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設計中有哪些經驗資料?

時間 2021-05-11 22:53:13

1樓:易安諺

還真有。

有本書叫做《外部空間設計》,作者是日本的蘆原義信。他是建築學出身,後來開始研究外部空間問題。在這本書裡就很多你提到的經驗資料,在景觀方面會給你很多啟發。

比如作者提出的「外部空間第一假說」

外部空間可以採用內部空間尺寸8-10倍的尺度,稱之為「十分之一理論」。

啥意思呢,就是說人們的對於室內空間的感知和室外空間是不一樣的,如果想在戶外營造乙個給人某種感受(例如親密、寧靜)的空間,其尺度就要是給人相同感受的室內空間面積的8-10倍。

給人相似感受的室外空間與室內空間大小對比

進一步提出「外部空間第二假說」:

外部空間可採用一行程為20-25公尺的模數,稱之為「外部模數理論」。

一般人臉可被是別的距離就是20-25公尺。作者認為以此作為模數,在大空間裡呈現有規律的節奏變化(例如材質、高差、植物等),會讓空間打破單調,讓空間更加生動和富有節奏感。

駒澤奧林匹克廣場中的花壇每隔21.6公尺設定乙個

再比如感知構築物質感的視距

在3.6公尺以內,20-25公尺,48-60公尺,120公尺以外,這些不同的距離之間,人們對於質感的感知是不一樣的,距離近的時候能夠看到細小的凹凸和溝槽,遠一點能看到大的磚面分格,如果退到更遠,就只能看到乙個更加籠統的質感。因此就可以通過控制距離,讓人看到不同景色。

不同距離的人們看到不同的材質

比如上圖,通過設定一道水面阻隔兩種視距的人群。距離近的人,看到的是摻雜著花崗石碎石的預製混凝土板;距離遠的人(水對岸的人)只能看到制混凝土板大的分格,這樣就實現了,通過有意識的設計視距,來使人們看到不同的景觀。

這個理論同樣可以引用到植物材料上。在較近的視距中,我們能看到植物的葉片,看清每一朵花的形態;遠一點能看到葉片作為顆粒呈現的質感;再遠就只能感知到一片花海或是樹叢的顏色。

還有下面這張很有名的圖。

外部空間中D與H的關係

D是建築高度,H是間距。通過調整D與H的不同比例,營造出不同的空間氛圍。

同樣,這個建築高度即可以是構築物,也可以是綠籬等植物材料,通過控制高度和間距,給人產生想要停留還是快速通過的不同空間感受。

這本書很多類似的東西,作者通過案例的對比、分析,提出了積極空間、消極空間、加法空間、減法空間等一系列有意思的概念,感興趣可以看看。

如何自學景觀設計?

學果網教育平台 對於景觀設計的學習,除了需要熟練操作基本的繪圖設計軟體 PS 3dmax CAD等,相關園林景觀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樣重要。在實際工作中,園林景觀設計還會運用到園林工程 植物學 景觀生態學以及園林規劃等專業知識。由於園林景觀設計相關職位很多,所以不同基礎的學生在學習側重點上也有所不同。其...

德國景觀設計專業?

設計痴王學長 德國留學主要是德語行不行,英語不會基本上也沒什麼關係。如果是申請德國景觀設計,現在學習的是環藝專業,那麼在課程匹配上差距還是挺大的,所以對於作品集的學習來說,是需要體現很多關於景觀規劃 生態學 植物搭配 城市設計相關理論方面的內容的,環藝方向的景觀做的一般都比較小,但是在作品集裡,即需...

景觀設計畢業生是選擇景觀設計工作還是作品集機構運營工作?

這個看自己吧,這是兩條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建議深入的了解職業發展路徑和自己的心理,落子無悔,當然後期也可以相互轉變,只是付出一些成本 又見木又寸 當然選擇設計工作。設計工作做到煩了可以再去作品集執行。當然有人非要槓一下,那也行,結果就是你做了第二再想做回設計那是一條死路!所以做設計,設計做夠了可以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