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招行 10 億規模私銀產品違約?

時間 2021-05-10 06:11:56

1樓:彭濤

高收益高風險,作為國內領先的私人銀行品牌,招行私銀產品違約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和煽動性,但真實情況恐怕只有內部人士才真正知曉。

作為旁觀者,以目前有限的資訊來看,交易中的各方或許都有責任,投資者,代銷銀行,管理人,投資決策會,特別是產品有股權投資,本身風險極大,恐怕這次僅僅只是拉開序幕而已,今後類似情況會越來越多。

2樓:Niro

讓我想起了當初券商的融資,爆倉時平倉是真的毫不留情。乙個借錢,乙個被借錢,總之,都是在食物鏈的最下邊,不知道該說什麼,自己明白就行了

3樓:媽的咪呀

注意 「能收回本金」 這是多麼良心的回答也是有良心的產品保本協議有簽過嗎? 簽了 「對不起」 法律不保護保本產品得了吧你買產品銀行券商不賺手續費? 到頭來銀行券商賺錢了你乙個老百姓算個刁給你本金你還要說什麼不把你本金吃完他們算很有良心了

4樓:kenjm

說句老實話,其實每個理財經理手頭上都有數十個指標,上百個產品。其實,他們自己也沒看過合同,他們給客戶說的,只是上頭給他們「避重就輕」(或上級也不很了解)的短時間(小於15分鐘)的培訓講解。他們本意並沒要怎麼樣客戶。

但在指標壓力下,這樣的事必定會發生,而且會越來越多

5樓:手把手教你創業

個人認為這是正常現象。首先這種產品是投資行為,銀行是提示過風險的,這一點你在簽合同時應該能看到,當然客戶經理在銷售產品時誇大宣傳,那是他個人行為,與銀行無關,因為你是乙個成年人,應具備基本的判斷能力與風險意識。其次,在銀行理產品這個大的資金池裡,你沒賠本就不錯了,因為這類產品其實也是不保本的,能為你保本,那也是銀行為了自己的聲譽從其他產品利潤裡扣出的錢補給你的,最後提醒你,銀行不是保險箱,理財市場有風險,且買且珍惜。

6樓:

首先,無法挽回,現在最重要的,拿回本金。我主要講講今後在進行大額理財產品投資時間如何避免踏雷。

歸結起來一句話:看懂交易結構,風險自判。

第一,看懂交易結構,什麼交易結構,類似這樣:

當然有更直觀的:

第二、看產品正式協議檔案。主要看對各個交易參與方權利義務的約束。關鍵看,產品如何退出,收益如何分配,達不到收益如何處理,擔保方或者回購方是誰等等。

主要看客戶經理所吹噓的特點是不是落實到協議中。

當然有人會說,交易結構太複雜我看不懂,那麼奉勸一句話,不懂不投資。

我想大部分人掙幾百萬幾千萬還是挺不容易的,你在你所熟悉的行業內,你會隨便把錢給乙個不熟悉的交易對手嘛?如果不會,那麼為什麼在乙個你不熟悉的行業,你就會拿著幾千幾百萬給乙個不熟悉的人。

買理財產品事實上就是變相的借錢給別人,只不過中間多了一些道貌岸然的中介機構、客戶經理等等中間人,你借出去的錢所得到承諾最終只能落實到協議上,如果協議你不看懂,那和大馬路上撒錢有類似效果。

再回到本次產品,說的聯想擔保,真的有聯想擔保嘛?聯想公司那個主體來擔保的?如何保?保什麼?很模糊。

先說這麼多吧,客官,下次撒錢記得叫我。

7樓:澎湃

如果招行無過錯 + 專案無欺詐,那麼大概率是要認栽的,或者看招行是否會本著維護聲譽的態度執行剛性兌付(但希望似乎不大)。

單筆投資2000萬元,應該是高淨值個人,也就是「有錢人」。監管的傾向是高淨值個人應該頭腦清醒,自負盈虧,在對方無欺詐無過錯的情況下,自己認賭服輸。

監管保護的物件主要是低淨值個人,也就是「窮人」,尤其是涉及人數較多時,一般都會從維穩的角度出發進行安撫。

8樓:

我不談招行,就說弘毅投湖北小鵝貸款公司,小貸業內大家都知道2023年就開始撤資減少資本金紮緊錢袋子了,弘毅的人連投兩筆?是被人忽悠了吧

9樓:陽關雪

1、各種風險銀行在事先應該披露充分,客戶清楚明白的知道;

