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其」字的用法?

時間 2021-06-03 19:53:06

1樓:之乎

,「其」在甲骨文中就是乙個疑問語氣的非口語提示符號,後來「其」又分化出「豈」,以表達不同的疑問語氣。「其」一般與「乎」相配,用於詢問語氣;「豈」多與「哉」搭配,用於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後來「其」在書面語中的功能逐漸擴大,但古代文人濫用的也不少。

比如金代文人王若虛就舉了很多例子,認為歐陽修錯用「其」地方不少:

如《唐書·藝文志》雲:「六經之道,簡嚴易直而天人備,故其愈久而益明。」《德宗贊》雲:

「恥見屈於正論,而忘受欺於奸諛,故其疑蕭復之輕已,謂姜公輔為賣直而不能容。」《薛奎墓誌》雲:「遭時之士,功烈顯於朝廷,名譽光於竹帛,故其常視文章為末事。

」《蘇子美墓誌》雲:「時發憤悶於歌詩,又喜行草書皆可愛,故其雖短章醉墨,落筆爭為人所傳。」《尹師魯墓誌》雲:

「所以見稱於世者,亦所以取嫉於人,故其卒窮以死。」

這幾例中都有乙個「其」,王若虛認為「皆當去之」。按今人理解,此處「其」應為代詞。第一例中的主語很清楚是「六經之道」,故下句不必再加代詞「其」。

第二例是為唐德宗寫的贊,後幾例則全為某人的墓誌銘,主語也都很明確,所以不必再以「其」代之。王若虛的理解顯然與今人相同。實際上,此處「其」並非代詞,而是與「故」構成「故其」,「其」只類似於詞綴。

「故其」此處的語法作用類似「故而」「因而」,義同「所以」「因此」。「故其」「故而」的這種用法先秦經典中罕見,應該是漢代以後的用法。「其」作詞綴在先秦經典中用得較多的是「何其」,如《詩經》「何其處也」「何其久也」,《左傳》「何其戚也」,《論語》「何其多能也」等。

今人大多把「何其」理解為「其何」的倒裝,其實非也。還有「然其」的用法,如《五代史·前蜀世家》:「龍之為物,以不見為神,今不上於天而下見於水中,是失職也,然其一何多歟?

」王若虛認為「然其」加得「尤乖戾也」。再如《淮南子》「夫華騮、綠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此處「然其」同「然」或「然而」,「其」亦是詞綴,只起湊音節作用。

此外還有「豈其」「若其」「如其」「必其」「爾其」「夫其」等,不一而足,都是雙音節虛詞,不可單把「其」字當成代詞。歐陽修對「其」字似乎情有獨鍾,

用為人稱代詞的例子很多,但濫用的地方也不少,諸如「孝悌於其家,信義於其朋友,廉讓於其鄉里」「望其容貌進趨,知其君子人也」「嘗至其縣,與其民言」「其民聞其來」之類,如果把這些「其」都當作「他」翻譯成現代漢語,文章就顯得非常囉嗦,根本看不出所謂「八大家」的樣子。其實,好多「其」都可以刪去,並不影響理解。韓愈此文也有這個毛病,這幾句中的「其」都沒有什麼實義,刪之皆可。

「非其真也」有實義的只是「非真」,「其」也是湊音節用的。

證 證 二字在用法上有何關係與區別?

逸民 正者,從止從二。會意。止者,象腳趾形。趾也。凡止之屬皆從止。二者,甲骨文上字。上也。凡二之屬皆從二。正者,謂腳趾向上而行,若登山者也。故,正者,向上也。證者,從言從正。會意。言者,語也。此其引申義。凡言之屬皆從言。正者,向上也。凡正之屬皆從正。證者,謂勸人向上之言也。故,證者,諫也。登者,從癶...

日語的四字熟語「他力本願」的具體含義和用法?

李仕輝 我認為四字是中國古代甲骨文發展而來,四字體現農耕文明。體現了中華民族聰明的智慧型和預見未來。四最好體乙最好字一亇口字加上內建八字。我認為口如同紅旗,四和八代表了新四軍,八路軍高舉紅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百折不撓英雄鬥爭取得勝利。八字正規寫又體現也一亇人在扶犁,彎腰耕地,這在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

漢語日常用語中如何區分 的 字的下列不同用法?

的 是個用法寬泛的助詞,大多數情況,語境會提供足夠的資訊。而且,一 第一種用法,漢語有很多其他表達形式 例如 學生裡聰明的,早就開始準備自主招生了。兔子中毛厚的,冬天對於他們來說不算什麼。鹿中的佼佼者,豹子是追不上的。冷兵器之最強者,毫無疑問是槍。可以看出,一般用 裡 的 中 的 中 者 之 者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