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A股的銀行股低估的邏輯是什麼?

時間 2021-06-02 22:59:07

1樓:蘇寧金融研究院

數位化時代,銀行業最終會形成什麼格局?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方向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全國性銀行中,會湧現出2-3個贏家,享受網路效應的壁壘,成為強者恆強的存在;

地方性銀行中,則會湧現一批特色銀行,憑藉精耕細作與差異化,與地方經濟共生發展;

除此之外的大多數,注定在平庸中萎縮。

對投資者而言,面對大分化趨勢,選對投資標的變得愈發重要。

分化環境下的競爭邏輯

分化環境中,龍頭通常享受遠高於同業的估值溢價。但就銀行業而言,投資者應充分考慮監管機構的影響。站在監管的視角,希望看到行業有序競爭、健康發展,最怕兩三家機構吃掉過半份額的寡頭格局。

前段時間,央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徵求意見稿)》,反壟斷條款成為最大看點。非銀行支付市場寡頭格局已成,監管斷然不希望類似的事情在銀行業重現。這兩年圍繞網際網路存款、聯合貸款的一系列新規,既掐滅了流量巨頭憑流量優勢重塑銀行格局的野望,也阻斷了地方銀行借助網際網路全國布局的希望。

至此,只有全國性銀行可以稱得上「全國性銀行」,競爭壓力大大緩解。不過,就6大行+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而言,雖不再擔心「第三方攪局」,內部競爭依舊慘烈。

作為全國性銀行,發展戰略必須緊跟巨集觀大勢,巨集觀層面消費驅動取代投資出口,全國性銀行也就繞不過零售轉型的坎。但網際網路時代的零售金融邏輯已經發生巨變,多數全國性銀行並沒有找到零售轉型的感覺,彼此之間的差距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拉開。

回過來看地方市場,一些地方性龍頭全國布局的希望破滅,反過來深耕當地市場。地方市場優質資源有限,全國性銀行分走一杯羹,剩下的也只夠少數幾家本地銀行過上好日子,競爭加劇、分化加速,是不可逆的過程。

全國性銀行,讓網路效應為我所用

全國性銀行發力全國市場,必須依賴網際網路、依賴金融科技,這已經成為共識。而線上渠道天然產生馬太效應,不進則退,殘酷異常,儘管流量巨頭、地方銀行等攪局者被擋在門外,現有的十幾個玩家也絲毫不能鬆懈。

脫穎而出的秘訣,就是讓馬太效應為我所用,具體而言,就是率先在全國範圍內構建網路效應壁壘,走上迴圈遞進的內生發展之路。

網路效應壁壘以龐大的使用者規模和強大的使用者粘性為標誌,實現途徑則是優質產品服務與優勢場景生態的全面融合,即產品服務足夠好、場景生態足夠深,且二者的融合足夠有效。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對內推進數位化轉型、對外拓展場景生態。

無論是數位化轉型還是搭建場景生態,都容易上路卻不容易做好。以數位化轉型為例,底層賬戶資料的打通、敏捷化IT架構的搭建、創新驅動的機制文化等缺一不可;場景搭建則必須做深做透才有效果,必須持續擴大投入,用廣度、深度來構建壁壘,非全國性銀行、非財力雄厚者、非戰略堅定者不可為。

從市場估值上看,兩家銀行的市盈率在全國性銀行中遙遙領先,這種差距在2023年還不明顯。某種程度上也表明,數位化轉型本身會加速行業分化,市場會提前捕捉到分化訊號,並將其反映到估值中。

地方性銀行,構建差異化壁壘

就地方性銀行而言,在區域空間求發展,空間本就有限,市場只會關注數一數二的龍頭。要成長為地方龍頭,除了要在與本地其他法人銀行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還必須成功阻擊全國性銀行的滲透。

銀行業務高度同質化,與全國性銀行競爭,地方銀行在資金、人才、科技層面都不具備優勢,唯一能依賴的就是差異化。在《上市中小銀行裡,潛藏著一批黑馬》一文中,我列舉了地方銀行在要素資源層面的相對優勢:

一是網點數量集中,區域覆蓋密度行業領先,服務能力更強;

二是長期扎根地方,具備「本土智慧型」,與地方經濟休戚與共,對風險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把控力;

三是總行在當地,決策鏈條短,創新更快、靈活性高,產品服務更具競爭力;

四是股東以地方財政局和地方大企業為主,拓展當地業務和本地場景更具優勢。

資源優勢只是客觀條件,轉變為業務優勢才有價值,正確的發力點至關重要。

在對公領域,有望見效的是一大一小策略。所謂「大」,指依託股東資源優勢,深耕地方關鍵產業和重點環節,吃掉最肥美的一塊業務;所謂「小」,指憑藉密集的網點資源,向下發力小微金融。小微金融有難度,有難度才是壁壘,屬於真正的差異化,業內已有成熟的展業模式,但很多銀行更看重短期業績,沒能持續推動,實屬可惜

在零售領域,須注重獲客、活客兩手抓。獲客層面,除了持續做好網點獲客、網際網路平台獲客外,還要做好產品獲客,尤其要重視代發業務、財富管理業務;活客層面,需做深做透本地生活場景,打造入口,做好產品與場景的融合。

同步還應加大科技投入,投入力度至少向優秀同業靠攏(營收佔比不低於3%)。同時,變股東資源優勢為資料優勢,加大本地政務財稅資料拓展,並用好網點力量,推動線下資訊線上化。只有在資料層面產生壁壘,金融科技的投入才能更快見到效果。

就現階段上市地方性銀行的估值水平來看,大致分這麼幾類:

