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究竟是為了表達什麼

時間 2021-05-10 14:44:04

1樓:Larry1914

首先宣告:一刷+我不是哲學學生

昨夜,不對,今天凌晨剛刷完,然後在知乎想法發了個讀後感:

剛剛讀完《局外人》

很不幸,我並沒有像別人一樣討厭默索爾。我不討厭他的冷漠,也不同情他的結局。

畢竟正如他所言,人人都被判上了死刑。

我合上書的那一剎那,腦子裡回想過八十來頁的文字。才發現,我也是個局外人罷了。

我像個局外人,像默索爾先生一樣,站在萬物終將終極,但萬物不願終結的荒誕上,俯視而不言。

我能感受到又感受不到:阿爾及利亞的熱,那種,讓默索爾昏沉,腦袋炸裂,想睡覺的熱。那炙烤一切,再把默索爾引去命運叩門之處的Sunny。

瑪麗的美麗和雲雨之間的歡愉。寂靜的守靈夜與咖啡牛奶香菸之後的腰痠背痛。對喋喋不休的人們的厭惡。

對嘈雜不堪的大廳的逃避。對扣動五次扳機的坦然與無悔。

默索爾先生一點都不冷漠。如果說,它是冷漠的。那麼也是「溫柔的冷漠」。如果他真真切切的冷漠,那他就應當與馬松呆在一起,放雷蒙去做他的傻事。

他不過太有感知了。他善於觀察一切。而觀察到的一切,讓他的感官出現了一種「麻木」,一種消極,一種放棄。

但我覺得,這是一種真實。他接受死亡是坦坦蕩蕩;他對被人人都稱讚美麗的瑪麗也不談占有,不愛就是不愛;他對母親的態度不曾在任何人面前掩藏;他對上帝的質疑不在任何權威面前消散;他對法庭上的一切,像是一種放任,但是那種荒誕的法庭又有什麼好爭辯的呢?

他比,那種讓人習以為常的,對出軌的報復與盛怒的雷蒙們,真實而坦誠多了。他比那個喋喋不休,藉著上帝而存在,似乎充滿活力與悲憫的神父,慈悲而體貼多了。他比那個就算默索爾不愛還要嫁給默索爾的瑪麗柔情而認真多了。

畢竟,誰能相信一些對生活不曾把握,對自己的存在沒有感知的人的情緒與話語?

默索爾先生並不惹世俗眼光青睞,他雖然「消極」,雖然「漠然」,但這不妨礙他自己對於自己存在的誠實與接受。這種誠實,在他死期將至之前達到了高潮。他最終全身心地剝離了世俗慾望的裹挾,他最終把外物給予的存在感知洗得一無所有,從石頭裡看不到瑪麗的面孔,在消磨時間裡回憶,回憶自己的存在。

最終,存在、存在的感知、存在的回憶,是默索爾先生在那個滿是臭蟲只能仰望天空,沒有世俗定義的時間的四方牢籠裡,唯一能感知與擁有的東西。乙個無「欲」無「求」的人對於芸芸眾生,的確是種相互折磨。(世俗的欲求,而不是存在的欲求。

)他看似被剝奪了一切,但實際上,與其他對自己生命敷衍了事的人們來說,他的生命比誰都富足。可能只是太過富足了,他已經活夠了,至少活得不貧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甚至很貪婪,抓著能感知的一切瘋狂汲取著體驗,天空,溫度,Sunny,食物,人們,氣味,顏色,聲響。

事實上對於乙個能感知自己存在的生命來說,這種存在的感知開啟一天,與一萬天並無太大差別。要真的說有差別,我想只在於「法庭可是個新鮮事,人的一輩子就這一回呢。」之間。

以至於,他能在懲罰與煎熬中無所顧忌,適於其中,且絲毫不為自己被荒唐定罪而後悔與抱怨,他只是在急迫地等待「黎明」,等待那個生命中還未感知過的「死亡」,他還沒有嚐過「終結」的滋味。要說有什麼讓他糾結的,我想就是,「死前群眾們向他怒吼」,「登上斷頭台如登天」的感受與「瑪麗的笑與衣物」,「游泳」,「街道上的聲響」,「北非晚霞時的一切」的感受之間如何取捨。他對於生活何其貪婪而錙銖必較啊!

最後的最後,他對於神父的控訴,已經完成了對他生命意義的最後譜寫,他看似一切被動,一切無所謂,但掌握著一切的主動。

難道還有什麼比大聲而直接了當地吼出「我以某種方式生活過」更具有勇氣與智慧型?這種方式是「默索爾先生」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法屬阿爾及利亞」世俗的方式,那種沉默地,不假思索地接受世俗與上帝的「積極向上,事事關心」的活法,才是一種冷漠,懶惰,怯懦,粗糙與無知覺。

人人都被判上了死刑。要求乙個死期確定的人表露出「事事關心」的樣子來,未免不切實際。要是乙個人表露出來了,那不如說是「事事敷衍」。

你我都是在「無限」之中擁有「有限」感知的———乙個人。也正因我們的種種「有限」,你我,似默索爾先生,都是在乙個看起來更寬廣,更舒適,有更多可能性的「牢籠」裡受罰罷了。

既然如此,我們如何為無限的「事事」負起「完美」的責任呢?如果乙個人不知自己生命有限,那麼他大概並不會好好地對待自己的生活。「有限的」才是,也才能有「最優的」。

而這個「最優」是專屬於「自己的」,你我,必須得用「有限的」感知去貪婪地感受「無限的」其他存在,再用這些感受,這些反饋,去定義自己的存在。也只有如此,你我才能知道什麼是「自己的」,何為「我」,何為「你」。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給自己「虛無的」生命乙個「意義」,我們才能像默索爾先生一樣,在將死之前,給自己乙個蓋棺定論———「我曾用我自己的方式活過」。

