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何以為家這個電影?

時間 2021-05-06 08:43:58

1樓:深水島

我想起訴我的父母

為什麼要起訴父母

因為生了我

電影正片從法庭出發,採用倒敘手法,產生懸念,將回憶與現實交叉,以贊恩為主角緩緩講述了黎巴嫩社會底層的難民生活。

生而不養,何以為家?

贊恩父母就是難民中的一員,他們沒有正經身份,他們毫不避諱孩子,正大光明的靠販賣毒品勉強維持生計,一家人擠在雜亂的難民窟裡,儘管如此他們仍然生育了七個孩子。他們渴望靠孩子改變自己早已妥協的命運。但他們不讓孩子接受教育;他們賣掉年僅11歲的妹妹薩哈;他們在女兒死後又孕育了乙個孩子,想讓她延續女兒的命運。

以愛的名義剝削孩子,讓痛苦的生活一代代延續。影片在講述底層難民生活的同時也揭露了生而不養這個社會問題,讓我們重新審視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這個問題。

妹妹薩哈的遭遇僅僅是因為貧窮嗎?

當然不是,與此形成對比的就是黑人母子泰格斯和尤納斯,儘管難以生存,泰格斯也全心全意的愛著她的孩子,還收養了無家可歸的贊恩。

再者根據阿薩德在法庭上的敘述,可以看出當地思想文化傳統的落後。在宗教文化盛行的黎巴嫩,主張教派婚姻,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女孩9歲便可成婚。這種大背景也塑造了這一悲劇。

影片以孩子的視角展開,在希望中充斥著絕望。

贊恩想帶妹妹薩哈離開,結果是妹妹被送給阿薩德,最後懷孕,死亡;攢錢帶著尤納斯偷渡,卻被房東趕出去,攢的錢也沒有拿到;被逼無奈賣掉尤納斯,回家拿證明身份的東西時,卻得知妹妹死亡,拿刀砍阿薩德,入獄。看似光明的未來總是被攔腰斬斷。即使影片最後泰格斯與尤納斯相遇,贊恩被社會人士幫助,移居國外。

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影片中贊恩在泰格斯入獄後照顧尤納斯,再次買起了曲馬多溶液。所以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可以抹去嗎?對社會的惡意會消失嗎?

這些被迫長大的孩子的未來該何去何從?

影片表面在揭露家庭教育問題,更重要的是引起了我們對問題的源頭——中東亂局的關注,在宗教,戰亂,貧窮,飢餓的影響下,何以為家?大國操縱下,中東持續動盪,就像贊恩的父母,人們根本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贊恩的不幸是成千上萬難民兒童的縮影,可贊恩是幸運的,一切還未結束,就還有無數個贊恩,他們仍然在惡意裡活著。

不管是心靈還是現實,和平未至,何處為家?

2樓:松釀

我們時常有意無意或者下意識的對比,進而不滿,進而虛榮。看一看這部電影吧。不要讓浮華蒙蔽你的雙眼太久,偶然看一看真實的世界,內心會更加沉靜。

3樓:Winnie 1993

#何以為家#

這部影片講述了底層階級難民們的生活現狀。主人公12歲小男孩贊恩一出生就是黑戶,不能上學,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父母沒有能力給予溫暖與呵護,卻不斷地生孩子。

可恨的是為了幾隻雞,把自己11歲的女兒賣給了商販。女兒幼年懷孕,因失血過多離開人世。作為母親,不但沒有感到自悔,竟然又懷了孕,還跑去監獄跟贊恩說,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開啟一扇窗,她又懷孕了!

希望懷的是女兒,打算將她命名為去世女兒的名字。這樣的母親竟沒有一點憐憫之心?把生孩子當成了賺錢的工具!

電影的最後,贊恩將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並呼籲天下父母:若沒有給予子女教育和愛的能力,請不要生孩子,否則孩子將永遠生活在童年的陰影之下!

很喜歡最後一句話:願全世界對勇敢的小孩溫柔以待!

