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被欺負了該怎麼教育?

時間 2021-05-11 00:12:47

1樓:

也很糾結這個問題,是承受還是反擊?

我家小孩每次看到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時,她就站在那裡不動,嗷嗷大哭,不反擊,也不走遠點。這種場景下,自己都被欺負了,大人看著還覺得娃好笨。我就不斷的和小孩講:

在外面有其他孩子打你,欺負你時,你要麼走遠一點不要理他,要麼你跟老師或大人這些能主持公道的人說,要麼你跟欺負你的那個人說,叫他停止欺凌! 一直都沒怎麼跟孩子講,別人打你,你就要還回去打他。 也不知道這樣教育對不對,因為有次聽到另外乙個家長不停的對她的孩子強調:

別人打了你,你就要打回去,你不打回去,我就打你!這話聽著很霸氣的樣子,讓我對自己之前的教育方式產生了質疑。

2樓:蒙多奇科學養育

總有無奈的家長和我吐槽:「我總是教孩子不要打人、主動排隊、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做個文明禮貌的孩子。孩子也乖乖照做,可是別人不這麼教孩子,總有不禮貌的小朋友欺負我家孩子,請問我該怎麼辦呢?

」1.如果孩子「打回去」,我們不必苛責,也不必「鼓勵」

有一些孩子面對被打,可能第一反應是回擊,這也是一種本能,甚至是人最初最珍貴的稜角。但是我們可以慢慢讓孩子明白兩點:

(1)不反擊不代表懦弱,而是可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式;

(2)就算是反擊,也要留有餘地,懂得分寸,適可而止。

因為靠「武力」可能並不能解決根本矛盾,反而會讓矛盾激化,而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可以「解決問題」。成熟理性的應對,也許是更「高明」的方法。

2.家長自身做榜樣

很多愛打人的「熊小孩」背後,都有個愛通過打人解決問題的「熊家長」;而每個不敢回擊的孩子背後,也許家長每次都是愛默默承受息事寧人。

所以如果我們想培養出「不惹事又不怕事」的娃,我們自己就要做出榜樣,或者及時糾正,不要讓孩子覺得「打人」或者「被打」都是正常的。

台灣著名教育家洪蘭說:「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它只有乙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家長,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所以,孩子是不是有理有節、不唯唯諾諾,這背後反映的,都是家長平時點點滴滴的行為折射。

3.立刻解決問題,不要拖延

發生被欺負的事,如果孩子不知道怎麼做,家長如果在現場,當然最理想的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堅定地指出對方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做是給孩子明確「打人不對」的原則,並給出示範。

我們可以教給孩子一些震懾對方的小技巧,比如大聲說「不能打我!」,或者鼓勵孩子在說的時候要嚴肅臉、並且看著對方的眼睛,美國兒童心理專家Michael Borba說,在被欺負時,你臉上怎樣的表情比你說的是什麼更重要。

所以,請從當下開始做起吧,幫助孩子不受欺負。

3樓:胡彌兒

孩子被欺負了,當父母最正確做法的總原則是:如果對方是同齡人,要先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如果對方是年長者或者成年人,要進行直接干涉。

這兩種情況孩子的心理基礎和對以後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當對方是同齡人(相差不大)的時候,無論是孩子們認識不久,還是老相識,他們有乙個基本假設就是:

雖然我們的力量、智力和能力與成年人相比是有差距的,但在這些方面,孩子們自認為他們之間的差距是很小的。

當然,如果到了明顯意識的程度,那孩子通常表現出自卑,這就是另乙個要解決的問題了。

因此被同齡人欺負,向父母求助,往往是因為孩子自己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只是對出現的問題的茫然和無助。

因此,父母在了解了情況之後,應該提供可操作的解決辦法,讓孩子自己先去面對當前的問題。

與同齡人的矛盾問題,跟我們大人在社交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本質上是一樣的。

有差距,但這不是不可逾越的差距,因此是同乙個台階上「平等」的人。

如果孩子一哭,父母就直接界入,去訓斥別的孩子,這會讓孩子失去了處理社交問題的機會,形成了習慣,一旦脫離父母,社交關係將變得非常差勁,起初表現在和同學的關係上,以後表現在和同事的關係上。

況且父母的直接界入,對另乙個孩子也是一種傷害。

有人說,自己的孩子受欺負了,哪還管別人的孩子?這話當然沒錯,但是在這裡我們尋求的是孩子乙個整體的成長氛圍,以及是以自己孩子為本的基礎提出的建議。

畢竟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自己的孩子才是第一位的。無論這是出自愛,還是自私,都無可厚非。

如果欺負孩子的人是年長者或者成年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直接干涉。

因為對自己的孩子來說,已經非常明顯的意識到在力量、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了,這個時候他們的哭泣,是對自己處於弱勢地位的無助和恐懼。

