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聾人是先學會手語還是先學會漢語?

時間 2021-06-01 14:36:19

1樓:

先學漢語,儘管聽力損失會導致我們說話無法比得上正常人,但是會說話總能和人一對一的交流溝通,人在社會無法離開溝通交流!聽障人士的建議

2樓:音書科技

如果題主是想問先學手語好還是先學漢語好,我的回答是:先學漢語。

如果你以後要找工作、生活、社交等各個方面,學習口語會讓你以後的生活更加便利,你可以相對無障礙地與他們溝通,明白他們的意思,這樣,你就真正成為乙個除了無法聽見聲音與健聽人能力無差別的人。畢竟我們無法要求乙個社會的大多數去迎合少數人的需求,在這一點上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少數服從多數,這是有利無害的(少數人特殊化到足夠優秀還是可以被社會迎合的)。

因為聾人不會說話,他們天生能通過肢體語言去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每個聾人都有著專屬於自己的自然手語,對於肢體語言的學習是十分快捷的;而對於口語,因為他們要克服無法聽見的條件,導致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發音是否正確,這就注定他們學習口語會相對困難。而在接受能力最強的年齡學好難的事情,之後再學習相對較易的事情,可以讓自己快速掌握兩種技能。

不過還是希望題主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及他人建議綜合慎重考慮該問題,再做出自己的決定。

3樓:

我是重度耳聾的,我的父母是聽人,從小在聽人家庭中長大,因此對我來說,我的第一語言是漢語。

有人說手語是聾人的母語,我並不贊同這種說法。很遺憾,手語並非我的母語,我就算會手語也是文法手語(照著漢語普通話的語法打手語,並非那種語法顛倒的自然手語),也不是十分流利,很少和聾人群體打交道。如果聾人在普校讀書,手語至少沒什麼多大的用處,除非需要和聾人群體交流才能學手語。

4樓:

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誒,因為不同聽力障礙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家庭以及社會環境。

從家庭角度來講,乙個聽力障礙的小孩有可能生在乙個父母聽力完全健全,且完全不會手語的家庭;也有可能是父母中有乙個或者雙方都有聽力障礙,但不會手語;也有可能是會手語,但是父母不認同自己「聽力障礙」的身份,想融入所謂「主流」。

從社會環境講,比方說西方在19世紀曾經推出過很極端的oralism,不讓有聽力障礙的小孩學習手語,而是強迫將他們送入特殊學校接受例如讀唇等技能,或者是強迫破壞殘餘聽力植入人工耳蝸…

在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孩子語言習得的方式肯定是有差別的。

但無論聽力障礙的孩子接受的什麼樣的教育,他們學習漢語或英語肯定比聽力無障礙的孩子要難(廢話0-0!)因為對於語言習得,嬰兒第一年的聽力輸入是重要的。實驗有證明6-8個月大的嬰兒是區別不同語言不同的音,而10-12個月的嬰兒已經失去這個能力。

例如對於母語為日語的小孩,他們在6-8個月還是能夠區別英語中的/r/和/l/,而之後便分不出來了。這個角度至少說明了嬰兒的聽力輸入對其母語習得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對得不到聽力輸入的小孩來講,肯定更加困難。

但是我沒學過手語習得,只學過關於聽力障礙的歷史。。。所以只能提供這個視角0-0 同時期待別的旁友解答~~~

5樓:

聾兒童在語言學習關鍵期最好進行「雙語」學習,雙語即手語和漢語。一般來說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漢語是第二語言,雙語教育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提高語言水平。

先學會怎麼做事怎麼辦事好?還是先學會做人

馬踏飛燕 做人和做事分開,做人講過程,做事看結果。做人講修養品德,做事講程式規則。不在做事的過程中夾雜自己的情緒,不為了事情的成敗影響自己的品格,就是做人做事。 YAN.YJ 做事就是做人,做人也算是做事。人的品質就是通過做過的事表現的。沒有先後之分,要有原則就對了,宰相肚裡能撐船。你做到你就贏了。...

為什麼幼兒都是先學會叫「爸爸」後學會叫「媽媽」?

漢字點亮人類未來 世界大部分國家的人,都用ma或mu來稱呼媽媽 這兩個音由模仿嬰兒哭聲而得。嬰兒剛開始的哭聲為er 兒 ma mu是哭了一會 節奏變緩後的哭聲,張嘴時為ma,閉嘴時為mu 長大點後的哭聲則是wa 娃 正常情況下,嬰兒不會哭。只有處於飢餓 疾病等不舒服情況下,嬰兒才會啼哭 啼哭即意味著...

知識應該覺得要用到了再學,還是先學會等不知道哪天會用?

北京哦哦看看哈哈 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習知識也不一定都是為了用。但是需要用的知識必須得學。在目前時間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要重點學習對於你的目的有用的知識。就比如高中學習以高考內容為主。在重點學習基礎上,精力允許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一些知識感覺暫時用不上用耽誤時間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