4樓:露水與清風

贊恩,讓我們不禁為他而心酸,僅僅12,卻可以照顧整個家,面對生活的艱難,他敢於反抗,賣蔬菜汁,搬運煤氣罐等等,懂得愛惜妹妹,年齡雖小,但勇於隻身一人到陌生城市,擁有同齡孩子沒有的防備意識,過分的懂事讓人心疼。也許現在的你處於溫室,擁有著多人嚮往的幸福。此時,我們更有能力去幫助更多的人,雖無法讓溫暖的Sunny照亮世界的每乙個陰暗的角落,但我們可以以成年的身份去盡保護未成年的義務。

讓「贊恩」們感受到世界的溫暖,讓他擁有自己年齡該有的天真。

5樓:小軒窗

與其說他是控訴自己的父母,不如說是控訴整個國家和社會,很多在窮困環境中掙扎的父母,他們大多跳脫不了這個階層所固有思維方式,愚昧和窮困是雞卵互生的關係,你不可單獨只責怪一方,希望整個社會能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讓每個人生來都有活著的體面和尊嚴。

6樓:史努比喵喵

電影貴在真實,和角度的客觀,展現了底層人民的生活是多麼不容易,告訴了我們難民生活的不易,電影的倒敘開頭拉足了觀眾的好奇心,溫馨有愛的結尾我也很喜歡。

7樓:qiqi妹妹

窮人只會更窮,但乙個有趣的現象是窮人生的孩子卻很多,是為了增大翻身的概率嗎?我感覺概率很低呢。。。。。

我敢肯定的是現實永遠比電影殘酷,小男孩根本沒有途徑去控告他的父母,他可能被餓死在某個街道巷子裡,另外那個小黑男孩或許根本就見不到他的媽媽就被拐賣或餓死了。。。

8樓:寂寞長無期

黎巴嫩,法國,美國聯合出品

故事情節講人權,整部電影的中心思想是,生而不養,養而不育,何以為家!

電影整體還可以,但是我覺得略顯小氣格局不大,有如鯁在喉,欲言又止的感覺

可能是三方製作考慮因素過多,涉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問題,沒有過度剖析,絕口不提本質原因是戰爭!!

觀影結束後,只有心疼,慶幸自己活在這麼和平的國家。

本片格局不大,對於人性和家的理念過於膚淺,導演三觀略有點問題,為什麼要從這個問題家庭引出社會矛盾,我只想說三方製作,掣肘太多

9樓:雲中的石頭

五一假期最後一晚,和老婆看的。

最大的感受是:生存是比生活重要太多的一種東西!

當我們對比歐美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和質量自嘆不如的時候,其實忘記了自己的祖國是乙個多麼強大而安全的存在。

當我們眼紅認識的某某某開豪車住別墅的時候,其實忘記了自己的生活已經是如此的幸福。

是的,我們的苦惱很多時候只源於看得太窄。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遭受苦難,他們思考的不是生活品質高不高,而是怎樣才能活下去?

他們離我們遠嗎?是很遠。但他們終歸也是人類,當我們的孩子投胎到各位的家庭而不是敘利亞、黎巴嫩、阿富汗或者巴勒斯坦,這何嘗不是感謝上帝的骰子。

看一部電影,很容易激發悲天憫人的情懷,但我們確實無力改變這個世界。我們能改變的,是自己的心態和態度。

別忘了感知幸福。有工作做,難道不是幸福。薪水能維持家庭運轉,難道不是幸福。

有時間陪伴孩子成長讓他們接受盡可能好的教育,難道不是幸福。甚至於能夠自由旅行行走於廣袤的國土,難道不是幸福。生活環境安全穩定沒有人體炸彈沒走炮火槍彈,難道不是幸福。

明白了幸福,就應該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少做無意義的事。

還要少站在上帝視角和普世價值觀去批評他人的生活狀態,比如:你是因為不夠努力才收入那麼低,你是缺乏職業規劃才原地踏步,等等。你不是別人,永遠不能體會別人的巨大困難和阻礙。