有時候,他們知道他們是對的,並且知道解決辦法,但已經沒有任何可能去據理力爭的勇氣了。

此時最重要的是消除孩子內心的恐懼感。以前看過《小鬼當家》的系列電影,印象頗為深刻。

作為影視劇,它體現的是孩子的勇氣和智慧型,但勇氣和智慧型可以很好發揮的基礎是沒有恐懼。

有些孩子平時成績很好,但考試就是考不好就是這樣的情形,因為他們太在乎名次,或者害怕考不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的恐懼心理,影響了能力的發揮。

當然,這裡並不是鼓勵孩子被年長者或成年人欺負了要鬥智鬥勇,而是說我們不要有恐懼心理,後者永遠是前者的基礎。

在這種情況中,父母此時的直接干涉,可以很快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因為父母的表現,能讓孩子意識到當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還有最後的殺手鐗。

上訴兩種情形,在孩子的成長中可能交叉出現,因此也需要變換這方式解決。

不是說孩子被同齡人欺負的時候一定要強制孩子自己去解決,同時,也不是說被年長者或成年人欺負父母就一定要直接干預。

而是通過孩子向我們陳訴來龍去脈的時候,搞清楚到底是孩子對問題的不知所措還是恐懼,前者是方法問題,後者是心理問題。

單一的解決方式很容易導致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失望。依賴是孩子思維得不到鍛鍊的懶惰,失望是孩子持續的恐懼心理得不到消除。

伊人姐姐:女兒被欺負落淚,當父母的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4樓:晨施弦

孩子,如果有人欺負你,無論什麼原因,絕對不要忍氣吞聲,都要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或者老師。

孩子,如果你被打倒了,不要退卻,被打說明你弱小,因為你不可能打贏所有人,但你一定不要在氣勢上輸給他,讓他知道你並不害怕

孩子,被打以後,要觀察對方,如果和你實力相當,要勇於還擊,讓他知道你並不好惹。如果感覺到對方過於強壯,或者不止乙個人,不要逞能,保護好自己,趕緊離開。

孩子,如果對方繼續糾纏追趕,不要害怕,一定要大聲呼叫,尋求周圍大人的幫忙。

5樓:讀懂別人的悲傷

剛剛遇到這樣子的事情,小區院子裡有個熊孩子,打遍同齡以下無敵手,前面問我孩子搶吃的,後面問我孩子要錢,前幾天把我孩子打流鼻血了,給他的姥姥說過多遍,都是管不了,我們也沒有教孩子打架要錢。這個孩子才五歲,沒錯就是五歲的孩子,要不是遇到了我都不願意相信,再說說自己孩子確實懦弱膽小,正在想辦法怎麼辦?以後會不會被欺凌。

6樓:狗蛋哥

孩子被欺負了,該不該教他打回去?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有發生。 發生在2023年12月份的北京中關村二小的校園欺凌事件更是轟動一時,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

不僅普通人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連明星小時候也會遭到校園欺凌,何潤東就曾透露了自己在加拿大上學的時候被外國同學欺凌的事情,害的他至今都有心理陰影。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 2015 年公布的乙份針對 10 省市 5864 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報告顯示,32.5% 的中小學生表示 " 偶爾會被欺負 ",而 6.1% 的中小學生表示 " 經常被高年級同學欺負 "。

浙江大學乙份針對 " 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的社會心理研究 " 顯示,49% 的青少年承認對其他同學有過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而 87% 的青少年曾遭受過其他同學不同程度的暴力行為。

校園欺凌有哪些危害呢?校園欺凌的主要手段是身體攻擊、言語攻擊等行為。

一項研究表明,經常受這兩種行為欺負的兒童容易出現各種適應問題,包括孤獨、焦慮、抑鬱、不斷侵蝕的自尊和日益嚴重的厭學。

由此可見,校園欺凌對孩子的危害不僅是生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而且心靈上的傷害更難撫平。

身為父母,當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甚至挨罵被打的時候,心裡肯定會又心疼又生氣。

有的家長會教育孩子與人為善,不去惹事。也有的家長主張下回直接打回去,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以暴制暴,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那麼遇到此類事情時,家長到底應該教育孩子怎麼做呢?

一項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兒童來說,各類攻擊性行為會隨著年齡的成長而減少,大約70%的兒童在整個學齡期的攻擊性都很低。

約27%的兒童會有中等程度的攻擊性,但也會隨著年齡的長大而減少。

但是剩下的3%的兒童在整個學齡期都一直表現出高水平的攻擊性(NICHD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2004)。

通過上述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在孩子受到的攻擊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低程度的。

而且據專家Florence Goodenough研究,這部分孩子大多數的爭鬥和吵架都是由於玩具或其他所有物所引起,隨著年齡的增大,這類欺負出現的概率會越來越低。

所以,當自家孩子告訴父母玩具或文具被搶了,或者書本被亂塗亂畫了等事情時,父母應該多問孩子幾句,如東西是不是經常被搶?書本是不是經常被亂畫?有沒有挨罵被打?

