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牛頓說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時間 2021-05-31 18:30:30

1樓:思賢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什麼是故呢,就是舊有的知識,巨人因為時間空間的分割,腦容量的問題,隨機的存在,導致他們的思想模型或者說知識是離散的,如果新人把他們都記憶存在在大腦,那麼就變成了舊的知識,也就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一定能看得遠,還取決於你的興趣點和習慣能力。蝸牛即使爬在地上,也能仰望星空。有的雄鷹即使飛翔在天空,想得到的也只是一點獵物。

習慣,就是整理已有知識,也就是溫故的習慣,類似每日三省吾身。知新,就取決於智力了,舊的模型已經在你的腦海裡,但是能不能合理的連線發酵產生新的模型,取決特定的大腦神經網路結構(類似演算法)。

另外,思而不學則殆,當你把乙個領域的舊知識模型全部掌握,無論怎樣也產生不了新思想時,這個時候就需要跨領域跨學科的刺激,這種類似鯰魚效應的外部刺激,或許讓你得到新的模型連線演算法,產生新的可能。

2樓:rayhoo

這句話是出自胡克給牛頓寫信要求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提一下自己的貢獻。牛頓回信中就有了這句,我之所以看的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上。巨人是指胡克嗎?

不!胡克是矮子,牛頓這是在諷刺胡克,我的成就是站在巨人肩上,而不是你矮子胡克。

故事是這樣的,胡克應該是更早猜出了平方反比率,而且應該已經能夠推論出勻速圓周運動符合平方反比率。據說牛頓前期認識確實不如胡克,牛頓還被胡克打過臉,牛頓早先認為如果地面不會阻止物體落入地心,那平拋物體是以螺旋線落入地心。而胡克說不對,是以橢圓軌道繞一圈回到原點再不停旋繞,胡克也應該給了牛頓啟發。

胡克的數學不足以完整推導出所有結論。然而科學不僅僅需要猜想,第谷的觀測結果,克卜勒通過長期計算得出了克卜勒三定律,而根據克卜勒三定律,解個微分方程就可得出平方反比率的結論。而牛頓建立了微積分,數學能力比胡克強多了,後期可以根據克卜勒三定律推導出平方反比率,也能通過平方反比率推導出橢圓軌道、遙遠彗星的拋物軌道、甚至速度更快太陽引力無法束縛的雙曲軌道。

這也是為啥萬有引力歸到牛頓頭上的主要原因。

胡克除了猜出萬有引力,還有不少其他貢獻,當年也在皇家科學院如日中天,打牛頓臉很正常,牛頓搞出了牛頓反射式望遠鏡,胡克又說自己早高出來了,然而他說放倉庫找不到了。這個應該是胡克瞎編的,不過他倒是做出了格里高利望遠鏡,當年格里高利只是提了原理,動手能力差做不出來,胡克還做出了顯微鏡,所以牛頓做望遠鏡,被胡克打壓也能理解,我胡克又做望遠鏡又做顯微鏡,你還在我面前班門弄斧?不過牛頓能忍嗎?

顯然不能。兩人矛盾至此鬧得無法調解,而此時胡克勢大,好,那我牛頓就不再發表任何東西。

哈雷找到了牛頓,

牛頓直接說平方反比率可以推出橢圓軌道。

哈雷驚道「你咋知道的?」

牛頓「我算過」

哈雷「不信,除非你用開水燙jb!哦,不對,除非你拿給我看!」

牛頓「我找找…哦,找不到了。」

哈雷「……」

牛頓「我重新算吧。」

幾個月後牛頓把推倒放在了哈雷面前。

從此哈雷拜倒在牛頓的石榴裙下,成為牛頓的小迷弟。哈雷還全款資助牛頓發表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在牛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胡克要求他在萬有引力發現上提一下他的研究,畢竟當年還指正了你的錯誤。而胡克和牛頓早已因反射望遠鏡事件不可調解。以前你胡克勢大,現在我牛頓也有名氣不怕你了。

於是牛頓回信諷刺胡克是個矮子,我是站在巨人肩上,和你矮子胡克沒啥關係。

到胡克死後連皇家科學院所有和胡克有關的都被牛頓清理乾淨,以至於沒留下一張胡克的畫像。

如何解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

Roonherzog 這個話還是看語境吧。據現有的記載,最早有這個說法的是12世紀上半葉沙特爾主教座堂學校的教師 Bernard,即 Bernard de Chartres,記載的文字見索爾茲伯里的約翰 John of Salsbury 的 元邏輯 Metalogicon 原文如下 Dicebat ...

如何理解牛頓說的 我不做假設 ?

Jerry 愛因斯坦對牛頓的 hypothesis non fingo 進行了批判。他說 We now realize,with special clarity,how much in error are those theorists who believe theory comes induct...

如何在本質上理解高等數學中的牛頓萊布尼茲公式,格林公式,斯托克斯公式,高斯公式之間的關係?

錢武聞 本質上是微分形式在邊界上的積分和在微分流形上的積分的等價性,邊界運算元和外微分運算元的對偶性,同調群與上同調群的對偶性。這一關係包含了整體與區域性的對偶關係。假設有基本的代數 拓撲和微分流形的知識,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來逐步理解stokes theorem及其推論 Newton Leibn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