2、客戶選擇產品時根據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案來進行,充分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承受意願;

3、產品運作策略投向等和合同約定一致,不存在道德風險。

只要滿足上面三點,銀行沒毛病,客戶自己承擔投資結果。

不要和我說什麼"我以為","我覺得"之類的話,大家都是成年人,講話過下腦子。

PS:做了那麼多年私人銀行,其實大陸的中資機構裡還沒有所謂私人銀行,只是零售裡面有個資產量多點的客戶群罷了。

10樓:潛潛醬

招行的私人銀行部是招行的龍頭部門,和招行合作的時候,私行產品對資產的要求很高很高。。。

況且這次還兌付了本金。。。

和在其它三方渠道購買的產品相比

銀行的產品還是保障更高

更何況雖然沒有剛兌義務但是銀行至少有剛兌能力。。。。。。

11樓:魚頭好吃魚尾好吃

都保本了。還唧唧歪歪個屁。

我雖然窮,但還是記掛著現在手裡那些理財的。可沒有乙個在合同上寫著保本的。

當然,如果原來客戶經理真的說了聯想集團擔保這麼扯淡的話,還有實錘的話,倒是可以去告。這可是往刑事罪,客戶經理入獄方向搞的呢。

12樓:奔跑的金融狗

違約即違反合同約定,如果僅僅是沒達到客戶經理的口頭約定收益,這稱不上違約。以目前資訊來看,大概率是投資人片面相信客戶經理的口頭描述,但是沒有詳細看合同文字。客戶經理本身的行為基本上是構成了欺詐,但是這個又存在取證困難的問題。

PS:碰上這種事兒能把本金收回來就算是燒高香了……

13樓:

弘毅作為頂尖的內地PE,旗下的portfolio裡兩個專案因為銀行融資困難資金鏈斷裂。這個現象不得不讓人警惕一下:在新時代的去槓桿、監管趨嚴的大勢之下,多公尺諾骨牌式的崩塌也許就會從這些不知道包著什麼公司的所謂理財產品開始,下游傳遞到哪兒誰都不知道。

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去槓桿是正確的方向,但是過程中的利益衝突與摩擦難以避免。更多的時候普羅大眾是買單者。

14樓:劉某人

反正從現在看起來,都是問題

1.借給了誰?先前是說投了3個專案,現在又改口說6個。

2.逾期的情況如何,到底是無力償還還是短時間周轉不靈,光看新聞不知道。

3.2023年開始的專案,每半年做一次貸後或投後檢查,不過分吧,但現在到底有沒有做?不知道

最後想說,2023年的專案,應該還是會剛兌的,除非合同裡寫明不保本息,至於聯想,近年來聲譽越來越差,當初就沒人做過預警嗎

15樓:明天會更好

主要還是看簽署的合同,銀行經理的口頭承諾也不能作數。

關於剛性兌付則是利弊共存的,購買理財信託產品還是應該按照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除非有合同說明,否則口頭協議、廣告效應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尤其是資金量大的時候。

16樓:whiplash

說真的,11%這個利率對於方面經歷過錢荒的銀行間小夥伴來說真的並不算高,理財產品也就是從那時候走進了千家萬戶。不能說當時忽悠人家買理財的時候承諾保本保收益,如今時過境遷,政策變了,就愛誰誰了吧?以下原答案~

都說11%收益高,客戶沒有投資常識。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注意看,客戶理財購買時間是2023年5-9月份,知道那段時間發生了什麼嗎??錢荒啊,銀行間拆借利率半年期限的都能上15%。

相對於這種高淨值客戶發行個承諾保收益的高收益產品太正常。唯一的問題是這期理財期限有點長,時間一長有些問題可就說不清楚了。

17樓:黑色電風扇

臥槽,能收回本金,還用僅能這個詞。

給你換個網際網路企業直接跑路了,你一分錢都拿不到好麼?

說實在的,作為銀行從業人員,幾年前網際網路金融概念大火的時候,我就死看不上這些東西。他們真的有風險控制的概念麼?

