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即是快」?

時間 2021-06-09 08:51:13

1樓:我又有一些真知灼見

「慢即是快」可能不好理解,我先講乙個「快即是慢」的故事,看完你就懂了。

我小姨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自己年輕時吃了沒有文化的苦,奮鬥到30歲以後才生下孩子,這時生活穩定、經濟條件良好,只想著把孩子培養成才。

和我野蠻生長不同,表弟從幼兒園起,就要學鋼琴、吉他、小提琴、大提琴、薩克斯。上小學後,聽老師的建議報了各科的作業輔導班,平時還在學圍棋、游泳、足球、籃球。小姨以前還問過我要不要報奧數班,我看了看他排得滿滿的時間表,建議不要。

表弟那時候算是「別人家的孩子」,琴拉得有模有樣,校運動會上得金牌,成績也不錯,常常被老師表揚,偶爾還能考個高分回來,加上人帥嘴甜,大家都誇他「有出息」。

但這種方法養出來的孩子真的這麼優秀嗎?未必。

作為我們家這一代第乙個「高材生」,表弟平時有不會的題都會來問我,但問著問著我就覺得不對勁,因為每次問的題,我基本上之前都有教過類似問題,換了個說法,他又不會做了。

(當時的聊天記錄)

表弟的練習量不小,除卻學校布置的作業、試卷,小姨還給他買了一些課外的輔導書,每天都要不斷地刷題。

但可以看出,他耗費了大量時間和心力卻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看似接觸了很多,實際上沒有真正吃透每一道題,不懂的時候只是了解一下做法,覺得自己看懂了就行,結果下次遇見的時候還是不會。

日程排得太滿,他僅僅應付每天的任務已經耗盡全力了,根本沒有餘力去把吸納的知識消化。

到了初中後,弊端越來越明顯,表弟學得越來越吃力:

因為知識沒有學透成績逐漸下滑,家長老師焦急不說,表弟也難以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覺得越來越挫敗,對學習產生了牴觸心理;甚至漸漸和身邊的人產生隔閡,變得不講道理,難以溝通。

他課外時間在各個培訓機構之間來回跑,沒有絲毫鬆懈的機會,高強度的學習下,免疫力下降,常常生病,整個人都瘦了一圈。

這就是「快即是慢」,一開始見效很快,讓家長產生有用的錯覺,然後一直貫徹下去,看似事情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實際上長遠來看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這時,慢慢學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一步一步,穩紮穩打,學完後進行復盤,查詢知識漏洞再進行彌補,提公升學習質量。不光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不至於做無用功,也能更好地平衡學習和生活,不至於在各種輔導班之間來回奔波,身心俱疲,甚至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情緒。

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學習差、不夠優秀而不知所措,就會採取最簡單粗暴的方式迫使他們前進和改變,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對此我只想說一句:慢一點。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多一點耐心和理解,前期的緩慢積累和進步,都是為之後的飛速成長作準備,這就是「慢即是快」。

對於大部分家長,特別是那部分對孩子有殷切期望的家長,我們都需要適時地慢下來。不光是為了給孩子和自己喘息的空間,也是為了給孩子厚積薄發的機會,反之重結果輕過程,終究只是給了我們繁榮的表象,卻無法獲得實在的進步,而後者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成功的衡量標準,有時不是看他走得多快,而是走得多遠。

2樓:

親戚資質平平的男孩,一路按部就班,成績一般,普通大學專業,因為眼睛好,身高剛好,招了飛行員!!!因慢趕不上快,反而好了!

