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30 05:13:14

1樓:瓜子

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就是真正的知。

這句話的核心是辯證法哦。

小孩子只知道自己知道的,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也會用各種或美好或可怕的幻想充實它,這個階段是樸素的知,混沌的知。

隨著人逐漸長大,童話逐漸破滅,自身的界限與不足,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甚至對一些視若無睹、耳熟能詳的事情,也開始產生懷疑,懷疑理想,乃至懷疑存在,這就走向了知的反面,不知、懷疑。

隨著不斷地實踐和思考,以往所知經過檢驗,真正一以貫之而成真正的知,以往所不知雖然仍然不知,但能夠感受到它就在那裡。

——就像是開天闢地,清濁相分: 無數經過檢驗的知識貫通,凝成我們賴以立足的堅實地、不斷發展著的知識星球;而那些值得探索的未知懸掛於星空,變成指引我們前進、等待我們探索的星辰大海。

夫子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2樓:louzhiguo0000

就是你對自己某些知識到底知道了沒有,自己要心裡清楚,如果老師問你知道不知道的時候,你要如實告訴老師,不可不知道的情況下還告訴老師知道了,不可高估自己。

這個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很多學習者都自以為聰明或者是高估自己,或者是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說自己聰明不夠或不聰明,而不願意承認自己在某些知識上不懂或半懂不懂。到頭來自欺欺人,不僅隱瞞別人,隱瞞老師,也隱瞞了自己。

最終這些知識學來的就是完全不懂或者半懂不懂。

3樓:董修荃

要分清知與不知,可知與不可知的界限,孔子是非常強調界限感的,界限以內,勇猛精進,界限以外,敬而遠之

世上的事,有可知的,有不可知的,可知的就要努力去知,不可知的就不要費勁假裝知道

先知道什麼可知,什麼不可知,再去知道和不知道,這才是知

4樓:愛巴巴

如果有乙個小學生住在城市之中,他從未見過兔子,但是見過鴨子。老師上課給他看一張鴨兔圖,問他:這張圖畫的是什麼東西?

他說:我知道,這是動物。你說他真的知道這個東西嗎?

他只看見了其中鴨子的形象,看不出來還有兔子在其中,他說他知道這是「動物」,但是並未完全理解此圖的兩種涵義,所以他真的知道「動物」的概念嗎?

或者老師說:這是鴨子。於是孩子就把這個圖相與「鴨子」的概念聯絡在一起了,認為自己知道了什麼是鴨子。

但是如果他有一天看見了真正的兔子,也許會奇怪,這個鴨兔圖中的「鴨子」怎麼有點怪?吃胡蘿蔔?這時候他對原本「鴨子」圖相的理解又不知道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句話的涵義太深奧了。什麼是「知道」呢?

我們平時看見乙個蘋果或者乙隻螞蟻或者常見的水,難道就真的了解它們的涵義,知道了它嗎?也許它們還有另一面是我們沒有「知道」的,就像沒見過兔子的城裡人一樣,說「我知道了」其實是無知。

有的人說看見過UFO,但是專家說:我知道了,那些是雲彩的反光自然現象。什麼是知道呢?

只有你親身體驗一下,才能說它是什麼,只理解其中一面,算不上真的知道。語言概念並不能反映影象的本質,所以少吹牛說「我懂了」,那才是真的無知。

5樓:塔拉爾

第一種解釋太膚淺了, 第二種台灣人解釋更搞笑,不過符合灣灣人為人處事喜歡互搞的性格。

孔子是老子的學生,思考問題角度一定是第三視角甚至是上帝視角的,是可以跳出本我去認識自己的,而且孔子是要去遊說那些國君的,所以第一種解釋過於幼稚,第二種灣灣解釋「太民間」了吧?

綜上,我更認為: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果乙個人能夠清楚自己知道與否就證明這個人真有知識的人。 因為世間的知識太多了乙個人不可能全部了解,但是乙個人如果明白自己有很多不了解的東西,就證明這個很有知識的,借用當今一句話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越多。 反過來說,那些吹噓自己什麼都知道的人,一定是大話連篇,四處行騙之人。

6樓:

2.17(為政第二)子曰:「由,誨汝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く、由よ、汝にこれを知ることを誨えんか。これを知ることをこれを知ることと為し、知らざることを知らざることと為せ。

これを知るなり。(辜鴻銘英譯)Confucius said to a disciple, 「Shall I teach you what is understanding? To know what is that you know, and to know what is that you do not know, -- that is understanding.

