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提到教育環境的重要性的時候都會說到孟母三遷,那三遷的孩子最後到底發展成什麼樣子了?

時間 2021-06-01 23:07:08

1樓:查理唐

孟母三遷說了三件事:孟母,三遷,孟母三遷。

孟母指的是父母對孩子教育的關注程度,首先孟母是重視孩子教育的,也積極的關注了受教育的過程。

三遷指的是生活環境或者外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直接影響了孩子認知發展的。

孟母三遷指的的教育過程中父母參與程度和實施教育的態度,也可以理解為決心。

我們如果僅僅從表面詞義來看待孟母三遷,實際上就會出現一元絕對形式的錯誤,隨時都有反證可以看到環境並不一定能夠讓每乙個孩子都能像孟子那樣的成材,但是這種反證恰恰是對孟母三遷理解的片面化,也是對教育的片面理解和解讀。

2樓:夢舟99號

6孟母三遷,只是作為孟母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最重要的並不是搬遷,如何讓孩子從內心深處去意識到努力的重要性,並且發自內心地想要主動的去做好一件事。

孟母為了教育好孟子,三次搬遷,而真正使孟子受到啟發的是什麼呢?是環境的改變嗎?不是。

而是他真正地從母親為他做出的那些付出中意識到我必須要去做好這件事,是他真正的從內心想要去主動的去做些什麼來改變自身。或者說他是從孟母的不斷付出中找到了自己奮鬥的動力。所以關鍵並不是環境,環境只是乙個輔助作用。

重要的還是要在於孩子本身能否發揮主動性,關鍵在於孩子是否具有自己內心的那種渴望。所以我們的重心不應該放在環境的改變上,而是要放在對孩子心靈上那種啟發上。

誠然,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如果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環境,可能對孩子的天性的啟發中有著更大的促進作用。但這也並不代表只要環境好了,我為孩子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我的孩子就一定可以會主動性的去做些什麼。放置於社會,紈絝子弟大有人在。

難道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夠優越嗎?那麼為什麼他們沒有去努力呢?而反觀那些寒門之子,也許他們的環境並不是那麼的優越。

但是因為他們想要發自內心地去改變這種環境,他們有一定的主動性,目的性,所以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成熟,更早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同樣,也並不是說我不需要為孩子提供環境上的物質上的保障,不能處於那種放任自流的狀態。

乙個好的環境,會有更多優秀的人,在耳濡目染中,孩子也會進步的更加快。

2023年7月19日再更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主張依舊是環境只是輔助因素,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起著根本作用。而且,我認為,我們一直以來習慣將這個故事作為教育環境重要性的經典例子,這種用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話不多說,就一方面:

我們讀孟母三遷的時候,是否會注意到這樣一句話:孟子受到母親的感染之後,決定發奮讀書。放在結尾的這句話已經暴露了問題的本質。

我們可以想一下,孟母三遷,環境是在改變的,造成這種環境的改變的是誰?孟母。環境的改變有沒有直接引導孟子向上進取?

沒有,否則當第一次搬遷的時候就應當發生改變。最終讓孟子下定決心改變的是環境嗎?不是,是孟母三遷的精神與期望打動了他。

結論很分明。

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心心 A跟b兩個3 4歲的美少女,在一起比誰家的魔法棒多,本是乙個稚嫩天真的場面,在並沒有爭吵只是爭辯的過程中,b媽媽對b說,你家有四個呢,比她家多。b大喜去跟a炫耀,b又去問媽媽,看我像小公主嘛?b媽說,你本來就是小公主啊,你跟a又不認識,上完今天的課就見不到了,不要跟她玩了。a又顛顛的跑過去找b...

少兒美術教育的重要性?

優思創意教育 包括美術在內,所有的藝術它都是一種非常主觀非常個人的活動,不像我們學校裡邊的文化課,它都是比較客觀的自然物理規律,且有乙個客觀的衡量標準 美術的加入藝術的加入就是為了讓孩子們除了分數除了知識以外,還能夠去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把孩子培養成孩成對世界是乙個有感覺,有感情...

論吃苦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夏池雨 雞湯式的 吃苦教育 不是必須的,關鍵是如何傳承自己吃苦後總結的經驗,比如低調 勤勞 讀書 規劃 勇敢等等。也就是家風教育。 人到中年 什麼叫吃苦,所謂的苦都是跟環境對比起來的。我兒今年16歲,跟我小時候比他就是天堂我就是地獄。但是我也沒覺得小時候有多苦啊。而現在的小孩除了一點分數以外,連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