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行心所在睡夢中如何作用?

時間 2021-06-03 17:55:39

1樓:憨山門下

謝@王小野 邀,這幾天沒怎麼上知乎。身邊沒有電腦,用手機答一發。

遍行,是遍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地都現行的。有任意一識現行時,都同時有這五個遍行心所相應生起。遍行心所的行相,相對於其他心所是非常微細的。

因為遍行心所是我們了知前境的基礎,所以我們往往容易忽略它。比如我們看到一本書,會直接說是書,喜歡看書就會接下來看是什麼書,不喜歡就會略過它。但是喜不喜歡書這個認知不是憑空而來,他是五遍行的功勞。

無夢睡眠,屬於五無心位之一。此位第六識不行。但是七八識還在互為因緣,相續現行。

若無第七識,誰來思量執持我與非我。若無第八識,誰來執持身根。比如睡覺時候會打鼾,若無第七八識思量執持,怎麼會相續此相,又怎麼分別我該不打鼾,不該打鼾呢?

在睡夢中,依然有第七識相續我非我以及我所非我所!不然的話,如何有睡覺中生病,死亡之事嘛!

如第一段所說,遍行是有識現行,即有相應的五遍行生起。不只是前六識,七八識也是有五遍行同時相隨。無夢睡眠,雖無前六識的五遍行生起,七八識的五遍行還是會生起的。

觸,令心趣境。七八識互緣,自然需要令自識趣自境。如第七識觸心所引心緣第八識見分。

作意,警覺應起心種。既然已經觸境,自然就要生起注意,引動後時該起之心。如第七識已經觸到第八識見分,自然就會引生後時之心種。

受,領納違順俱非境界。第七識緣第八識微細難知,沒有苦樂之分,所以是非苦非樂的捨受。

想,乙個是取相,乙個是施設概念。比如謂此是紅色,此是綠色。或者於眾色中,說此是花,此是樹葉。

我們一般看到桌子謂之桌子,就是想心所的作用。於第七識即是於第八識見分為,分別此彼,施設名言。當然第七識的這個過程我們一般感受不到。

所以一般經典都說七八識行相微細。

思,就是令心造作。由於前面的受想二心所合和,令心產生的造作善惡之心。如你走到火邊上,因為火的溫度或者顏色,你的受心所緣故領納到乙個對自己違逆的境,即產生苦受,然後你又由於想心所的取相,施設概念你知道此是火。

於是此時思心所生起,因為前面領納到苦受,又知道是火,所以就會離遠一點。這就是思心所的作用。在第七八識也是類似。

七八識都是無始恆行,無論六識現不現行都不影響他的現行。所以其實無論有夢無夢,七八識都在現行。只是第七識是始終思量我非我,我的非我的。

第八識始終在根據第七識的思量相續有情根身,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相。這其中就包括了與識相隨的心所。

2樓:Sissy

是第七識與第八識都不會睡著,第七識末那識也就是意根,他會一直在分別。譬如說我們睡覺之前設定了鬧鐘,為什麼鬧鐘響的時候你會醒來?就是因為聲塵上面有劇烈的變化,意根先觸到聲塵上面的粗略的法塵境,因為有這樣劇烈的變化意根其實已經先了別;但是祂沒有辦法作詳細了別,因為有劇烈的變化為了要作詳細了別,所以必須要叫意識起來一起跟祂了別,作詳細的了別,這個時候由於意根的作意,前六識都被喚起,就叫作清醒,叫作醒來了。

但是第七識不會持種,如果祂來持種,祂就會了別,不好的結果都不要,那就沒有因果了,所以持種的一定是第八識如來藏,第八識只會記錄,含藏,卻不分別。因此第八識才是我們要證悟的標的。

主要思路摘自正覺官網三乘菩提之入門起信妄心熏習部分。關於唯識目前個人也只能熏習,最正確的答案還需實證後觀行,因此末學認為,我們大家還是應該努力爭取在實修中證悟明心見性。

開悟跟遍行心所什麼關係誰知道?

已登出 遍行心所存在於一切心,根據南傳阿毗達摩,遍行心所為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開悟是由意門公升起的心路過程,由意門轉向而起,經過出世間速行心路而達到見道,在第乙個的意門轉向心中,如果作意心所是作意有為法的無常苦無我的,那麼公升起的速行心路就是善速行,在觀智中的行舍智達到圓滿時作意無常苦無我之一...

人到中年發現錢才是解決很多問題的核心所在,可要說轉行感覺自己既沒實力也沒體力,怎麼辦?

58同城大學 人到中年在智力和體力上肯定會有限制的,但是由此來說明中年人沒有出路了,那肯定是不對的,畢竟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工作和職位。針對中年人的工作機會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外賣員 保安 保姆 家政從業人員 婦嬰護理師 家電清洗師 保潔等,只要肯放下姿態,努力鑽研其中的技能知識,一樣可以賺到錢,轉...

孟子說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何理解?

笑容守護者 論語 子路 子貢問曰 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 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 敢問其次?曰 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 敢問其次?曰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 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 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孔子提倡的是 言而有信 行而有果 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