18樓:

這是中國銀行業很久以來的通病了,當資金鏈始終保持乙個很寬鬆的狀態時,這種私銀產品基本是不會出現問題的,包括銀行理財也是一樣。但投資人始終沒有意識到的就是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正是因為有風險,所以才會有收益,而幾乎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銀行的客戶總是在聽客戶經理給她的推薦(準確一點來說是推銷),這種帶有主觀意識層面的投資建議本身就具有很大程度的風險,因為客戶經理需要完成他的業績,在這樣的主觀意識前提下,客戶經理為了說服客戶購買此產品,必然一方面誇大產品收益,另一方面隱藏產品風險,而就客戶而言,他們不具備識別各種投資產品的風險與收益,也就是在這種心理(既然我不懂那我乾脆也不看,直接交給客戶經理就好的心理)的催生,風險進一步被放大化,最終導致產品違約,客戶不滿,銀行推卸責任的境地。

說到底一方面需要客戶去加強自身能力,多去了解學習這些東西,畢竟是自己的錢,完全交給別人怎能放心,人首先需要對自己負責。另一方面銀行監管方面還是存在問題和漏洞,尤其是客戶經理等直接面對客戶的崗位,對於這種崗位上的風控必須要多層把關,保證客戶能夠清楚的了解產品的風險,而不僅僅只是一張風險揭示書。

19樓:李威廉

監管部門苦口婆心、再三強調銀行在銷售理財時禁止任何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的表述,而且要針對客戶風險承受能力進行產品匹配銷售。

收益率11%以上,明顯就是高收益的產品,收益和風險相匹配是基本的投資學常識,高收益高風險,但總會有人揣著明白裝糊塗,出了事就哭天喊地。

銀行客戶經理在銷售過程中估計也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沒辦法,不這麼說,怎麼能完成指標呢。

所以說各打五十大板。

20樓:

支援支付寶收購招行!銀行沒必要存在了,支付寶就能辦銀行所有的業務!

支付寶能替代銀行,那別的領域呢?我相信,如果馬雲做煮席,中中國人肯定比現在幸福一萬倍!

21樓:李大9

在上班沒有很認真地看文章,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資訊點說一下

1.2023年賣的代銷產品銷售行為不規範應該是普遍現象吧,按照銀監的最新規定,所有代銷產品都必須進行錄音錄影,這個對銀行對消費者都是乙個保護吧。而且現在很多銀行不允許外包人員從事客戶經理崗位,2023年也對不當激勵進行了專項自查。

大佬們應該認為,銀行業的系統風險已經基本出清。

2.我看到非常重要的點啊,投資者教育啊,投資看底層資產啊,看合同啊,客戶經理告訴你保本就保本麼,那是你自己的錢啊。

22樓:

卸腰。越來越多的類似事情,會讓個人投資者明白,口頭承諾不是承諾,落實在紙上的明確契約條款才是。

招行騎虎難下。如果不承認擔保,則金融小白客戶,都不敢信任客戶經理說的話了,得逐條讀合同才行。如果承認擔保,以後類似事情再真真假假的發生時,難免遇到真心是冤大頭的時候。

這個模式也持續不下去。

為了取得小白客戶的信任,目測這類金融產品會簡化再簡化。如果這類事情再多發,金融條款的關鍵設定或許會被要求高亮再高亮的寫出,要求不擔保的靈活收益專案中,"非擔保"幾個字得標紅確認簽字什麼的。

血淋淋的投資者教育案例。

如何看待軟銀投資 Uber 近 90 億美元,獲 17 5 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約翰張 花錢買乙個風險比較低 收益相對比較穩 具備未來可增長性的投資產品有何不可。其次雖說科技行業內巨頭很多,作為出行領域的龍頭只需要花90億就可以買到17.5 的股份著實不少了,粗略估值在500多億,大家都知道未來的估值遠不止這些的。逃 老張 正常的商業行為。任何乙個投資都優先向有發展前途的的方向...

如何看待騰訊發行史上最大規模的 50 億美元債券?可能會有哪些用途?

投資收購國外的遊戲公司,給這些遊戲公司發薪水。發力國外遊戲,需要建立團隊 招聘 廣告 運營等費用。在國外發布了大量的遊戲,需要付廣告運營等費用。最終,都會通過遊戲 廣告,把錢賺回來。 Leo 因為美元負債利息低唄,但由於其資產基本都在國內,公司實際暴露在巨大的匯率風險中,當然如果所融資金用於海外收購...

如何看待軟銀收購優步 15 股權,估值 480 億美元

楚凱 目前,滴滴估值500億美元,和優步的480億美元相差不大,從業務來說,兩者區別並不大 未來發展同樣是布局智慧型出行 無人駕駛,也同樣面對一系列問題。兩者高度可比,估值算是在正常區間。 重瞳 我曾經在三年前接觸到乙個投資優步的機會,介紹人當時推銷說要的人很多,估值大約500億。現在孫正義的投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