3樓:明媚

上週新來了乙個初一的學生,數學月考70分。媽媽很焦慮,說再有半個月就要期中考試了。我問她: 你希望孩子期中考試多少分?她說怎麼也得考110分以上吧。

這就是大部分家長的真實心態,總希望找到名師,一夜之間出奇蹟。初一數學70分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很多基本的知識沒有掌握。基本的技能不過關。

而基礎是快不得的,是需要時間的。最簡單的,但是也最重要的計算,從小學開始,計算貫穿始終。但是能夠快速準確的計算,能夠發現數字之間的聯絡和規律,形成良好的數感,必須是在長期大量練習之後。

這個過程很少有家長能夠堅持下來。他們認為這樣的練習是枯燥無味,浪費時間的。更由於這樣的練習並不能帶來成績上直觀的提高,而無法忍受。

所以剛學會計算後便馬上追求更高的技巧,更難的題目,拖著孩子一路狂奔。然後到了某個階段發現再也跑不動了。

現在已是深秋,麥種剛剛播下。它要經歷嚴冬,到明年春天,麥苗才會茁壯生長,到了夏天才會收穫。這個過程,需要六個月以上。

萬物生長有它的自然規律,急不得。孩子成長亦是如此,尊重孩子的客觀情況,慢慢的陪著他成長,給他以耐心和尊鼓勵,總有一天會有收穫。

4樓:黃呆呆

慢即是快在很多領域都是成立的。

慢即是快主要是為了防止為了短期利益損害長期利益的事情。比如:為了早點看到砍柴的成果而不願意磨刀;

為了討好選民當前物質享受而大幅提高國家福利,而不是投資基礎建設,經濟發展,教育投資;

信用卡消費,而不儲蓄買房,教育投資;

具體在教育上:

為了孩子目前的知識量多少而採用逼迫的方法消磨孩子的學習興趣;

為了快速完成而減少孩子自己的動手機會;

為了趕學習進度而沒有打好孩子的某些基礎;

具體來說就是家長用自己的能力來衡量孩子的能力。

孩子可能就是要在4歲以後用實物演示2+3等於5,演示好幾個月才能打好加法的基礎。

如果家長試圖在3歲就教,或者隨便在紙上寫幾遍就想一天教會,孩子學不牢靠,家長就發脾氣。孩子只能在不理解的情況下硬背。然後家長又急著教20以內的加法了。

5樓:

沒有『慢即是快』,都是一些營銷號瞎掰的。

這些文章的普遍特點就是開篇乙個模稜N可的說法,比如『慢即是快』,然後後面發揮一大堆,各種跑題。

慢是慢,快是快。有效是有效,無效是無效。

你可以隨便組合,比如慢+有效,快+無效。這就是那些文章裡面想掰持的歪理。

實際上還可以慢+無效,快+有效呢,他怎麼不提了?

因為和他的話術不符合呀。

慢就是慢,沒有任何值得沾沾自喜的。快就是比慢強。

同理,有效比無效好。你做得很慢,但最後無效努力,根本沒出成果,有什麼用?總不能丟下一句『慢有慢的道理』『慢即是快』然後繼續又慢慢做無用功吧?

大方面講,有效的努力肯定比無效的好。如果都是有效努力,那還是快點更好。如果都是無效努力,那還是快點更好,都無效了,你慢吞吞,他不僅無效還浪費更多時間呢。

只有很少的情況,就是有效但很慢的努力好於無效很快的努力。但那也不是只能跟快比呀,慢+有效難道不比慢+無效好嗎?有必要專門拎出來比快好單獨強調嗎?

只要是有效的,怎麼都比無效的好,管你快慢,都一樣。

所以如果邏輯分析一下,提出乙個這種模糊口號就各種分析的人,一定是話術。

6樓:東林侍讀

開個玩笑先:時下育兒工作的主要矛盾,是家長日益增長的攀比需求與孩子能力不及之間的矛盾。

孩子在這種矛盾中成長,家長就要更好地理解這種矛盾——

7樓:KDC家庭教育

教練,什麼時候才能練跳欄?

不著急,慢慢來,先把基本功練紮實。

站在旁邊的幾個其他教練也隨聲附和道:把起坐練穩了,跳的時候就不用擔心從馬背上摔下來了。

這是一位孩子媽媽和教練的對話。

看了這場比賽之後,我自己感慨了一番——

首先是給這位媽媽點了個贊:除了霧霾天外,平日裡,無論是多麼惡劣的天氣,也風雨無阻地堅持送孩子上課。

其次,是關於對學習快與慢的思考:

1、家長習慣掌控自己的孩子

明明知道成長的過程中,每個孩子的節奏都不一樣,為什麼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走的快點兒?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不淡定了?