」巴門尼德說:「不存在的東西是不會想到的,因為人不可能思考無。」(羅素《西方哲學簡史》第25頁)。

同樣的,「you shall not know what you do not know」。所以我認為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這樣的——由,我教給你的(東西)你理解(understand, 知られる)嗎,(在我教給你的東西中)你理解的要知道你已經理解了,也要知道(那些)你尚未理解的,這叫做真的理解。實際上夫子並未要求子路一下子全部理解所教學的內容,但是要分辨得出哪兒些是已經理解的了(「知之」為「知之」),也要知道有尚未理解的在那(「不知」為「不知」),而不要「知之」「不知」混亂不清,腦袋一團漿糊。

7樓:世間的道理那麼奇怪

知之,知道某事,

為知之,知道自己「知道這件事」,

不知,不知道某事,

為不知,知道自己「不知道這件事」,

是智也,這才是智慧型啊。

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就是智慧型。

8樓:國文丨趙老師

我是這麼理解的,《穀梁傳》中有一句話,說:知不知為知。用來解釋這句話很恰當。

孔夫子的這句話,正說到了交點上,厲害了。

我的理解是:知道所知道的,知道所不知道的,這就是智慧型啊。

私以為題中兩者都欠妥。

9樓:肖峰

若是這樣解釋是否更有深意:孔子的說:子路,給你說了這麼多遍你怎麼還不明白,知道的人做知道的事情,不知道的人做不知道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知道。

這不少在為政第二篇敘述了社會分工的基礎原理?

10樓:NormalTree

其實你並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但是你又認為是你想的那樣的時候,你就覺得你知道。但如果你知道不是你想的那樣或者真如你想的那樣的時候你才真正知道你知道不知道,但大多數的時候會被自己想的那樣誤導,而停止去想事實是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我想這也是孔子擔心子路的原因

11樓:

哥白尼說過一句類似的話,似乎可以做個註解吧。

To know that we know what we know, and to know that we do not know what we do not know, that is true knowledge.

Nicolaus Copernicus

12樓:空白

其實我看到過第三種解釋,就是說你知道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做就按你知道的去做,而如果一件事你不知道怎麼做,那就按你不知道這件事怎麼做的做法去做。

13樓:鄭安潤

知識,鮑鵬山老師說,就是對事實的認知,世界上那麼多知識,有很多是無用的無趣的無聊的,那些知識根本沒有必要去知道。

該知道的知識就去求知,去「為(行為動詞)知之」,沒必要知道的知識就不要去追求知道,要「為不知」。

人不要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不要讓那些無聊瑣碎的知識割裂自己短暫的一生把自己變成乙個猥瑣(繁雜瑣碎)的人。^_^

14樓:撲手

曾教授所講的道理涵蓋了辯證法的思想,也就是他講的一陰一陽之謂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可以理解成對他人的關愛或是講求和諧等等正能量的東西,所以孔子說話,做事的目的也可以看做是為了追求和諧,如果基於這一點來看的話,確實還是有道理的。 因為有的話確實是知道了也不一定要說,就是說,也要分物件。

15樓:江七

我覺得你的兩種解釋都不對,當然我也不敢說自己是對的,我只是談下自己的理解,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如果能理解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並且自己知道的問題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就不會表露自己,那麼就是有智慧型的人了!

16樓:

自己知道就說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就說自己不知道,看似很簡單的道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太多的人在撒著虛榮的謊,最搞笑的是有一次上課,教授問預習了麼,我說對不起,沒有,另一同學沒預習卻說預習了,教授說那好,起來說說有什麼感受,那同學當即啞火。相信這樣的場景,廣泛存在在大學高中初中小學課堂裡,這些人就是不明白,什麼是智慧型,什麼是小聰明,什麼是愚蠢

17樓:諾夫

我不懂,我也不說,說了也沒人聽,但我覺著自己比那些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死鑽牛角尖的人還好些。。

我覺著曾仕強就是在標新立異,譁眾取寵。有人會說他需要嗎?這個我不知道,你去問他自己!你可以不屑一顧,但你既然出來混,我就有權利評說。。。。。

18樓:水木™

翻譯上這樣是沒錯的,在應試中可以這樣回答。

但在理解上卻可從多方面理解: 對待學問,就應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為人處事,應該知道的知道,不該你知道的就不要知道,知道多了,會給自己惹麻煩,這是職場上、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有些事,對於不同的人,該讓他知道的就告訴他,不應讓他知道的就不要告訴他,比如夏蟲不可以語冰……

孔子的話很深奧,他不可能就告訴學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太膚淺了,他只是告訴學生:「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剩下的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如何評價知乎台灣網友知之為知之?

個別的11人 唯心唯我主義者,雙標,台肯,詭辯,價值觀詭異,邏輯水平堪憂,然似乎對自己的水平頗為得意的老阿姨,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台灣人了 王誠 min zeng 作者 回覆知之為知之 提問者 23 小時前慫就明說嘛,台灣的硬骨頭應該都在日佔時期給日本人清理的差不多了,老蔣過去貌似又清理了一批,現在應...

該怎麼理解「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龍叔 這個問題很簡單 整個學而篇都在講什麼?講的是學習的目的和原則。那麼最後乙個原則就是,人脈很重要,圈子很重要。如果學完了你都不知道跟哪些人在一起混,那你真的不該學。當然孔子沒我這麼猥瑣,老先生的意思是說,要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別跟著亂臣賊子混,可是亂臣賊子臉上又沒寫著 我是亂臣賊子 所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