高PB高ROE銀行(如寧波銀行),盈利能力強,差異化壁壘得到市場認可;

低PB高ROE銀行(如成都銀行、貴陽銀行),盈利能力強,但轉型成果尚待市場認可;

高PB低ROE銀行(如杭州銀行),業績增速得到市場認可,但盈利能力尚有提公升空間;

低PB低ROE銀行,業績表現不突出,市場認可度也低。

不過,考慮到很多地方銀行仍處在構建差異化壁壘的進行時,市場終局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當前的市場估值水平並非對未來的準確反應。反過來看,在市場存在估值偏差的地方,才有大的投資機會。

最終演化邏輯:數位化、輕型化

如上所述,在競爭邏輯上,全國銀行和地方銀行存在明確區別,前者強調網路效應,後者重視差異化壁壘,但二者也有一致性邏輯:數位化、輕型化。

數位化轉型,是所有銀行的必經之路,無需贅述;輕型化轉型,一度也是全行業熱點,當前卻僅有少數銀行還在努力。

實際上,數位化與輕型化缺一不可。

只有匹配輕型化轉型,數位化轉型才能突破資本制約,真正放大數位化和科技的威力,開啟估值的想象空間。

以地方性銀行為例,受地方經濟高速增長影響,一些銀行仍處於規模驅動的快速發展階段,資金需求量大。恰逢近年來存款回流疊加同業業務收縮,這類銀行的資金瓶頸尚不明顯,但未來空間有限,很快就會跌入規模增長-補充資本的迴圈中。若不能及時輕型化轉型,降低資本占用,未來想象空間必然有限。

另一方面,只有以數位化轉型為前提,才能超越貸款資源的稀缺性衍生出來的偽輕型化,走上真正的輕型化發展之路。

市場一般用非利息收入佔比來衡量銀行的輕型化程度,其實並不準確。輕型化程度高的銀行非利息收入佔比較高,但反過來並不成立,受息轉費影響,有一些銀行非息收入佔比很高,卻並非真正的輕型化。真正的輕型化,只能以數位化為前提。

總之,當前銀行業已從增量市場步入存量市場,市場分化、競爭加劇,對投資者而言,選擇投資標的愈發重要。總體來說,對全國性銀行和地方銀行應有不同的標準,同時還應著眼於數位化與輕型化,才能找到可放心長期持有的投資標的。

2樓:

好多答案都是瞎說,下場回答下我的理解吧

我不太清楚題主想問的低估是指哪方面

如果是相比美國的銀行估值更低,這塊的原因是因為國內的銀行跟美國的銀行業務範圍不太一樣,實際上美國的銀行約等於國內的銀行+券商+部分保險業務的合體,比較有想象力的業務都不在國內銀行裡,那憑啥要有人家的估值。

如果想問的是為啥目前銀行股處於歷史上的低位,因為一方面擔憂銀行的資產質量,另一方面銀行的息差受到擠壓,這些都是由於經濟不好以及郭嘉要求銀行讓利導致的問題。

當然還有一方面是增量資金的問題,目前的增量資金不喜歡這個板塊。

總之銀行板塊目前的預期不太好

3樓:紀律先生

確實低估,不過有些銀行資產質量有瑕疵,還需仔細甄別。

簡單說一下我關注的建行:

股價低於淨資產;

近幾年ROE≮15%;

股息率≮4%;

用建行配市值還可以打新股,就算每年3%收益率吧!

風險?除非國家出大問題。

這樣的票,不囤起來天理不容啊!

4樓:

中國銀行現在股價3.62,他們詢證函按專案收費,別的銀行乙份詢證函200,他們乙個專案200,乙份詢證函必須要收8000多,說是按新下發的規定。這麼大利潤的公司,你說股價有沒有被低估?

5樓:Ye Ben

銀行低不低沒法隨意評價,因為報表操縱空間太大,壞賬是否完全暴露不知道,而銀行的帳你是沒法一筆筆去查的,所以只能參考歷史上有著良好企業文化,風控嚴格的銀行去看,光看報表得出低的結論沒有依據,銀行是高槓桿行業,資產壞賬波動幾個百分點,可能淨資產就沒了(技術破產),光以利潤去衡量高低也不嚴謹。

最近的券商股和銀行股大漲預示著些什麼跡象?

馬躍檀溪 最後C浪的上揚,應遵循光看不買。說實話,從長期來看,銀行的業績反轉 監管趨勢包括未來允許外資參股等都不是短期因素,估值水平也仍然處於窪地之中,So價值投資者從基本面來看,股價仍然有向上的修復空間,尤其國有大行股價尚未觸及天花板,在今年仍有配置價值,但最好遵循回踩再上揚的拐點建倉,追高總是充...

優先股和普通股的區別是什麼?

一支神筆融資助手 1.公司決策參與權 普通股持有者有權參與公司決策 優先股一般無表決權 2.剩餘資產分配權,當公司破產進行財產清算時,優先股股東對公司剩餘財產有先於普通股股東的要求權 3.利潤分配權 普通股利潤來自於公司利潤 優先股利潤享有固定的股息 寫這個回答相當於又重新學習格雷厄姆先生的觀點。讓...

為什麼談及銀行股必說民生銀行,它跟招商銀行這些非四大行,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

民生銀行已經日漸式微了,日前過度膨脹,小微小區金融戰略全面崩潰,全行上上下下每天活在巨大的壓力中。都說民生銀行是年輕的充滿活力的銀行,為什麼,因為它的體制留不住人,只能舊人離職換新人。 手續費減少之後,辦業務的人多了,可支配的錢也多了。五大國有銀行不屑於做小微貸款,而現在五大銀行開始做小微貸款,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