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提取上,大腦會更偏愛紙質書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時間 2021-05-30 00:05:10

1樓:閱微白

這不是偏好,問題出在我們看到的是什麼。絕大多數的屏顯裝置顯象的頻率還沒高到接近實物發出的光波頻率。

一,應激。先說乙個日常生活現象:夜晚用手電筒直射眼睛會出現短暫失明,而環境光強的半天則比較不會。

這是因為白天視覺系統已經習慣了強光環境,對強光有對應程度的應激反應,只有過高(看中午的太陽)或過低(走進暗室看手電筒)於環境光才會引起注意,改變這種應激反應。

二,識別能力範圍。可以做個嘗試,用照相機分別對檯燈和日光燈取景,正常情況前者會捕捉到肉眼可感知的閃動的「幀」,後者則比較不明顯。

三,視疲勞。可以這樣對比分析:

夜晚電壓不足時閃動的燈光環境vs晴天中午屋裡的漫反射環境。前者眼睛捕捉到的亮度對比(時間前後)強烈,眼睛必須不停地切換狀態來適應環境,容易疲勞。後者則因為頻率過高,高到視覺系統無法捕捉到「每一幀」,因此幾乎不需要對亮度變化做出應激改變。

極高或極低的頻率都會讓你感到平靜。

仔細地觀察你的電腦螢幕,中低端的屏都可以觀察到閃屏,只是程度不明顯或者你看的距離較遠而已。手機也會閃屏,雖然你覺得觀察不到,但是視覺系統的確捕捉到了這種變化,而在略粗糙的靜物(比如紙,木頭)上,這類變化終無法被人察覺。

就是說大腦「排斥」讓它疲勞的種種啦

2樓:

就我個人而言,是因為紙質書方便反覆翻閱,而且每次翻閱你所要記的資訊都出現在同乙個位置。多次重複之後,我不僅記住了資訊是什麼,還記住了書的整本目錄。最後要用的時候,按著目錄在腦袋裡面查,當然是要比散亂的資訊查的快了。

這樣表現出來就是用紙質書學習效果更好

3樓:yuam lee

我覺得有可能是現代人從小的習慣造就的,從早不論讀書還是讀報都是紙質的。如果秦朝人穿越過來,可能覺得竹子,棉布什麼的比紙看著舒服吧。

4樓:

20/10 update

我在大一的時候研究過這個,後來不了了之。為什麼不了了之是因為有關於這個的研究其實挺完善的。

我記得有幾點

一是說看紙質書的時候,有更多的線索可以幫助記憶。比如說觸覺,可以感受你看了多少頁,厚薄;比如說空間知覺;而看電子書的話感官只有眼睛,對記憶線索的加工也要更多。

二是說紙質書有更多的線索告訴你進度,可以更好的反饋,讓你有更好的掌控感。

三是說目錄,翻頁更加便利,回頭翻翻就可以看到前面的內容,更容易和前面的內容形成聯結;電子書需要耗費更多的working memory。同時這些線索可以幫助你更好地通覽全書,耗費更少的資源建立框架。

四是說習慣問題。(說那麼多這一點最重要其實)

五是前面的總結,看紙質書更容易參與投入,可以很快地用筆畫寫,認知負荷低,更容易進入flow狀態;而看電子書會有更多的控制性加工。

六是生理學基礎,發現紙質書和電子書啟用的腦區有一定差異。(我記得這個差異是分人群的……)

以上沒有查文獻,全憑記憶,有錯誤請指出。

我覺得其實就是看電子書不習慣,眼睛不舒服,然後分心刺激多。其實習慣了倒沒什麼。

20/10 update

有一些研究發現用紙做筆記的效果也比用pad或電腦效果好很多。

買車前看汽車評測文章,應該如何提取資訊點?

承影 測評多信一半不信一半,多信缺點的一半,不信優點的一半。然後先看品牌,不能說好母無癩兒,但是癩母你想讓他有好兒也是個問題產品。然後看市場占有率,賣的多的不一定最好,但是沒人買的基本上都是有各種問題的。不僅僅是車有問題,也會有車沒問題別的有問題的。因為市場占有率肯定對於維護保養保值率各方面都有影響...

卷積神經網路提取資訊的能力比人強嗎?

船長 對於你題目中的問題,卷積神經網路提取資訊的能力比人強嗎?我的回答是在很多應用領域,答案都是肯定的,CNN已經有超過人的識別能力了。這就像汽車比人跑得快一樣的。對於你題目下提的另外乙個問題,神經網路作出判定,是否需要在我能夠準確識別的基礎之上,否則它的判定能力也無法超越標定的人?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單目視覺里程計算法深度資訊的提取?雙目的原理和單目的不同?

單目視覺,通過對單一影象,所做出來的深度資訊,如果沒有一定引數進行限制,比如焦距,那麼永遠只是乙個預估量,不會是真實值。不過對於三維位置估測來說已經足夠了 因為有限空間中的各個位置都是相對的,只要這個相對關係是正確的,那就可以了。總體來說,單目視覺有三種生成方式,一種是通過透視幾何來生成,參考消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