題。但是由此引申出 印度崛起 這個結論,我只能說 扯淡!回溯60多年前的1949年,戰亂過後的中國在主要的工業指標方面是全面落後於印度 66年後呢?這這些指標...

如何看待印度這次進行的一箭104星的發射?

朱生 反正好多人看來,我朝是跟美帝對槓的,其他國家都不值一提。印度更是不值一提。我們真是乙個沒有憂患意識的民族。剛脫離赤貧沒有幾天就覺得自己是個大爺了。 Ricardo 印度此次衛星發射的總載荷重量約1.38噸,普通運載火箭即可勝任,而這批衛星是被送入基本相同的軌道,其利用的 一箭多星 技術也較為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