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荒誕」的古文被列入中學課本裡研讀?

時間 2021-10-27 23:30:39

1樓:

只能說題主過於缺乏歷史知識,也缺乏對中國古典的文化興趣,甚至缺乏迎難而上、主動學習的才能。

中國文化的傳統是文史不分家,從來不存在孤立的文學,學習古文不光需要文字底蘊,還需要一定的歷史素養。人物的言行要放到相應的歷史條件下去解讀。

學習古文,不僅是在學一些字詞的解釋,更是在學習古人的思維、見解和主張,也是以一篇篇古文為視窗,去了解祖國的歷史。能夠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說明這些文章的難度和涉及的知識都是高中生應該掌握的,事實上,僅僅掌握課本的古文也是遠遠不夠,還應該有大量的拓展閱讀。

如果連課內的古文都不能很好地掌握,大概說明題主的文史程度可能低於高中生的平均水平。

2樓:heartise

在《荊軻刺秦王》裡,三人(秦舞陽、荊軻、秦王)的表現是合理的,並無荒誕之處。

一、秦舞陽

正統解讀:秦舞陽的膽小如鼠和荊軻的鎮定自若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文學手法上,這叫「反襯」(注意,荊軻是主角,而秦舞陽是配角)。

再者,秦舞陽本就是乙個十三歲的未成年人,儘管他曾經殺過人,但並非職業殺手,缺乏足夠的經驗;此外,考慮他的官宦子弟身份,存在恃強凌弱跋扈殺人的可能性,那就更加不是什麼勇士了。他在秦王宮殿原形畢露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

另一種可能性(可跳過)。中學語文課本上的《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三》,和《史記·刺客列傳》裡的記述大同小異。後者明確指出,這段歷史的細節由當事者夏無且講給公孫季功和董生,兩人再轉述給太史公。

歷史真相在轉述的過程中是可能存在失真的。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

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摘自《史記·刺客列傳》

在夏無且眼中,「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但實際上,只有「色變」以及「群臣怪之」是相對客觀的,而「振恐」屬於心理活動,即使是當事者也不一定能準確猜測。古籍《燕丹子》(相對不可靠,僅供參考)描述了燕丹挑選刺客的過程,他的門客中只有荊軻是合適之人(「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而「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即喜怒形於色;別人以為他是因為恐懼而面白,實則是正處於狂暴之中)。

至於最後為何還是要秦舞陽作為副手,或許是考慮到他的年紀較小,容易降低秦王的警覺?

田光曰:「微太子言,固將竭之。臣聞騏驥之少,力輕千里,及其罷朽,不能取道。

太子聞臣時已老矣。欲為太子良謀,則太子不能;欲奮筋力,則臣不能。然竊觀太子客,無可用者。

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為人博聞強記,體烈骨壯,不拘小節,欲立大功。

嘗家於衛,脫賢大夫之急十有餘人,其餘庸庸不可稱。太子欲圖事,非此人莫可。」──摘自《燕丹子》

二、荊軻

《史記·刺客列傳》中寫的是影響歷史的刺殺事件。刺殺成功與否並不重要(「其義或成或不成」),刺客的武藝高低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志向意圖(「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

太史公曰:世言荊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又言荊軻傷秦王,皆非也。

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余道之如是。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摘自《史記·刺客列傳》

刺殺失敗的可能原因包括:戰術動機不明確(原計畫是先效仿曹沫劫持齊桓公,劫持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不成再刺殺之);荊軻劍術不精(魯句踐的觀點);隊友不給力(如果等到荊軻的朋友再出發,可能結局不同);秦王臨危不懼身手敏捷(見下一節)。

三、秦王

題主認為「秦王作為乙個帝王,在遇刺時,被嚇得完全就沒有帝王威儀」。面臨生死關頭,所謂「帝王威儀」,難道是秦王勃然色變、虎軀一震,荊軻就被王霸之氣嚇得跪地求饒?如果這是史書所載,那才是真正的荒誕。

事實上,秦王沒有被嚇得呆若木雞或者尿流屁滾,而是立刻從座位上站起並試圖拔劍反擊;由於劍長且緊,不能一下拔出,秦王又當機立斷繞柱而走躲避攻擊;在跑動中,經人提醒,秦王很快以「負劍」的方式把長劍拔了出來,並很快擊敗手持匕首的荊軻。作為對比,「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只有侍醫夏無且扔藥囊阻擋了一下荊軻。客觀來說,秦王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