10樓:抓緊上帝頭髮

「我控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把我生下來。」

這是電影《何以為家》的開場。我十分驚詫於這段話從乙個12歲的小男孩口中說出。會是怎樣的經歷才使他對自己來到這個世上如此失望。

(為了不劇透,影響大家的觀影體驗,我只說一些自己的感受。)

有乙個細節,我記憶深刻。每次父母要打贊恩的時候,他都會舉起手試圖去擋著父母的拳腳,他那麼瘦小,高大的父母可以輕易將他推來扔去,可每次都倒下他都會再站起來,為了留住妹妹,為了拿到自己的身份證明,為了不向生活投降。

他舉起的手像是求饒,向生活屈服,向命運妥協,但更像是一面盾牌,想要擋住生活的無情,命運的不公。

無論父母對他怎樣拳腳相加,無論被打的有多疼,摔得有多疼,他從來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從來沒有。他的淚,只在乙個人的時候默默的流,為無法留住的妹妹,為令他失望透頂的父母,為這操蛋的生活。

有的時候,我不喜歡影片裡那些無憂無慮的孩子,明明生活在苦難當中,卻不知道憂愁,只知道調皮玩鬧。

但我又羨慕他們,沒有主人公那樣敏感的內心,不用去體會這個世界的種種無奈與不甘,做乙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也挺好。

每每想到這裡,我都特別心疼小主人公,有著超越同齡人的理性和擔當,同時也在這個不幸的生活裡承受著比同齡人更多的苦難。

小贊恩是困惑的,他不理解,生活為什麼充滿惡意,從小到大他的生活幾乎沒有幸福可言,不知道幸福為何物,生活如此,可為什麼父母還要把自己帶到這個世上。

生活赤裸裸的躺在面前,沒有任何善意的微笑,只有最真實的生存。為了生存,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割捨的,親情,尊嚴,肉體,都是。

「我要控告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控訴之聲如在耳畔,這不是對他父母的控訴,是乙個無辜的孩子對這個無情社會的控訴。

難民多是由於戰亂,戰爭的本質是資源的爭奪。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永遠填不滿我們無底的慾望之井。

如果真要追根溯源,世界上那些難民,他們受苦的根源在哪?

是每乙個對自己慾望不加限制的人,

是我們。

11樓:不做小氣鬼

今天去看了《何以為家》(迦百農)

「我們看到的是熱氣騰騰的人世間,也有我們看不到的坍塌和廢墟。」

贊恩真的是個特別好的男孩,他聰明、堅強、勇敢。這些品質足夠他成為乙個很好的人。他是個英雄,他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去保護身邊的人,但他不過是個十一歲的孩子。

有時候父母給了你生命,卻沒能帶你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他們將你帶入下水道,帶入飽受折磨的地獄。

每個孩子都應該被關心,被愛。

12樓:醋溜白菜

《何以為家》----觀後感

1.有的時候,對有些人來說,活著就已經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了。

2.這世上最可怕的事之一,做父母竟然不需要考試。

3.不會因為富貴而喪失尊嚴的人,會因為陷落在貧窮裡拋棄尊嚴。

4.錯的是這個狗屎世界,不是我們。

5.在地獄生活的人們,我們什麼也幫助不了,只能尊重他們,願世界溫柔待他們。

13樓:哈桑

不僅僅是何以為家

還有何以為國家

整部電影看似以親情為主線,實際上是把很多社會問題用親情這條線掛起來給你看。

整部電影最直觀的衝突是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期望之間的衝突,他們對愛的理解不同,孩子於愛理解為精神需要,父母於愛理解為生存負累,你說孩子起訴父母沒錯,那聽別人說"孩子是生活的支撐,卻因為要養孩子而被壓折了腰"的父母來找誰起訴?