2、家長喜歡拿孩子和別人比較

為什麼看到學的好又學得快的孩子,就開始著急,我的孩子什麼時候能趕上「別人家的孩子」?

3、家長一般都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

在學習這件事兒上(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的學習)是越快,就越好嗎?

4、愛面子、要面子

能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慢?

這個過程看似慢,但實際上卻培養孩子內在的驅動力,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幫助他們成為自主的學習者,終身的學習者;

這個過程看似慢,但其實從一開始就是在快車道。

如果每一位家長能想清楚這些問題,並且需要一直在不斷調整,並且尊重孩子,接受孩子。

可能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道理都懂,但就是難做,這也許就是是人性的貪婪吧!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斷的練習,修行和成長。

8樓:

抽陀螺有乙個技巧,就是陀螺還靜止的時候不能抽得太狠,否則陀螺轉不起來還會被一下打飛。而是要注重角度和方向。把陀螺帶起來後轉的快了,有了一定的穩定性,就可以大力狠抽,越抽越快。

這就叫慢即是快。

所以學會了這個技巧,就請你解下腰間的銅頭皮帶,大喝一聲把小屁孩震懾住,掄圓了把小屁孩抽得如陀螺般旋轉吧!!!

9樓:

不要喝這個毒雞湯。

實際上慢了就是慢了。一些關鍵的時間點如果不能夠達到相應的水平,這幾乎是一生無法彌補的。

基本初中畢業的時候如果不能開竅,進入至少是乙個中游的高中(有比較高的考上大學的可能),那麼後期就算是再開竅,因為環境的基礎水平太差了,基本上已經無力翻身了。

一切的翻身故事,都是在進入大學,哪怕是三本之後,才能書寫的。專科也還勉強,現在專公升本的競爭也是激烈的不行,大家都知道這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了。當然最好是一開始就考上本科。

所以有一大波人都在復讀,不復讀不行啊,命運的分水嶺立在這裡,大家還是都想多乙個可能的。

越到高處,越要強調快。用更短的時間做出成果就是更容易得到培養的機會。因為這有更高的概率意味著這個人的潛力大。

10樓:燕紅

好問題,一定要慢慢的讓孩子長大。就如孩子在媽媽的肚子裡舒服地呆了十個月才出來一樣,他的長大我們有期待,但是我們要讓他自己一點點體味生活、感知生活,慢慢在感受中從學會穿衣,學會吃飯,慢慢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點點長大。

但是現在家裡寶貝少,乙個小寶貝出生,估計有十來個大人圍著他轉,大家都盼著他快快長大。替他做很多應該他自己做的事情。因為大人們看著他太可愛了,總想替他做,覺得她太小了,等他以後長大了再自己慢慢學著做。

比如吃飯,其實孩子在一歲或者再早一點兒十個多月,你就可以給他圍著圍脖,坐在小椅子上,一定記著買乙個特別大的盤子,小孩子喜歡大東西,也不容易碰到地下,讓他抓著吃,別怕弄髒了衣服,他慢慢學著吃。

也許這時他把飯扔得到處都是,但此刻她最開心,他覺得我好厲害,我可以自己吃飯了。這就是她在用手和嘴感知食物的美好。

家裡的寶寶是不是這樣?可是大人為了乾淨,為了省事兒,嫌他慢,就趕緊給他喂著,還讓他嘴張大點兒一口多吃點兒,幾口就把他肚子填滿了,這是常見的姥姥覺得他吃飽了。我母親就這樣對待我家孩子。