這句話,將出現在一切於「無限」中存在的「虛無」與「有限」的事物的最終意義與定義之中。

二刷之後估計會有新感想。

2樓:王哼唧

你的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只和你自己有關,卻又無時無刻不在被毫不相關的人盯著進行過度的解讀,藉以引申於對你的毫無意義的評價之中。默爾索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流一滴眼淚,最後因此被判處死刑。書裡很多回憶細節其實透露著默爾索到對母親的感情,但荒謬之處在於默爾索沒有權利把這當做自己的一件私事。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會讓人覺得「關你屁事」,有些時候不妨吼得得更理直氣壯一些。

3樓:

讀完之後,倒是覺得是為了表達生活中的真實,默爾索的形象是更為飽滿的現代西西弗。

閱讀是一件沾滿私人品味的過程,讀者要是沒有足夠靈敏的情緒觸角,或許很難去理解書中的角色,比如默爾索,讀者會把他當成局外人,不同於自己的文學形象,荒誕可笑,甚至覺得他面對刑罰也不加妥協的樣子讓人瞠目結舌,不合實際。

默爾索在第一部故事情節裡的表現是完整再現了現代生活中乙個青年的日常,無什麼去巴黎發展工作的野心,也沒有歸隧婚姻的愛情願望,既不會過問朋友的倉庫管理員身份,也並不想掩飾自己懶淡是思想行為……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可以選擇作為乙個局外人,或者套裡的人,可笑的是,為了活得平穩,選擇後者要輕鬆的多。不過對於默爾索來說,前者帶給他的充實與快樂足以抵消本就與他無關的現實瑣碎虛構的樂趣。在這裡,默爾索無疑是遵從自我的勇士。

第一部不鹹不淡的情節只是稍微引出了默爾索的獨特性格和行為方式,第二部是加入司法審判的情景加大了默爾索內心選擇的衝突,也是文章的高潮,在一次又一次與律師神父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默爾索在局外人和套裡的人兩種角色掙扎,他渴望套裡的生活,有一群稱得上朋友的自由人玩樂,有深愛自己的女朋友……但是他也享受局外人的生活,不能接受神父是他爸,即使用一天的時間去回憶過往也讓他覺得滿足。

讀到第二部的時候我內心不自覺浮現出來卡夫卡的《變形記》以及雨果的《悲慘世界》,按照雨果、卡夫卡、加繆這樣的順序完成這三部作品的串聯,可以發現三部作品無啥大的差異,都是蘸滿現實這層糖衣的山楂球。只能說三部作品的時代奠定了人物性格的底線。若是在往後延續上這個鏈條,我會把川端,三島放在其中……

所有的文學作品亙古都在描寫著乙個主題——人性,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也常常在熱愛與憤怒的矛盾狀態中奔走,這也是一種真實。

4樓:小如

人類是從關係之中誕生。語言是關係的產物,愛是關係的體現,自我意志更是人與世界關係結果。關係之於人,就如同水之於魚。人在關係之中生,在關係之中活,在關係之中老,在關係之中死。

然而人的生命本身是朝向死亡的。總有這樣一些人,這樣一些本能,這樣一些傾向,造就了所謂的「局外人」。局外人似乎從關係之中抽離,因為他們看穿了關係之間盤根糾錯造就的虛偽和脆弱,重複和無意義。

抽離顯現為冷漠,冷漠讓他們變成更接近於死亡的矛盾體。

因為,抽離,只是死亡力量的體現。而沒有造就新生的死亡是不完整的死亡,無法開闢和創造新路途的抽離只是可悲的變相慢性自殺。局外人絕對不應該是被動成為荒謬世界的影子,否則他們不能真正具有局外人的智慧型。

5樓:

如果很難辨別自己有沒有被世界同化,也就無權決定這個人是不是異類。

你當然可以相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假的,愛情、親情、友情是假的,七宗罪行是假的,這個世界是一片混沌虛無,我們可以感知到的資訊都是時空背後的操縱者想讓我們看到的,七情六慾是最愚蠢的東西。

當我們失去了這些,失去了人類文明,失去了對未知的渴求,我們能不能探索到人類存在的真正奧義?

也許只有默爾索知道。

加繆的《局外人》表達了什麼思想?

楊過 或禮小姐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覺不可能是乙個終點,而恰恰是乙個開始。剛剛看這本書時,便覺得有九分親切,心裡活動都不是平常人可做的,我倒很覺得他身上很有一種不一樣的氣概,但若我真學了他,恐怕也早已被規則排斥在外,我還是謹慎些為好,笑笑便罷。先說作者,加繆自小貧窮生活,但童年的窮苦並沒有折損過他對生...

你努力究竟是為了什麼

劉李斌 推薦你乙個模型 NLP理解模型 環境 行為 能力 BVR 身份 第五層 出現問題,歸於環境 第五層 將不好都歸結於環境 想一想,有時候,也會將工作上的不順歸結於專案組 公司,從而抱怨,而看不到其他可以改變的點 第四層 行動 現狀不好,是因為不夠努力 第四層 行動派,覺得不好是因為自己還不夠努...

你覺得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

甸甸 我曾經也很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個世界吧,來都來了,不如索性就走走看看吧,何況我們也不知道回去那邊是是就會有更好的事做。自己走著逛著,遇到另乙個還行的同伴,有時還能搭把手,那就一起走吧,走著看著,有了孩子,雖然多了個很重的個包袱,但是她給予我們的幸福和快樂比路上的風景更吸引人啊。這個時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