第二個衝突就是粗瀝的苦難生活和柔和的愛意之間的衝突。父母不是生來就粗瀝,他們只是被苦難生活磨光了耐心,他們不是不愛孩子,不是不想用溫和的方式來對待孩子,而是溫和的愛對他們來說於生存毫無意義。他們不是不想給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們只能給孩子吃"白糖就涼水",因為他們只有這些。

贊恩後來照顧那個黑人小孩兒的時候算是經歷了自己父親扶養自己艱難過程,父母把薩哈送走讓贊恩憤怒,可是贊恩最後不是也把小孩子"賣"給別人了嗎?孩子跟著自己只會受苦,賭一把送給別人,那孩子或許會有更好的生活呢?

第三個衝突就是中產階級及以上和底層階級之間的衝突。贊恩的母親在法庭上說,"現在全世界都在譴責我們,可是我們又有什麼錯呢?我們過的生活你們經歷過嗎?

你們沒有,你們又有什麼資格來評價我們?"這其實是個邏輯怪圈,世界上資源是稀缺的,這就注定了資源分配的不充分不平等,而獲得較多資源的中產和富裕階層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自身對貧窮階層的資源的擠占,反而嫌棄、譴責那些貧窮的底層人民,這就導致貧富階層之間的對立矛盾越來越尖銳,難以緩和。

第四個衝突是世界現代化程序和世界難民之間的衝突。黃仁宇說過:"千軍萬馬,從數字上去管理",意思就是"不把人當人看"。

現代化的過程是樹立規則,文明同化。讓聽話的人更聽話,讓不聽話的人越來越少;為了秩序穩定而使精英階層和體制聯絡越來越緊密,使其相互依賴相互維護,所以資源會更多的傾向精英階層,而精英階層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必然維護現存秩序,這就使得貧民階層不被體制吸納,不被精英包容,生活狀態難以改變。而你知道有些東西不對,但你絲毫沒有辦法改變,因為這已經被內化為規則,為大多數人所遵守。

北大李零教授也寫過:"把一切為保障社會的高速發展而甩下來,不能消化、不能處理,因而有礙「文明」秩序和「理性」觀瞻的東西(如貧窮、犯罪、不發展和各種廢料等等),拋棄於「秩序」之外,任其自生自滅;或隔離於「秩序」之內(當然是藏掖遮蓋於某種角落),眼不見為淨。"比如電影《何以為家》裡,那些沒有身份的難民。

所以何以為家?何以為國家?父母不恰當的撫養孩子,和國家對貧民階層的難以包容,不是一樣的嗎?

最後的最後,那個孩子問,"那她(她母親)肚子裡的孩子不還是要生下來嗎?"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非要生下來,是因為母親沒有身份,沒法去醫院墮胎?還是針對美國新出的《反墮胎法》呢?以上。

如何評價電影《何以為家》

用微笑演繹 12歲的小孩遇到如此不公的命運依然頑強的或者,對美好的事物 巴黎 抱有幻想,並且一直也都努力著,沒有任何的抱怨,只是安心的做著自己的事,對比自己大很多的孩子沒有任何抱怨,他在我的心中不是那個矮小瘦弱的小男孩,而是一位英雄,站在我達到不了的高度,令人敬畏。所以,已經擁有幸福生活的我們放下抱...

怎麼看待《何以為家》這部電影?

不吃奧利奧 撫養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是物質,當沒有了物質,孩子更多的是需要一種精神上的關懷和培養,贊因的父母沒有,整個貧民窟的父母也沒有。贊因在這樣的家庭和環境中,還保留勇敢,善良,聰慧,是真的挺幸運的。他從家裡逃出來遇到的黑人母子,是對他的乙個對比吧,同樣是沒有能力撫養孩子的母親,可是黑人母親卻是...

有哪些類似《何以為家》的電影?

遠方 陳果的回歸三部曲,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怎麼說呢?作為乙個香港本地導演,他準確的把握住了香港民眾對於1997年的真情實感,並且將這種情感逐漸的轉化為某種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情緒,最終通過電影準確的表達出來,這一點來說,陳果可以說很擅長了,然而對於浩瀚歷史來說,陳果畢竟有其侷限性,這種侷限性反射在自...