但孩子自己吃飯的那種快樂也被剝奪了,他也許在大人的幫助下是快了,可能他一直到好幾歲都是這樣被追著餵飯,姥姥樂意。

再比如穿衣服,奶奶覺得冬天太冷了,給我們寶貝套上秋衣,再套上毛衣,外面再加乙個小棉坎肩。其實孩子只有一歲多在家裡不出門,因為穿的厚,走起來搖搖晃晃的像乙個小鴨子到處碰撞,然後奶奶又趕緊拉著他說,來,奶奶拉著你走,你看你走的不穩。家裡都有暖氣,穿乙個小薄秋衣就足以,他可以快樂的學走路。

這也是奶奶式的我覺得你需要多穿點,所以替寶貝穿了很多衣服,他走路自然就慢了,他身上的衣服扯著他,他無法行走,邁開步子。

就這樣本來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感受怎麼吃飯怎麼穿衣,怎麼走路,慢慢在快樂的探索中一步步向前邁去的快樂的童年被奶奶們打斷了,他們去替他做,讓他快速成長,成為了乙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寶貝,很多媽媽很無奈。

這樣在大人包辦的路上,孩子慢慢退化了自己探索的能力,什麼事都去找奶奶,不會寫作業了也問奶奶,你幫我做一做這道題,因為他習慣了等著別人幫助他做。這時奶奶不會做了,她說你自己做吧,學習是自己的事情,連個題都不會做,你真笨,這就又開始了被大人指責的學生生活。

因為孩子只有在小的時候,在自己慢慢的探索和體驗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他在上學工作中才會慢慢的快起來,因為他有了體驗探索的過程,他知道在遇到困難時。慢慢想辦法,才能去解決,而不是速成,那誰也做不到。

但有了這些小時候被包辦代替的生活,長大以後他做什麼事情遇到困難從來不思考,而是急速的想解決。想等大人幫助他,但是這時父母對他的學業真的是無力解決。但是孩子就會急躁,你不是什麼也能幫我嗎?

怎麼現在不幫我了?

所以我們在孩子的成長時不要去包辦代替,那只是短暫的,讓他自己體驗成長起來,一生需要自己做的事情太多了,那時父母幫不了,其實就害了孩子,而讓孩子容易急躁。心理學上這叫延遲滿足,小時候他沒有這個體驗,所以他現在做事情就想極速完成,不然就會焦躁。

常見的例子很多,比如最小的事想燒一杯開水,他等不及那個水開,他會把火開在最大,說怎麼還不開,急死我了,或者在等公車來的時候,也滿嘴責怪這個車怎麼慢不快點兒來等等生活中的事情讓他焦慮,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延遲滿足,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他不能平靜下來等待成功而經常挫敗,不知道原因。

媽媽們都有教育新理念,好好陪著孩子一起慢慢長大,因為慢過才會快。

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 即不是由父母撫養大 的人會缺乏某些某些方面的性格嗎?

沒覺得。我是我姨和姨夫帶大的,和他們還有我姐和姐夫一起生活。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樣,他們對我視如己出,本來只有兩份愛,現在變成了六份。非要說性格缺陷的話,可能因為有些溺愛導致我有些任性,以及對談戀愛並不特別渴求,因為其他人對我一切的關愛,都比不上家裡。 宇晴 我覺得影響很大,孩子會變得不自信,內向,孤僻...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哪些營養素?

倩語 維生素,蛋白質,澱粉,鈣鐵鋅硒等很多 只要孩子每天均衡膳食,每天能正常吃飯吃菜吃肉吃水果,吃雞蛋喝牛奶,就不用擔心孩子缺什麼營養素了 吳仲根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纖維素。一般日常纖維的攝入量規則是孩子的年齡再加5克,而很多纖維來自蔬菜,水果,豆類和全穀物。挑食的孩子有可能錯過關鍵的微量營養素。您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你和你的隊友意見不一致,你會怎麼辦?

叔叔是好人 每個人都會因為生活經歷不同,而產生對於子女教育方向的差異.而差異,促使人類社會的多元化.乙個心智成熟的人,應該是有足夠能力去包容不同意見.你們既然都是成年人,就應該明白協商道理.同時拋棄個人情緒和感情的對立,以結果論來判斷方向和戰略.即,你們的教育目的是什麼?到底你們的所作所為是在滿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