如果孩子說並不是經常現象,只是一時的衝突,且沒有身體言語攻擊時,父母大可不必大動肝火,因為小孩之間的小打小鬧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通常他們自己就會解決。實在不行的話,也可以告訴老師,讓老師來幫助教育解決。

但是,如果遇到高水平攻擊性行為的話,父母就應該注意了。

攻擊行為中有兩種行為特別值得注意:敵意性攻擊工具性攻擊。

如果行為者的最終目的是傷害對方,他的行為就屬於敵意性攻擊。

如果行為者是通過傷害別人而達到其他目的,比如要錢、搶東西等,那麼他的行為就是工具性攻擊。

這兩種行為都是高水平的攻擊行為,如果孩子受到了這兩種行為的欺負,那麼給他帶來的傷害會很大。而且很多長期受欺負的孩子基本無法擺脫這樣的困境,即使逃學也不一定能改善境況。

因為實施欺負的人認為這些孩子軟弱可欺,不敢有任何形式的反抗,而且通過欺負別人,他們能夠得到實際的利益,比如零花錢、小物品、甚至會贏得周圍同齡人的「尊重」,被認為很酷,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等。

當自己的孩子遇到類似情況,已經成為了被欺負的物件,言行舉止會出現很多變化,比如敏感膽小、不願上學、不願與人交往等。

父母發現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一定要詳細詢問孩子是不是受到了欺負,被誰欺負、欺負了多長時間這些問題。然後立刻反映到學校,告訴老師,並告知對方家長,如果學校、老師和對方家長能一起妥善解決的話,那麼可以不必深究。

但是如果自己的反映和訴求並沒有得到重視,孩子被欺負的事件還在持續發生,那麼作為家長就要採取特殊的方法手段來應對。

比如在正式告知學校和對方家長,而對方並沒有認真對待解決,孩子依然受到傷害甚至受到更大的傷害時,那麼就鼓勵孩子打回去吧。

打輸了不要怕,在確保沒有大的身體傷害的前提下,鼓勵孩子多打幾次。一定要讓對方看到自己並不是逆來順受,任人宰割的羔羊,一定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不怕輸、不服輸、和咬牙要幹到底的氣勢和態度

因為對於那些以欺負別人為樂的人,好言相勸和溫柔對待是沒有用的,只有這樣才能以暴制暴,才能讓他們實施欺負成本公升高,以至於不敢再隨意去隨便欺負別人。

而且這樣做有兩個好處:既幫助了自己的孩子不再受欺負,重新建立起自信,也教育了那些愛欺負人的孩子,告訴他們不是誰都可以欺負的,隨意欺負別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事情解決後,無論發生什麼都要和孩子堅定的站在一起,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力量。

同時也要告訴他:暴力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生活中還是要與人為善,友好相處。遇到欺負和霸凌一定先告訴父母和老師,要相信大人能解決這樣的事情,但同時一定要學會說不、學會還手,只有這樣才能保護自己。

小孩子被欺負該還手嗎?

恰在 看情況,打得過打,打不過告老師。不過也有一批老師,給孩子豎規矩 自己解決,不要告老師。美其名曰鍛鍊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不是烏托邦中毒就是嫌麻煩。大人還有要找警察的時候,小孩熊起來比大人更不知分寸。會讓膽怯的孩子更無助。真的孩子自己解決還手了,老師又會亂入說還手也不對,潛台詞是不要惹麻煩,可...

我們的孩子欺負其他小孩,作為父母該怎樣教育?

腳藝人 那些東西不是自己的,是屬於自己的他 她 必然會同對方力爭,因為,這是乙個人求生存的必生之道,爭一爭,吵一吵使得小小的心靈能夠明白乙個道理,你的就是你的,我的還是要歸還我,大家還是朋友一齊玩,真正是天真又爛漫,讓父母也樂在其中。有爭必有吵,有吵必有避免不了小拳頭相向,如果大人在旁邊現場,大人首...

小孩在外面被欺負了老是不敢還手,怎麼才能讓她學會不欺負人,但是被欺負了要敢於還手呢?

zoro 你只是告訴孩子應該還手,可孩子不會打架,他不知道怎麼還手啊!所以你得教他怎麼握拳,怎麼護頭,怎麼出拳,該攻擊對方什麼部位,簡單教幾招,沒事自己陪他練練,你會發現要不了多久被打哭的就是別的小朋友。我兒子就是這樣,從不敢還手到沒有小朋友敢跟他動手 賣女孩的小火柴 應該學會的自衛能力還是要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