秦王謂軻曰:「取舞陽所持地圖。」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

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撃軻,而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

」負劍,遂拔以撃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撃軻,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

──摘自《史記·刺客列傳》

3樓:周老師國學課堂

這是一篇很經典的文章,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是你自己沒有讀懂,所以才產生了這樣多的問題。不要隨便去懷疑經典,這些經典都是上千年沉澱下來的,怎麼可能隨隨便便就被你挑出一大堆毛病來呢?如果你覺得他有問題,可能是你自己有了問題。

4樓:揭然有所存

你有很強的「立理以限事」的傾向,自我產出理論(臆想),強求事物發展符合這種理論(意淫),否認實際發生的「不合理」事實(固執)。但「立理以限事」從來只能失望,因為事情只是發生,不在乎任何人的迷夢。

比如,你提到「帝王威儀」,好像世上真有這麼個東西,像傳國玉璽一般被帝王繼承著。可是我問你,什麼是「帝王威儀」?這是什麼神奇東西,它能讓世代帝王倉猝遇刺也不慌張?

就算秦王把遇刺當日課(神經病),心理建設充分,你知道演習和實戰的區別嗎?

秦舞陽少年殺人,當然讓人覺得是個狠角色,這個認識很奇怪嗎?他當然可能不中用,但他比別人總更有可能中用不是嗎?人類的認識只能到這一步,你不看到《史記》記載他最後的表現,你也發不了這番「高論」。

不要說鑑別刺客了,就是一般的人才選拔,我們直到今天也沒搞明白,還只比盲人騎瞎馬稍好而已。

至於說荊軻武藝不高強,這是上千年前陶淵明的舊論,而陶淵明又是有取於荊軻同時蓋聶的成見。這個意見之荒謬不在於指出荊軻武藝不強,而在於以為刺秦成功與否真取決於武藝。這是小兒之見。

刺秦的關鍵首先當然是靠近秦王,請你去看為了做到這一點荊軻做了些什麼,他甚至做了太子丹不肯做的事。這是荊軻作為刺客最高的素質。然後是,你為什麼要刺秦,你總不會是嗜殺成性,有心肇禍吧?

這導致了荊軻的猶豫,但同時體現了荊軻的高明,他的眼界甚至超出了僱傭者。你可能又說了,荊軻幼稚了,居然想劫持秦王。這沒錯,但1.

你要先想清楚刺秦的根本目的,2.你要先讀一下曹沫的傳。前人說:

「秦政非齊桓,如何欲生劫?」這就是經過更複雜思考後得到的結論。

最後我要說,人的想象力是無限豐富的,如果這種想象力不接受約束,面對基本的事實,可以產生無限的疑問。這些疑問絕大多數不但沒有意義,而且沒有依據。沒有理由要求老師全面回應這樣的疑問,更不能說面對這些疑問是深入教學的體現。

當然,發出這樣的疑問,億萬次裡可能有一次出現真實問題並帶來突破。但對於個人,基本上就是賢於博弈而已。

為什麼我們容易記住一些很誇張,荒誕不經的事物?

磨砂石頭 感覺而已,有時候一些個例很誇張,然後人會有意識放大這種效果,以為特別誇張的容易被記住,但是很多普通的日常生活知識 並不需要去刻意記也一樣牢牢被掌握應用。比如很多必需的生活技能比如傳宗接代吃飯呼吸 父母老師不教也會,當然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個別人沒有學習能力也沒有學習方法的不算。很多重要的事情...

為什麼adobe的軟體很容易就可以被破解?

這些大型軟體的破解難度是人家控制好的,並不會搞的太難,所以反倒是遊戲加密的最厲害,因為那個基本是玩家在玩,而不是企業 面對企業應用的軟體,基本上自己都有後門來洩露隱私,而破解可不會摘除後門,是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但最終的效果基本等於釣魚,先讓破解容易,並且獲取容易,個人用上了,到企業不小心一用,律師...

為什麼古代的女生纏足很痛苦卻還是被推崇?

為何 古代纏足 能持續900年?這兩原因,使女子無法不接受!現象背後存在著深刻複雜的社會學原因。纏足裹小腳起源於男性對女性表示凌駕其上觀賞的畸形心理。為什麼現代的女生穿高跟鞋很痛苦卻還是被推崇?為什麼現代的女生穿裙子留長髮很不方便卻還是被推崇?諭 鑲黃旗都統奏,查出該旗漢軍秀女內有十九人俱經纏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